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陈平

季刊

1672-6952

lnxuebao@126.com

024-56865105;56865092

113001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1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Chemical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系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和中石化集团公司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刊源,入网《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网》。本刊曾获辽宁省一级期刊、辽宁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二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三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规范执行优秀奖、中国高校学报特色科技期刊奖。“RCCSE中国扩展核心学术期刊”(A-)。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Fe3+改性类水滑石对废水中氟化物的吸附性能

    尹波李政顾贵洲于喜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两种吸附剂镁铝焙烧态水滑石(MgAl LDO)和镁铝铁焙烧态水滑石(MgAlFe LDO),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BET比表面积测试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两种吸附剂对废水中F-的吸附性能;考察了金属的物质的量比、煅烧温度、F-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对废水中F-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gAlFe LDO孔结构分布均匀,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废水中F-的吸附能力高于MgAl LDO;当n(Mg2+)/n(Al3+)/n(Fe3+)=3。0∶0。6∶0。4、F-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煅烧温度为300℃、MgAlFe LDO的投加量为0。4 g时,废水中F-的去除效果最佳;反应2 h后,废水中F-的去除率为98。35%。

    镁铝铁焙烧态水滑石废水氟化物吸附

    可见光促进的炔酸酯合成3-磺酰香豆素衍生物

    王一越孙语谦陈宝宽孙京...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豆素类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杂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通过可见光促进的苯丙炔酸酯与苯亚磺酸钠的反应制备了3-磺酰香豆素衍生物,并研究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以苯亚磺酸钠为磺酰自由基前驱体、过硫酸盐为氧化剂,通过串联自由基加成环化策略,可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制得3-磺酰香豆素衍生物,为功能化香豆素衍生物的制备提供了一条简洁、绿色和高效的合成路线。

    香豆素磺酰化环化反应

    阴离子-非离子复配体系对稠油乳化性质的影响

    张冬马贵阳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单一乳化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0(OP-10)及其复配体系对辽河油田稠油稳定性、流变性的影响,并研究了有机碱对复配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元最佳复配方式为质量分数为1。0%的OP-10+质量分数为0。6%的油酸钠(YSN);在最佳复配方式下,复配体系可使稠油形成稳定的乳状液,黏度从1 168。22 mPa·s降至 57。57 mPa·s,降黏率为 91。03%,分水率为 21。33%;有机碱三乙醇胺(TEOA)可使复配体系界面张力降低至10-2 mN/m。

    复配表面活性剂有机碱稳定性界面张力

    环糊精交联的聚(三联苯-芴-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张鑫莉韩龙巩守涛张凤祥...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芳基哌啶阴离子交换膜(AEM)具有优异的耐碱稳定性,在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碱性电解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扭曲大体积结构的9,9-二苯基芴单体,制备了聚(三联苯-芴-哌啶)阴离子交换膜(PTDP);在此基础上,引入溴化改性的亲水大体积环糊精交联剂(β-CD-Br7),利用二者共同调控了AEM内的微相分离结构,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温度为80℃时,交联剂质量分数为5%的qPTDP-10-CD5 AEM的电导率为130。2 mS/cm;在温度为80℃的1 mol/L NaOH溶液中浸泡2 000 h后,其电导率保持率为94。3%,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当温度为80℃时,采用qPTDP-10-CD5膜组装的氢氧燃料电池表现出1 490 mW/cm2的峰值功率密度;在电池耐久性测试中,采用qPTDP-10-CD5膜组装的燃料电池经30 h后,电压保留率为89。7%,表现出良好的电池性能。

    阴离子交换膜扭曲大体积结构溴-β-环糊精交联微相分离燃料电池

    柔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高伟民王吉林车全通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众多新型能量存储与转化装置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具有可将化学能高效、安全地直接转化为电能、应用场景广泛等优点备受关注,而质子交换膜是其核心部件,质子电导率以及机械强度相互制约等问题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难题。虽然关于质子交换膜单一性能的提高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其关键技术性能相互制约的问题仍困扰其发展,并影响燃料电池的进一步商业化。发展柔性质子交换膜是解决此技术难题的主要策略。基于此,从柔性聚合物材料、结构优化、柔性添加体设计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柔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期待为突破柔性质子交换膜的性能瓶颈提供启发。

