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腹腔镜外科杂志
山东大学
腹腔镜外科杂志

山东大学

郑民华 胡三元

月刊

1009-6612

fqjbjb@163.com

0531-86920598

250012

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山大齐鲁医院内

腹腔镜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Laparoscop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充气经腋窝入路传统腔镜与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疗效的Meta分析

    徐嘉徐玉林何奕卉王玉龙...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无充气经腋窝入路传统腔镜甲状腺切除术(ET)与相同入路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RT)的疗效.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万方、CNKI、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两种术式的相关文献,结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ET与RT的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得的研究进行比较.纳入比较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引流量.使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 篇文献、1 752 例患者.RT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ET组(WMD=-0.55,95%CI=-0.89~-0.20,P=0.002,I2 =54%),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ET组(OR=0.25,95%CI=0.14~0.43,P<0.00001,I2= 41%).RT组无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ET组发生1 例.两组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两组手术时间(WMD=-20.81,95%CI=-41.89~0.27,P=0.05,I2 =95%)、住院时间(WMD=-0.06,95%CI=-0.22~0.11,P=0.50,I2 =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的优势在于清扫中央组淋巴结,在喉返神经损伤、住院时间方面两种术式相近.

    甲状腺切除术内窥镜检查机器人手术经腋窝入路免充气Meta分析

    本刊对英文缩写词的要求

    《腹腔镜外科杂志》编辑部
    166页

    免充气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季笑语邵毅余恬湉盛蕾...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免充气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12 月行免充气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及传统开放入路甲状腺全切除术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 137 例,其中腔镜组 37 例,开放组 100 例.腔镜组年龄小于开放组[(44.24±8.44)岁vs.(49.08±10.82)岁],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106.89±21.90)min vs.(79.88±21.76)min],术后引流量多于开放组[(107.62±31.16)mL vs.(82.04±31.68)mL],术后美容满意度高于开放组[3(2,3)分vs.2(1,3)分],颈部不适感发生率低于开放组[7(18.9%)vs.43(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肿瘤直径、桥本甲状腺炎、T分期、术中出血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暂时性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暂时性及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血肿、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淋巴漏、切口感染、气管损伤、食管损伤.结论:免充气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有效,美容效果及术后颈部舒适度优于传统开放甲状腺全切除术.

    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内窥镜检查锁骨下入路免充气

    经腋窝腔镜下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乳头状癌的疗效比较

    朱卿张彪刘佳宁
    17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经腋窝入路腔镜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2 年9月至2023 年10 月收治的170 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0 例经腋窝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ETVA),80 例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CT).比较ETVA组与CT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相关费用、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美容满意度.结果:ETVA组手术时间长于CT组[(136.21±33.86)min vs.(97.44±31.86)min,P<0.001],术中出血量[15(15,20)mL vs.15(15,15)mL,P=0.034]、术后引流量[145.50(111.50,176.25)mL vs.52.00(34.00,68.00)mL,P<0.001]多于CT组,住院时间长于CT组[5(4,5)d vs.4(4,5)d,P=0.001],住院期间的总费用高于CT组[25 952.22(24 902.50,26 968.14)元vs.19 848.12(18 732.71,20 658.36)元,P<0.001],术后美容满意度高于CT组(96.67%vs.78.75%,P<0.001).结论: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相近的手术疗效,但腔镜手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容效果,正逐渐成为有美容需求甲状腺疾病患者的选择.

    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切除术内窥镜检查经腋窝入路疗效比较研究

    单孔与多孔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探讨

    王代平王世平何学东马伟...
    179-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孔与多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150 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单孔组、两孔组与三孔组,每组50 例.比较三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第1 天与第3 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前、术后第3 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于术前1d、术后3 个月检测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结果:单孔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两孔组、三孔组,术后第1 天、第3 天疼痛评分低于另两组,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另两组,术后第3 天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另两组(P<0.05);3 组间术后 1 个月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两孔组(20.00%)与三孔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效果与多孔胸腔镜手术相近,可缩短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与炎症反应程度.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亚肺叶切除术胸腔镜检查单孔多孔

