首页期刊导航|康复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康复学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
康复学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立典

双月刊

2096-0328

xb@fjtcm.edu.cn

0591-22861121

350122

福州市闽侯上街华佗路1号

康复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继承与发扬并举,重视学术争鸣,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保持中医特色,刊载研究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和临床各科的诊疗经验,突出重点学校骨伤研究、针灸与推拿等栏目,充分体现高等中医院校学报的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款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便携式步态检测系统的信效度研究

    万春利郭川王雪王媛...
    383-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验证一款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便携式Right Gait&Posture®步态检测系统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江苏钟山老年康复医院于2023年8-11月招募36例健康受试者,由2名受过培训的评估者采用Right Gait&Posture®步态检测系统对每位受试者进行3次步态检测,评估者1完成第1次和第2次测试,评估者2完成第3次测试,所有测试均在同一天内完成.记录步态周期、摆动相占比、支撑相占比、步速、步频、步幅、足偏角、着地角度、着地内翻角度和蹬离角度等步态参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计算测试者间信度和重复测试的相对信度;采用测量标准误(SEM)和最小真正改变量(MDC)作为重复测试的绝对信度.以视频步态分析法作为对照,采用Bland-Altman法计算95%一致性界限,分析Right Gait&Posture®系统检测步态周期、摆动相占比、支撑相占比和步速4项步态参数的效度.结果 ① 测试者间信度:2名评估者间步态周期、摆动相占比、支撑相占比、步速、步频、步幅、着地角度、着地内翻角度、蹬离角度和足偏角的ICC值为0.901~0.981.② 重复测试信度:同一个评估者2次测试间的步态周期、摆动相占比、支撑相占比、步速、步频、步幅、着地角度、着地内翻角度、蹬离角度和足偏角ICC值为0.822~0.983.各项步态参数SEM和SEM%值分别为0.02~2.17和0.49%~13.83%,MDC和MDC%值分别为0.06~6.02和1.37%~38.34%.③ 效度分析:Bland-Altman图显示步态周期、摆动相占比、支撑相占比和步速的绝对误差平均值和95%CI分别为0.003 s,(-0.059,0.064);0.756%,(-3.048,4.560);-0.756%,(-4.560,3.048);-0.001 m/s,(-0.155,0.152).结论 Right Gait&Posture®系统在时空参数和踝关节运动学参数方面具有较好信度;在步态周期、摆动相占比、支撑相占比和步速方面具有较高效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步态分析可穿戴传感器惯性传感器鞋垫压力传感器视频步态分析信度效度

    化瘀通络灸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的影响

    沈蓉袁爱红唐友斌高志群...
    390-395,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化瘀通络灸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于轻、中度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及睡眠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轻、中度PSD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低频rTMS治疗,刺激频率1 Hz,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刺激时间10 s,间歇时间2 s,脉冲总数1 000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化瘀通络灸法治疗(百会穴压灸和神庭穴、大椎穴悬起灸).2组均治疗1次/d,5次/周,共持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PHQ-9)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评估患者抑郁症状与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效率;比较2组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① 抑郁症状与程度: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HAMD、PHQ-9评分均明显降低,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AMD、PHQ-9评分均明显更低,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明显更短、波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睡眠效率: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睡眠效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睡眠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不良反应: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化瘀通络灸联合低频rTMS可有效改善轻、中度PSD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睡眠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卒中抑郁化瘀通络灸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功能睡眠效率

    肌肉能量技术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影响

    郑坤杨浩伦贾程森张黎明...
    396-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诊治的CNSNP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软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治疗过程中共有3例患者因依从性不强而退出研究,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观察组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25例、2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训练)联合拉伸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主要包括磁热理疗和中频脉冲电理疗,每项2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3次/周,共治疗1周;运动训练包括等长收缩训练和颈部深层屈肌群训练,3次/d,连续治疗,3次/周,共治疗1周;拉伸训练,1次/d,连续治疗,3次/周,共治疗1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MET治疗,治疗师将目标肌肉牵伸至引发疼痛或能够感觉到软组织阻力点的位置,双手分别固定肌肉起止点处并施加中等的阻力,让患者的目标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强度为最大力的20%)并持续10 s后放松,然后继续拉伸该目标肌肉并到达下一个阻力点的位置,以该阻力点作为开始位置,重复3~5次,1次/d,连续治疗,3次/周,共治疗1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NDI)评估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CSR20)评估患者颈椎功能;采用《非特异性颈痛的物理治疗指南》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颈部疼痛加重、恶心、呕吐、头晕、心率加快等).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CSR20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更低,CSR20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2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MET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CNSNP患者疼痛、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肌肉能量技术拉伸训练等长收缩训练颈椎功能

    运动康复训练调节线粒体损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李抗夏王颖祺陈采陶宋艳霞...
    402-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异质性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作为COP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力和肌耐力下降、肌纤维类型改变、骨骼肌质量降低.线粒体损伤是引起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线粒体不仅为骨骼肌提供能量,同时也参与活性氧(ROS)产生、自噬和蛋白质周转,对维持骨骼肌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阐述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线粒体改变、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线粒体损伤作用机制以及运动康复训练对COPD骨骼肌线粒体损伤的潜在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线粒体和骨骼肌功能间的关系,为优化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运动康复方案提供参考.其中,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线粒体改变主要包括线粒体呼吸链受损、线粒体自噬激增和线粒体生物发生减少3个方面;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线粒体损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增加骨骼肌降解、减少骨骼肌生成和干扰骨骼肌分化;运动康复训练对COPD骨骼肌线粒体损伤的潜在影响主要包括运动康复训练可修复COPD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调控COPD患者骨骼肌线粒体自噬和促进COPD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下一步研究仍需探讨线粒体对维持骨骼肌正常功能结构的关键作用、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发生原理以及运动康复训练调节线粒体损伤改善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运动康复训练干预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提供参考依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线粒体损伤线粒体自噬运动康复训练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太极拳改善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刘龙呈张峰高鹏翼赵天林...
    41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多发于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以太极拳为主的运动疗法已被证实对KOA所致慢性疼痛具有良好疗效,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改善KOA患者膝踝本体感觉,增强动态稳定性和降低跌倒风险.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共识.KOA患者具有明显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改变,运动生物力学指标的改变是KOA的始动因素和病理基础.本研究基于运动生物力学探讨太极拳对KOA患者膝关节的力学影响,分析太极拳改善KOA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太极拳干预KOA提供依据.太极拳训练涉及的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包括动力学部分、静力学部分和运动学部分等.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看,太极拳训练改善KOA的潜在作用机制包括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稳定性(改善KOA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协调膝关节周围肌群和降低KOA患者膝关节内侧负荷)、均衡关节内应力(降低半月板及软骨的峰值应力、改善下肢肌力和下肢力线)和降低运动反作用力等4个方面.但太极拳训练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能会影响其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 太极拳初学者训练方式不恰当,可能会增加肌肉、韧带和关节损伤概率;② 太极拳训练动作具有一定难度,受试者短时间内学习容易动作不规范,容易影响研究数据的准确性;③ 脱落率逐渐提高,不利于进行数据统计;④ 完整的太极拳训练耗时长、分析难度大,目前主要单独对特定动作进行分析,关于非代表性动作的研究偏少.

    膝骨关节炎太极拳运动生物力学平衡能力稳定性关节内应力运动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