    柔性质子交换膜柔性聚合物结构优化燃料电池

    花瓣状SnSe/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

    王亚男孟楚楚裴笠然王栖桐...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微波法一步实现氧化石墨烯还原与SnSe的原位负载及界面组装,成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负载花瓣状SnSe复合材料(SnSe/rGO)。通过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SnSe/rGO进行表征,并研究了rGO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nSe与基体rGO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以Sn—C和Sn—O—C为电荷转移的桥梁;花瓣状SnSe与rGO紧密结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三维网状结构,支撑催化剂总体结构不坍塌;SnSe/10%rGO催化剂(10%rGO表示rGO的质量分数为10%)具有良好的ORR活性,其极限电流密度为3。79 mA/cm2,起始电压(vs。RHE)为0。85 V,电子转移数为3。10;具有比商业20%Pt/C催化剂(20%Pt表示Pt质量分数为20%)更为优良的电催化长期稳定性:反应20 000 s后的相对电流密度仍能保持81。15%。研究结果为燃料电池用非贵金属阴极ORR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思路。

    硒化锡还原氧化石墨烯氧气还原燃料电池微波法

    燃料电池用半互穿网络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

    卢静王璐璐高慧王吉林...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基于咪唑官能化溴代聚苯醚(ImF-BPPO)与季铵化聚乙烯醇(QPVA)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sIPN)化合物,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阴离子交换膜(AEMs);系统地研究了QPVA质量分数对复合膜综合性能的影响;利用 1H-NMR、FT-IR和SEM对膜结构和复合膜形貌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复合膜的离子交换量、含水率、电导率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系列复合膜相容性较好,无明显相分离现象产生;当QPVA质量分数为40%时,复合膜的含水率和溶胀率分别为58。2%和24。6%,80℃时的电导率为67。24 mS/cm,用浓度为6 mol/L的KOH溶液浸泡168 h后,仍能保留初始电导率的90%左右,表明该膜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耐碱稳定性。

    半互穿聚合物网络聚乙烯醇季铵化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阿赛线低输量正反输温降规律研究

    尚培娟韩吉普王毅杰田静茹...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SPS仿真软件建立正反输仿真模型,对处于低输量工况的阿赛线管道进行正反输运行模拟,并研究了正反输过程中沿线油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反输输量对反输温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输稳态下沿线油温逐渐降低;反输开始沿线油温先降低后升高,达到稳态后油温逐渐降低;反输进站油温先降低后稍有升高,最终趋于稳定;明确了正反输过程中原油最低温度为存留原油被完全推出管道时的进站温度;反输输量越大,反输过程中的最低油温越高,达到反输稳定状态也更快。通过SPS仿真软件模拟分析得出的正反输工艺温度变化可为确定阿赛线正反输运行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含蜡原油低输量正反输SPS仿真温度

    渤海典型稠油油藏稠油高黏微观机理研究

    刘进祥李哲郝敬滨葛嵩...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稠油微观高黏机理研究对高效开发渤海稠油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渤海典型稠油油藏,通过开展原油黏度与温度关系、原油组分和组分极性、杂原子分布和沥青质聚集体结构等研究,探讨了稠油高黏微观机理。结果表明,与渤海N油田(胶质、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3。25%和6。59%)相比,L油田中饱和烃、芳香烃质量分数较低,胶质、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9。95%和9。76%)较高;O、N、S等杂原子质量分数较高,胶质和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也较大,各组分分子的极性较强,胶质和沥青质偶极矩分别达到14。01、17。94 D(N油田的胶质和沥青质偶极矩分别为9。12、12。25 D)。以上均会导致胶质、沥青质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分子间缔合作用明显增强,沥青质分子间距更小,聚集体结构更加致密,最终导致原油黏度较高。

    原油黏温关系原油组分极性杂原子分布形态沥青质聚集结构稠油高黏机理

    智能钻完井装备技术研究进展

    李沼萱俞庭王铭陈俊...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已成功钻成万米以上超深井,在钻完井装备技术上有了更深入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前,对提高钻井效率、保障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愈发凸显。智能钻完井技术凭借其高钻井效率和安全性的显著优势,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核心技术。通过融合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实时数据监测以及机器学习技术三方面要素,可有效地优化钻井操作,提高作业效率,大幅提升钻完井的安全性。综述了智能钻完井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动化控制、实时数据监测、机器学习技术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智能钻头、智能导向工具、智能钻杆、智能滑套以及智能钻机等创新设备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进步。建议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智能优化算法以及国内外合作等多极为支撑,实现智能钻完井装备技术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钻完井技术智能钻头智能导向工具智能钻机智能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