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腐蚀与防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腐蚀与防护
腐蚀与防护

杨武

月刊

1005-748X

cp@mat-test.com

021-65556775-290

200437

上海市邯郸路99号

腐蚀与防护/Journal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最早的腐蚀专业学会——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也是国内创办最早的腐蚀专业杂志之一,在创办早期影响很大,为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成果推广作出过重要贡献。2004年经专家评审,《腐蚀与防护》杂志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此之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根据反馈信息不完全统计,我刊读者主要包括:防腐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油田、石油化工、化工厂、电镀厂、发电厂、矿山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设备管理人员,以及大学及科研单位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出土铁质文物锈蚀形态的原位分析及其机理

    焦小珂江旭东李齐谢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超景深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等,对六件湖北地区出土铁质文物的锈蚀状况进行了原位分析,以深入研究铁质文物不同锈蚀形态.结果表明,铁质文物的锈蚀形态可分两类:(1)一般铸铁器物的原始形态清晰可辨,其锈层有组织"痕像"残存,其锈蚀产物为铁的氧化物和C;(2)一般熟铁器物的原始形态被锈层破坏,其锈层中无组织"痕像",其锈蚀产物通常包括α-FeOOH、Fe3O4、α-Fe2O3、β-FeOOH等.铸铁中大量渗碳体和石墨的存在是锈层中残存"痕像"组织,并保持器物原始形态的重要原因.Ⅰ型锈一般保留器物原始形态特征,若为无害锈则予以保留;Ⅱ型锈往往破坏了器物原始表面,导致纹饰器型难辩,即使为无害锈也需适当去除.

    铁质文物锈蚀物形态原位分析

    汉代陶罐表面结晶盐的成因及其腐蚀机理

    荆海燕付文斌马芬郑丽珍...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陶罐表面结晶盐成因与腐蚀机理,利用超景深显微镜(DM)、离子色谱仪(IC)、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了陶罐表面盐分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结果显示,表面结晶盐主要是氯化钠,结晶盐已引起陶罐表面胎体粉化脱落.盐分的主要来源,既有埋藏环境的土和地下水,也有降尘.同时保存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较大,诱发了陶罐表面盐分反复发生溶解结晶产生盐害.通过NaCl的饱和溶解度和结晶学分析,发现相对陶罐所处环境中温度的变化,相对湿度的变化对NaCl浓度变化影响较大,产生的结晶负压大.胎体粉化脱落主导因素为NaCl结晶产生的结晶应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性建议.

    陶器可溶盐分析

    《腐蚀与防护》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13页

    周期锈蚀现象与Liesegang图案——两件古代青铜器样品的剖面分析

    邹非池陈卫东王冲郭建波...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种锈蚀产物出现交替分层结构的现象被成为"周期锈蚀现象",这种现象在考古出土青铜器锈蚀中偶有发现,目前尚没有对此现象的权威理论解释.以中国四川地区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出现的"周期锈蚀现象"为例,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和拉曼光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中国四川城坝遗址出土青铜器CB-1的锈蚀条带为低结晶度的锡腐蚀产物和高结晶度的Cu2O的交替层,这种规律的交替分层可能归因于Cu2O在凝胶介质中的Liesegang结晶循环,这种凝胶介质就是均匀的非晶态的锡腐蚀产物.而四川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LJB-38的锈蚀条带为锡腐蚀产物SnOx·nH2O与少量Cu2(OH)2CO3与Cu2O的交替层,但未呈现任何规律图案,其原因可能是"去铜化"现象导致铜迅速向外迁移,同时铸造青铜器(α+δ)共析体腐蚀形成的假晶结构破坏了锡腐蚀产物凝胶的均匀性.

    青铜器Liesegang图案锡腐蚀产物腐蚀机理

    无损可动态监测的铁质文物真空脱盐装置设计及应用

    张育喆吴玉清王菊琳陆褚君文...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无损可动态监测铁质文物的真空脱盐装置,采用去离子水为脱盐溶液,通过脱盐溶液电导率、氯离子含量动态监测其脱盐效率,同时通过对比铁质文物脱盐前后的外观、质量和表面组分变化,评价脱盐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该装置进行脱盐可大幅度提升脱盐效率,溶出的氯离子主要为游离态,脱盐2 h时脱盐溶液中氯离子质量浓度达到88.11 mg/L,相当于同条件下浸泡脱盐法的5.32倍;在本试验条件下,真空脱盐法所得氯离子溶出总量始终大于浸泡脱盐法,真空脱盐第1轮的氯离子溶出量达798.94 mg,相当于浸泡脱盐法的3.18倍.同时,该真空脱盐装置不仅不会对铁质文物造成额外伤害,还可有效避免铁质文物在脱盐过程中的氧化.

