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粉煤灰综合利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粉煤灰综合利用
粉煤灰综合利用

王长荣

双月刊

1005-8249

fmhzhly@163.com

0311-86692425

050011

石家庄市东大街46号(河北省图书馆内)

粉煤灰综合利用/Journal Fly As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集中深入研究粉煤灰及其它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科技期刊,主要内容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面向电力、建工、建材、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农业、化工、大专院校、个体企业等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由十多个专题栏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面向生产、面向企业,为企业排优解难,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深受读者喜爱。有二十多所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三十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保证杂志质量和不断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超前支护方案数值模拟

    陈家征李忠韩炀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山岭隧道洞口段多处于浅埋偏压地形,为保证施工进洞安全,常常需要采取超前支护以控制洞口段围岩变形,保证围岩稳定.以彝良隧道洞口段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别建立无超前支护、管棚超前支护、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和管棚+超前小导管联合超前支护方案进行比选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超前支护可大幅度降低围岩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竖向应力以及抑制拱顶塑性区发育;从支护效果上看,管棚支护效果最佳,管棚+超前小导管联合支护次之,超前小导管最差;从管棚长度自身以及施工经济合理性考虑,在控制围岩变形效果相当的条件下,采用管棚+超前小导管联合支护较佳.研究可为类似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超前支护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浅埋偏压隧道超前支护管棚超前小导管数值模拟

    基于支护构件强度折减法的超期深基坑加固设计研究

    田鹏刚牛建辉杨永林王明皎...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城市建设中深基坑工程日渐增多.而工程延期、方案变更和施工困难等导致的基坑超期服役问题也伴随出现,这不仅增加建设成本,还带来环境与安全风险.因此,实施有效的二次加固设计至关重要.依托西安某超期深基坑工程实例,采用支护构件强度折减法对锚拉桩、复合土钉墙及悬臂桩三个支护形式的断面进行加固设计,建立深基坑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该深基坑加固前后的稳定性及位移.结果表明:采用支护构件强度折减法进行基坑加固设计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基坑的整体稳定性、水平变形及竖向变形均符合规范要求.支护构件强度折减法加固超期地基合理有效.

    超期深基坑支护构件强度折减法MidasGTS基坑加固设计

    粗粒土抗剪强度与颗粒粒径及形状的相关性研究

    薛明华鹿传磊林宇关鹏...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粗粒土抗剪强度与其颗粒粒径和形状的相关性,进而实现在不开展相关试验的情况下通过颗粒粒径和形状统计指标估算粗粒土的抗剪强度.采用大尺寸的直剪仪对不同粒径的玻璃珠开展室内直剪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对相同形状、不同粒径以及相同粒径、不同形状的仿真粗粒土分别开展了仿真直剪试验,揭示颗粒粒径和形状对粗粒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粗粒堆积体内摩擦角与颗粒表面积比、球形度和粒径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颗粒粒径越大,粗粒土的抗剪强度越大,两者具有较好的二次函数关系;颗粒的球形度共和表面积比可作为影响粗粒土抗剪强度的关键三维形状指标;在不考虑颗粒破碎的情况下,颗粒粒径和颗粒形状与内摩擦角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用于初步估算粗粒土的抗剪强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颗粒形状剪切强度粗粒土离散元

    矿区油气管道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危险性评价

    张宁晓张莹
    81-8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掌握油气管道滑坡的稳定性及其危险性,基于滑坡现场勘查成果及变形数据,先采用传递系数法和尖点突变分析开展滑坡稳定性评价,再利用P×C分级法评价不同评价指标对管道的危险性程度.结果表明:通过传递系数法计算,得出3个监测剖面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范围为1.005~1.224,属欠稳定~稳定状态;通过尖点突变分析,得到5个监测点的突变特征值范围为3.961×10 9~5.331 ×10 9,均大于0,说明各监测点对应位置均处于稳定状态;对比传递系数法和尖点突变分析的稳定性评价结果,综合得出滑坡目前处于稳定性状态;在危险性评价结果中,整体评价的危险性得分为81.25,总体得分偏高,危险性等级属Ⅲ级,即滑坡灾害对管道威胁一般,需尽快开展局部及整体的防治措施研究,以保证管道安全.