    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

    袁天熊光冰冀旭乔梁...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8 月为58 例患者行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LCP)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胆囊结石分为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分析LCP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结果:58 例患者中17 例术后发生胆囊结石,发生率为29.3%.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体重下降过多(≥5%)、胰瘘(B级/C级)、胃排空延迟、BMI、奥曲肽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体重下降过多(OR=7.156,P<0.05)、胰瘘(OR=8.494,P<0.05)、BMI(OR=1.391,P<0.05)为LCP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体重下降过多、胰瘘、BMI是LCP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LCP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风险.围手术期治疗中应加强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予以临床干预,以减少LCP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胰腺中段切除术腹腔镜检查术后并发症胆囊结石病危险因素

    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乔梁熊光冰冀旭袁天...
    18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 2017 年 3 月至 2023 年 6 月101 例接受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29 例,女72 例,15~77 岁,平均(48.6±13.2)岁.肿瘤位于胰头部49 例(48.5%)、胰颈体尾部52 例(51.5%).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胆道并发症分为胆道并发症组(n=24)与无胆道并发症组(n=77).单因素分析中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类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肿瘤剜除术,无术中输血及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3~359 min,平均(168.0±58.7)min.术后长期随访,24 例(23.8%)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胆囊结石 21例、胆囊炎2 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1 例;77 例(76.2%)未发生胆道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大(P=0.008)、术后第1 天γ-谷氨酰转移酶高(P=0.04)、肿瘤位于胰头部(P=0.012)、肿瘤最大径长(P=0.028)、生长抑素使用总量多(P<0.001)是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大(OR=1.262,95%CI=1.025~1.554,P=0.028)、肿瘤位于胰头部(OR=4.042,95%CI=1.242~13.155,P=0.020)、生长抑素使用总量多(OR=1.381,95%CI=1.059~1.800,P=0.017)是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是治疗胰腺良性、低度恶性肿瘤的有效术式,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在出院后加强监测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胰腺肿瘤腹腔镜检查肿瘤剜除术手术后并发症胆道危险因素

    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姜行至侯振宇汤小龙曲辉...
    194-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3 月至2020 年8 月行新辅助治疗并接受标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13 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联合组,n=37)与新辅助化疗组(新辅助组,n=76).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总生存时间(P=0.002)、无病生存时间(P<0.001)长于新辅助组,肿瘤退缩分级(P<0.001)、T分期(P=0.022)及N分期(P=0.008)低于新辅助组,脉管浸润(P=0.007)、术后复发(P=0.017)、术后转移(P=0.033)少于新辅助组.两组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发热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胃肿瘤胃癌根治术腹腔镜检查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

    食管-管状胃吻合与双通道吻合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对比研究

    李天生冯东升
    19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通道吻合与食管管状胃吻合在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21 年 6 月至2023 年6 月收治的50 例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患者,按重建方式分为双通道吻合组(双通道组)与管状胃吻合组(管状胃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吻合器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应激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6 个月胃食管反流情况与营养状况、贫血状况.结果:管状胃组手术时间短于双通道组(P<0.05),吻合器使用数量少于双通道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中性粒细胞、术后C反应蛋白、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双通道组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轻于管状胃组(P<0.05),BMI、白蛋白水平更高(P<0.05).结论:食管管状胃吻合、双通道吻合在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实用性,管状胃重建手术时间短,使用吻合器少;而双通道吻合短期内具有更好的抗反流效果与营养状况.

    胃肿瘤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检查双通道吻合食管-管状胃吻合胃食管反流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在直肠脱垂治疗中的应用及近期疗效分析

    唐瑞雪梁延洋武祖印张春旭...
    205-209,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治疗直肠脱垂的应用价值及近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 2019 年 1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41 例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 例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观察组),26 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评估肛门括约肌功能、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及便秘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42,50)mL vs.47(45,50)mL,P>0.05],手术时间[(147.20±5.51)min vs.(132.61±5.88)min]、住院时间[7(6,8)d vs.12(10,13)d]、术后疼痛评分[2(1,3)分 vs.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肛门括约肌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Wexner便秘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 3 例腹壁辅助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 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应用于直肠脱垂的治疗安全、可行,具有康复快、术后疼痛轻、便秘与肛门失禁明显改善、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直肠脱垂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