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粉煤灰综合利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粉煤灰综合利用
粉煤灰综合利用

王长荣

双月刊

1005-8249

fmhzhly@163.com

0311-86692425

050011

石家庄市东大街46号(河北省图书馆内)

粉煤灰综合利用/Journal Fly As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集中深入研究粉煤灰及其它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科技期刊,主要内容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面向电力、建工、建材、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农业、化工、大专院校、个体企业等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由十多个专题栏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面向生产、面向企业,为企业排优解难,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深受读者喜爱。有二十多所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三十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保证杂志质量和不断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泥夯土材料抗压强度试验及耐久性研究

    宋逸飞郭庆军刘挺张坤...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泥改性夯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依据粒径和水泥含量不同制备了8种试件,在不同养护环境下养护5年后,对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和表观耐久性评估,探究不同粒径和水泥含量对抗压强度和表观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夯土材料强度与含水率、粒径分布、水泥掺量、养护方法和放置年限等因素相关;随时间积累试件抗压强度不断增加,但28 d室外养护试件强度显著下降;水泥掺量越大抗压强度就越大,室内养护试件强度大于室外养护试件强度;不添加砾石的试件表观耐久性优良,砾石掺量过高试件表观较差.

    水泥夯土耐久性抗压强度季节性条件自然气候条件

    再生混凝土梁剪切性能研究

    王凯范路生孙畅刘琼...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决策树和随机森林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将大量随机配合比输入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中,确定获得最大抗剪承载力时,各配合比因素的最佳范围.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对于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预测精度优于决策树算法;随机森林算法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338、平均绝对误差为0.253、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1.57、拟合优度为0.913;为获得最大抗剪承载力,再生混凝土梁的最佳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最佳横向钢筋配筋率为0.2%,最佳纵向钢筋配筋率为2.5%,最佳剪跨比范围为0.8~1.1,最佳混凝土抗压强度为55 MPa.

    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决策树随机森林预测

    铁尾矿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薛三锋石华旺王鸿源冯胜雷...
    15-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尾矿作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大量堆积的铁尾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健康构成了威胁,如何实现铁尾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以铁尾矿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为目标,分别从铁尾矿理化性质分析、用作水泥熟料、制备混凝土、制备新型轻质建材四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分析现阶段铁尾矿资源化利用最新进展,总结铁尾矿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为铁尾矿在建筑材料中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铁尾矿建筑材料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针片状颗粒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宋少民卢超琦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粗骨料针片状颗粒角度出发,研究其含量和粒径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选取掺加5%、15%和25%针片状颗粒含量的粗骨料配制混凝土,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选取5~10 mm、10~16mm和16~20 mm共三种粒径区间的针片状颗粒,探究粒径大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针片状颗粒含量增加,高强混凝土和易性和泵送性能变差,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混凝土收缩增大,且对高强混凝土耐久性能不利;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和扩展度、硬化混凝土各龄期抗压强度均随着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粒径增大而降低;综合考虑针片状颗粒对高强混凝土性能影响规律,建议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超过5%;同时,在计算针片状颗粒含量时,需在标准计算方法基础上按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分别乘以其对应的影响系数进行修正,以实现对粗骨料粒形更好的控制.

    粗骨料针片状颗粒高强混凝土性能影响

    自密实抑温防水复合材料在地下自防水中的应用

    邵晓芬章保胜黄海滨马书山...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地下现浇混凝土工程大量出现,而混凝土开裂问题成为了地下工程的一大顽疾.为了降低混凝土开裂对地下工程造成的危害,采用降低水化热和增强抗裂性能的自密实抑温防水复合材料作为混凝土抗裂材料,研究自密实抑温防水复合材料对水泥净浆抑温率和混凝土应力、抗压强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密实抑温防水复合材料的掺入,使得水泥净浆抑温率达到40.7%,地下室侧墙中部和下部的应变分别降低了 30.2%、13.7%,同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无负面影响,有效减少了混凝土的开裂,提高了地下工程的质量.