    管道滑坡传递系数法尖点突变分析变形监测危险性评价

    软土地层隧道围岩分区初期支护技术研究

    高熙贺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软土地层通常具有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压缩性,隧道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和坍塌.为了控制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确保施工安全,提出软土地层隧道围岩分区初期支护技术.通过合理规划围岩压力监测点,采集压力数据;利用简化的锚杆、钢架及岩体结构面,构建初期支护本构模型;计算锚杆与钢架的最佳间距和长度,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复合支护结构,实现围岩分区初期支护.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隧道沉降位移较小、塑性区分布面积较小.体现了支护技术的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软土地层隧道初期支护围岩压力锚杆应力钢架应力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爆预测研究与应用

    吴菡
    92-9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采矿、水利、交通等领域向着深部发展,工程中岩爆问题频发,严重危害人员安全,因此建立准确有效的岩爆预测模型至关重要.结合多种优化算法得到模型最优参数,构建了3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R)理论的岩爆预测模型.依托157组国内外实测岩爆案例,以模型预测准确率为识别框架,综合新的模型预测结果评价指标(平均偏差)分析预测模型性能,使用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两种方式,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参数类别的增加,模型预测准确率也随着增加,遗传算法(GA)是、粒子群算法(PSO)和麻雀搜索算法(SSA)对支持向量机有一定优化效果,麻雀搜索算法优化效果最佳,故基于优化的SVR岩爆预测模型是可靠有效的.

    地下工程岩爆遗传算法(GA)粒子群算法(PSO)麻雀搜索算法(SSA)支持向量机

    松软多节理巷道变形破坏机制及联合支护技术

    王东红
    97-10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松软多节理巷道大变形问题,以象山矿21501运输巷道为工程实例,通过现场勘测及钻孔窥视,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塑性区范围.基于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控制理论,提出了"超前管棚+长锚索+W钢带/工字钢+双层网"优化支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验证支护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支护方案后,巷道两帮及顶底板收敛速度得到有效降低,巷道两帮及顶底板收敛量分别为133.2、175.5 mm,保证了松软多节理巷道的长期稳定.

    松软多节理大变形钻孔窥视围岩控制长期稳定

    三维声纳渗流检测技术在灌注桩排桩围护墙中的研究与应用

    邱畅徐佳炜易阳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三维声纳渗流检测技术,通过事先埋设在围护结构内部的测试孔以及坑外补打的测试孔,对某项目灌注桩排桩围护墙结构进行开挖前的渗漏测试,提供了测试范围内的渗透流速、流量、流向等指标.并对两次不同降水深度情况下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上海地区高水位软土饱和地基中得到了比较成功的应用,不同降水深度对测试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但均判断出了渗漏点,后续仍需积累经验,为该种方法在上海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灌注桩排桩三维声纳测试孔渗漏测试渗透流速

    极罕遇地震下单跨框架结构倒塌破坏机理研究

    宋维举刘超轩方方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第五代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极罕遇地震概念的提出,有必要探讨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单跨框架结构的倒塌破坏机理.利用显式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对单跨框架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合理选取参数和模型,再现单跨框架结构倒塌破坏的全过程,揭示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单跨框架结构的倒塌破坏机理,为既有单跨框架结构的鉴定与加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与多跨结构相比单跨框架结构抗震防线单薄,结构冗余度不足,且结构底层柱端出现塑性铰是引起单跨结构倒塌的主要原因.

    单跨框架结构极罕遇地震倒塌过程仿真分析

    建筑预制梁下外墙板拼缝渗水状态红外图像识别方法

    彭方圆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能够精准识别出装配式建筑预制梁下外墙板拼缝渗水状态,评估建筑使用质量,提出建筑预制梁下外墙板拼缝渗水状态红外图像识别方法.应用高斯低通滤波方法和基于控制点的几何校正模型对外墙板拼缝红外图像进行降噪与校正处理;应用基于热源模糊聚类方法对处理后的红外图形进行聚类分割;根据图像分割结果构建基于BiFPN改进的YOLO v3网络模型,提取外墙板拼缝图像渗水特征、聚类分割后的外墙板拼缝渗水红外图像特征,精准识别外墙板拼缝渗水红外图像.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方法的峰值信噪比均在52.6以上,交互比最高值为0.986;红外图像预处理效果良好,识别精度较高,有效满足建筑红外检测标准要求,为评估建筑的使用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装配式建筑预制梁外墙板拼缝渗水状态红外图像识别聚类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