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腹腔镜外科杂志
山东大学
腹腔镜外科杂志

山东大学

郑民华 胡三元

月刊

1009-6612

fqjbjb@163.com

0531-86920598

250012

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山大齐鲁医院内

腹腔镜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Laparoscop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体重指数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的应用体会

    颜搏翟春波郭炳荣张嘉为...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的肺癌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对术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8 月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120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BMI≤24 kg/m2、24 kg/m2<BMI<28 kg/m2、BMI≥28 kg/m2 分为A组、B组、C组,每组 40 例,对比分析 3 组术中与术后相关指标、术者及助手的Borg疲劳评分、术者术后握力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拔管时间晚于A组,C组引流量、疼痛评分高于A、B两组(P<0.05),3 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胸腔积液、术后漏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主刀及扶镜手Borg疲劳评分均高于A、B两组(P<0.05),术前、术后握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肥胖患者,需制定有效的手术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重点关注术后疼痛、切口愈合及术者团队疲劳情况,以利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癌,非小细胞肺胸腔镜检查单孔肺叶切除术人体质量指数肥胖症

    2024年《腹腔镜外科杂志》各期重点内容

    85页

    "一针法"胰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初期应用体会

    王志成秦锡亮金浩刘会春...
    86-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一针法"胰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初期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应用洪德飞教授创作的"一针法"进行胰肠吻合的34 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手术时间305.0(280.0,327.5)min,胰肠吻合时间41.5(38.0,45.0)min,术中出血量210.0(172.5,243.8)mL,术后住院13.5(10.3,15.8)d.术后胰瘘发生率14.7%(5/34),其中B级胰瘘4 例,C级胰瘘1 例;胆漏发生率5.9%(2/34);胃排空延迟发生率 11.8%(4/34),其中A级 3 例,B级 1 例,未出现C级;出血发生率为 8.8%(3/34),腹腔感染率 2.9%(1/34),切口感染率5.9%(2/34),二次手术率2.9%(1/34);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一针法"应用于LPD开展初期是安全、可靠的,可有效降低手术难度,对于LPD初学者平稳度过学习曲线具有一定帮助,值得初学者学习与推广.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检查一针法胰瘘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T4a期胃癌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近期疗效的对比分析

    马鹏贺爱军曹波李小宝...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T4a 期胃癌行腹腔镜辅助D2 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2014 年 1 月至2020 年12 月为T4a 期胃腺癌患者行D2 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开腹组(n=362)与腹腔镜组(n=134),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数据进行1∶1 匹配,匹配容差设为0.03.最终获得两组病例各134 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炎性指标变化及2 年总生存率.结果:倾向性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240(203.75,256.25)min vs.140(120,190)min,P<0.05]、术中出血量[200(100,300)mL vs.200(200,300)mL,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20.5(17,27.25)vs.16(10,23),P<0.05]、切口长度[5(5,6)cm vs.12(10,15)cm,P<0.05]、术后排气时间[4(3,6)d vs.5(3,6)d,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2,3)d vs.3(2,3)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低于开腹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 2 年总生存率为 53.3%与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结论:对于T4a 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 年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当,但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美观、术后康复快的优势.

    胃肿瘤T4a期腹腔镜检查剖腹术疗效比较研究

    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在老年高位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王建孔德才王茂峰陈龙...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治疗老年高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手术治疗的64 例老年高位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32 例,两组均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经腹部辅助切口取标本,观察组经肛门取标本.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疼痛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病理分级、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与经辅助切口取标本手术相比,在减少术后疼痛、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腹腔镜检查老年人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吕进吕成余徐牧徐晓军...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229 例直肠癌患者,收集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直肌萎缩将患者分为萎缩组(n=47)与对照组(n=182).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构建直肠癌腹腔镜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术后长期卧床、预防性造口、术后化疗、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是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高白蛋白水平是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腹直肌萎缩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0.817~0.90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11%与87.9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符合度(χ2=3.251,P>0.05).结论:年龄较大、术后长期卧床、预防性造口、术后化疗、手术部位感染、低白蛋白是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腹直肌萎缩的相关因素,据此建立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腹直肌萎缩风险.

    直肠肿瘤腹腔镜检查预防性造口腹直肌萎缩影响因素分析预测模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胆道内支架引流一期缝合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郭志唐龙奎陈章彬李伟思...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PS)与胆道内支架引流(BDS)+P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PS与LCBDE+BDS+PS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2010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8 月1 日.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胆漏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提取相关数据后应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5 篇,文献累计样本量 611例,其中PS组 292 例、BDS+PS组 319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WMD=-1.66,95%CI=-15.78~12.46,P= 0.82)、住院时间(WMD=-0.81,95%CI=-2.23~0.60,P=0.26)、残余结石率(OR=1.45,95%CI=0.24~8.83,P=0.69)、总并发症发生率(OR=1.15,95%CI=0.70~1.88,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术后胆漏发生率(OR=3.63,95%CI=1.77~7.44,P=0.0004)高于BDS+PS组.结论:对于符合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BDS+PS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

    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检查一期缝合支架Meta分析

    征稿启事

    114,封3页

    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在复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

    王瑞瑞陈奇姜友刘家洋...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 2020 年 6 月至 2023 年 6 月行胆道手术治疗的83 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 行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43 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效果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PTCS组成功完成 39 例,1 例中转 LCBDE,中转率2.5%(1/40).两组一般资料、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最大结石直径、术后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术后除中性粒细胞以外的实验室检查结果、T管引流量(除第3 天)、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S组超声定位以外的手术操作时间、第3 年总手术时间、术后镇痛例数、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后住院费用、导管滑脱风险、术后中性粒细胞、术后第3 天T管引流量少于LCBDE组(P<0.05).结论:PTCS与LCBDE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均是可行的,与LCBDE相比,PTCS在微创方面更具优势.

    胆总管结石,复发性腹腔镜检查经皮肝穿刺胆道镜检查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对比研究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双镜联合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的临床研究

    张多钧贾仙林王志刚孙生虎...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传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1 月为31 例患者行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ICG组)与46 例患者行传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传统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花费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出血、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双镜联合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应用前景良好.

    胆石症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检查吲哚菁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