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康复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康复学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
康复学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立典

双月刊

2096-0328

xb@fjtcm.edu.cn

0591-22861121

350122

福州市闽侯上街华佗路1号

康复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继承与发扬并举,重视学术争鸣,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保持中医特色,刊载研究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和临床各科的诊疗经验,突出重点学校骨伤研究、针灸与推拿等栏目,充分体现高等中医院校学报的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Hammersmith功能运动量表扩展版的脊髓性肌萎缩症功能评估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研究

    范亚蓓陈瑾瑾葛盼丽程曦...
    604-610,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Hammersmith功能运动量表扩展版(HFMSE)探索建立用于评估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项目反应理论(IRT)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神经内科及儿科接受修正治疗的SMA患者23例,采用堆栈设计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建模;基于似然比计算组成最优模型的HFMSE项目区分度、猜测度、困难度和患者能力水平(θ)参数;采用测试功能差异(DTF)分析量表是否受到康复治疗或性别影响而存在偏倚;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证明模型项目难度分布未受采样过程影响,根据难度预期值中位数绘制人项图,并探讨HFMSE量表中各项目的难度、患者能力水平在首次评估和后续评估时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个项目构建4个备选模型,其中3参数逻辑斯蒂模型(3PLM)具有最佳拟合优度(P>0.05,M2统计量=479.75).3PLM中所有项目谨慎度均为1,可计算出项目的区分度、猜测度和困难度,且该模型在性别和康复治疗这2个因素上无明显评估偏倚.3PLM有较高信度(Cronbach's α=0.955,LCRC=0.981)和效度[θ值与原始总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99,P<0.001)],可通过二项式换算患者能力水平θ值与量表总分.通过可展示项目参数和个人参数在患者能力水平(θ)标尺上位置分布的人项图,观察θ值与项目难度的关系.结论 基于HFMSE建立的IRT模型可为不同场景SMA患者功能评估和制订康复治疗决策提供建议,但应注意其项目猜测度.

    脊髓性肌萎缩症Hammersmith功能运动量表扩展版项目反应理论功能分析

    基于BDNF/TrkB信号通路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李敏杨孝任露露吴庭楣...
    61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老年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4只18月龄C57BL/6J雄性老年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rTMS组,每组8只.rTMS组术前连续10 d进行5 Hz rTMS真刺激,随后进行实验性剖腹手术,术后继续4 d rTMS真刺激,1次/d,磁刺激强度0.84 T,频率5 Hz,每个序列100脉冲,间歇时间30 s,重复10个序列,共1 000个脉冲.对照组和手术组术前连续10 d进行伪刺激,对照组不手术,手术组进行实验性剖腹手术,术后对照组和手术组接受4 d伪刺激.术后第3天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能力(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运动总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术后第4天采用Y迷宫测试评估小鼠认知功能(进入新异臂次数百分比、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和新异臂移动总距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TrkB)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运动功能:3组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运动总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认知功能:3组小鼠探索新异臂次数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新异臂移动总距离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组比较,rTMS组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新异臂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海马组织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海马组织中BDNF、TrkB和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组比较,rTMS组海马组织中BDNF、TrkB和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rTMS能改善老年小鼠POC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TMS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和增加NGF表达有关.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神经生长因子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推法对骨骼肌过劳性损伤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段苗苗黄博阮磊穆盼盼...
    617-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推法对骨骼肌过劳性损伤大鼠修复再生的影响,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4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干预组参考Armstong离心运动方案训练建立大鼠骨骼肌过劳性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右后肢腓肠肌及相邻肌肉部位涂抹医用级凡士林,但不予推法干预;干预组右后肢腓肠肌部位进行推法干预(压力约为2 N、频率80次/min,3 min/次,每天上午、下午各干预1次,共持续3 d).分别于造模结束后24 h和干预结束后24 h采用平衡木测试评估大鼠骨骼肌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腓肠肌的病理学改变;采用EM-14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采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肌源性调节因子成肌分化抗原(MyoD)、肌肉生成素(MyoG)和配对盒转录基因7(Pax7)mRNA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yoD、MyoG、Pax7、Wnt3a、Axin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运动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干预组平衡木通过时间、滑爪次数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后平衡木通过时间、滑爪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腓肠肌组织病理学改变:模型组腓肠肌内大量的肌细胞内可见裂纹,肌原纤维断裂;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腓肠肌组织损伤程度减轻,可见肌纤维形态规则,排列整齐.③ 腓肠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模型组局部肌原纤维束断裂、溶解,少量Z线结构溶解、模糊;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腓肠肌细胞轻微水肿,肌原纤维束结构清晰,部分肌原纤维束断裂,Z线结构清晰、排列较整齐.④ 腓肠肌组织MyoD、MyoG、Pax7 mRNA转录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干预组MyoD、MyoG、Pax7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MyoD、MyoG、Pax7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⑤ 腓肠肌组织MyoD、MyoG、Pax7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干预组的MyoD、MyoG、Pax7蛋白表达水均明显更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MyoD、MyoG、Pax7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⑥ 腓肠肌组织Wnt3a、Axin2、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干预组Wnt3a、Axin2、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Wnt3a、Axin2、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更高(P<0.05).结论 推法可改善过劳性损伤模型大鼠腓肠肌损伤和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过劳性损伤骨骼肌修复再生运动功能推法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机制研究

    孙雨佳张军风闫隆范诗宇...
    625-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引发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愈率较低,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成熟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可以生成透过颅骨的短暂磁脉冲,诱导皮质神经元电位变化,对神经系统功能乃至结构产生影响,不仅能缓解NP相关症状,还可改善NP相关情绪障碍.但其镇痛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本研究基于TMS作用原理,从调节突触可塑性、神经网络功能重组(诱导皮质-皮质间功能连接、诱导皮质下脑区间功能连接)、传入神经纤维敏感性、神经递质水平和神经免疫等方面综述TMS缓解NP方面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TMS治疗NP提供依据.但还存在突触可塑性研究不够深入、传入神经纤维敏感性研究未进一步细化、神经免疫研究较为局限等不足之处,下一步研究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采用颅脑脑电图等新型技术探讨TMS调控神经网络的内在机制,推广成对脉冲TMS在NP相关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为TMS治疗NP提供更可靠循证依据.

    神经病理性疼痛经颅磁刺激突触可塑性神经网络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电刺激调控技术在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效应机制

    刘文慧孙文婷胡耐翀李彦丕...
    63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患者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严重障碍.神经调控电刺激技术在SCI康复治疗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就神经电刺激调控技术在SCI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文章主要介绍脊髓电刺激(SCS)、深部脑刺激(DBS)等侵入性技术和周围神经电刺激(PN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技术在SCI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神经电刺激调控技术治疗SC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调节神经网络兴奋性、促进神经环路重建,调节神经递质系统、改善级联炎症反应有关.神经电刺激调控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SCI后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但目前仍无法快速针对各种SCI类型提供最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节段SCI的具体刺激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波形等参数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下一步研究应持续分析不同干预手段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具体机制,采取多模态、个体化调控方案;探讨电信号对于恢复SCI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关键原理,根据脊髓的节段损伤类型、年龄和性别等制订神经电刺激调控技术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期为神经电刺激调控技术在SCI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脊髓损伤神经调控技术电刺激疗法轴突再生修复康复治疗效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