    自密实防水水化热抑制剂温度收缩复合材料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在大型动载设备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李灿周殷弘余建国熊俊驰...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型动载设备基础混凝土裂缝控制,通过掺入粉煤灰和矿渣降低水化热,进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根据力学性能、绝热温升试验及混凝土温度及应力试验,分析优选混凝土配合比的抗裂性能.结果表明:优选混凝土配合比的内外温差基本小于25℃,满足规范要求,具有较好的抗裂性;浇筑仓块中心区域上表面产生拉应力,其余区域产生压应力,应力均小于对应龄期混凝土强度,满足裂缝控制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内外温差温度应力裂缝控制

    变电站防火墙硅泥加气混凝土物理力学与耐火性能研究

    刘林田周钦龙林家兴杨彤薇...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电站防火墙的砌体填充墙多采用加气混凝土,将硅泥加入加气混凝土砌块,可以有效消耗废弃物、保护资源.基于此,制备了不同硅泥掺量的加气混凝土试件,开展干密度、孔隙率和导热性能测试,研究硅泥加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抗冻性能和耐火性能.结果表明:加气混凝土的干密度、孔隙率、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分别随硅泥掺量的增大而减小、增大、减小和减小;硅泥掺量42%~66%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耐火极限均可达3 h以上,可用来构建变电站防火墙的砌体填充墙.为了保证加气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建议硅泥掺量范围为48%~60%.

    变电站硅泥加气混凝土密度孔隙率抗压强度导热系数耐火性能

    岩体扰动对岩石边坡稳定性影响

    沈宁宗亮李萌谢东武...
    40-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岩石边坡工程中,岩体内部应力的释放可能诱发断裂和扰动,尤其是在爆破作业期间,这种扰动效应尤为突出.考虑到岩体扰动的影响,采用Hoek-Brown破坏准则,通过有限元和极限解析法,系统评估了扰动因子和边坡坡度对边坡潜在滑动面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因子和边坡角度显著影响岩石边坡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岩质较差的边坡中,这一影响更加显著;扰动水平可能被视为常数或沿边坡呈线性变化,若在稳定性评估中忽视岩体扰动的影响,可能导致稳定系数的估值偏大;不同扰动因素情况下切岩边坡的上限塑性区域,均质边坡的破坏面(D=常数)更浅;破坏面的顶部从坡顶向斜面靠近,但破坏模式仍为边坡趾部破坏;仅降低边坡角度并不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在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必须全面考虑扰动因子的作用.

    Hoek-Brown破坏准则切岩边坡稳定性系数岩体扰动

    黄土水泥复合材料的孔隙结构演化与强度特征研究

    宋连喜王忠伟李鹏飞孙强...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作为一种孔隙结构发育的特殊土壤,具有渗透性、湿陷性、崩解性等特性,容易引发地面裂缝、地表的不均匀沉降等问题.通过氮气吸附、硬度测试和SEM等室内试验对不同掺量水泥黄土孔隙结构和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逐渐增大,黄土水泥复合材料总孔容逐渐降低,水泥掺量为25%时总孔容较水泥掺量为10%时降低了 40%;黄土水泥复合材料压痕硬度和强度与水泥掺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通过SEM从微观角度直观分析得出黄土水泥复合材料是通过改变土体颗粒大小、形状、连接方式,胶结物填充状态等来改变原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可为黄土地区注浆材料的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水泥改良土氮气吸附扫描电镜孔隙结构土体强度

    富水粉细砂层盾构同步注浆复合浆液配比试验

    荆永波武敖杰孙星亮韩小冬...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富水粉细砂地层盾构同步注浆的效率和质量,精准控制管片上浮位移,进行配比试验以期得到对富水地层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浆液.基于常规惰性浆液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出高分子材料羟乙基纤维素(HEC)和聚羧酸(PC)两种外加剂的掺量范围,然后采用正交试验,对水胶比、水玻璃、羟乙基纤维素和聚羧酸4因素3水平的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到流动性好、凝胶时间可控、结石率高的复合浆液配合比.结果表明,针对富水粉细砂地层的复合浆液最佳配比为:水胶比0.8(A2),水玻璃掺量30%(B2),PC掺量0.1%(C1),HEC掺量0.2%(D2),这一配比在保证流动性(稠度10~12 cm)、凝胶时间(90~150 s)、结石率(97.53%)和抗压强度(2.63 MPa)的同时,优化了浆液的抗水分散性和经济性.采用推荐浆液配比进行同步注浆,管片的上浮位移可以控制在20 mm以内,满足规范要求.

    富水粉细砂地层盾构隧道浆液配比正交试验管片上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