    真空脱盐铁质文物动态监测锈蚀产物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部分铁质文物的锈蚀产物与锈蚀机制

    刘雪刚陈亦奇丁山李齐...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部分铁质文物锈蚀严重,造成其出现层状剥落、残缺、裂隙、变形等病害.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激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等现代检测技术,对这批铁器锈蚀产物的形貌、元素、成分与锈蚀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铁器普遍含有氯(C1)元素,且C1含量越高,器物的外观残损程度越大,锈层越厚、越蓬松、多孔.此外,这批铁器中,不含Cl的铁器锈层明显分为三层,且锈蚀内层较为致密,外层相对疏松;三层锈蚀产物中均检测出α-FeOOH、α-Fe2O3、γ-Fe2O3、Fe3O4和γ-FeOOH,前四种为稳定的无害锈,后一种为不稳定的有害锈.含Cl铁器的锈层也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且外层和中间层锈蚀产物较为疏松,主要成分为α-FeOOH、β-FeOOH、γ-FeOOH、γ-Fe2O3,内层锈蚀产物略微致密,主要成分为α-FeOOH、γ-FeOOH、α-Fe2O3、γ-Fe2O3.其中锈蚀产物β-FeOOH、γ-FeOOH 不稳定、活性强,会在铁器表面不断重复生长,造成铁器出现层状剥落、裂隙、断裂等严重病害.另外,含Cl的铁器锈蚀产物中β-FeOOH含量往往较高,其含量与Cl的存在密切相关.这批铁器锈蚀产物的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含Cl铁器锈蚀产物中有害锈含量较少,而含C1铁器锈蚀产物中有害锈含量则随Cl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锈层内无害锈与有害锈的质量分数比值(w无害锈/w有害锈)会减小,因此,Cl含量最高的西汉铁刀w无害锈/w有害锈最小为0.40,不含Cl铁刀的w无害锈/w有害锈最大为6.63.

    馆藏铁质文物锈蚀产物锈蚀机制

    有机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影响

    张然毋妍王克青许梦颖...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甲酸、乙酸对馆藏铜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和产物,涉及对铜基体的腐蚀、对已有氯化物锈蚀产物的铜的腐蚀以及对表面有碱性Na、K化合物的铜质文物的腐蚀.有机酸对表面有无碱性Na、K化合物的铜的腐蚀有着截然不同的机理和产物.当无Na、K化合物时,产物包括Cu(HCOO)2、Cu(OH)(HCOO)、Cu(OH)2、Cu(CH3COO)2 和 Cu4(OH)(CH3COO)7·2H2O;而存在碱性 Na 化合物时,主要产物为 Cu4Na4O(HCOO)8(H2O)4(OH)2、Cu2(OH)3(HCOO)和NaCu(CO3)(CH3COO).近年来,国内外发现了大量相关文物腐蚀的案例,腐蚀产物主要是后者,表明了碱性Na、K化合物和有机酸在腐蚀中的作用.Na、K化合物的来源包括文物在铸造、使用、埋藏和保护修复过程中引入以及复合材质文物中的其他材质(如玻璃或珐琅),有机酸则主要来源于保存展览环境中的木材、板材、涂料、粘合剂等的挥发或降解.

    铜质文物腐蚀有机酸甲酸乙酸

    316LN不锈钢在除氧高温水中表面氧化膜的多层结构

    杨双亮李国健许鑫和崔同明...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钛合金高压釜中对316LN不锈钢进行了除氧高温水中浸泡试验.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观察和透射电镜测试浸泡试验后316LN不锈钢表面生成氧化膜的特征.结果表明:外层氧化物中富铁、含镍且铬含量很低;内层氧化膜中富铬含铁和镍,表现为两个细分区域.靠近金属基体的过渡区中主合金元素和氧的浓度梯度大;而在该过渡区与外层氧化膜之间的准均匀区,元素浓度梯度较小,表现为铬含量逐渐增大,镍和铁含量逐渐减小.在内层氧化膜与外层氧化膜之间出现主要合金元素及氧含量的陡变.

    压水堆不锈钢高温水氧化膜腐蚀透射电镜

    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在模拟海水中的腐蚀行为

    彭杏娜乔亚霞高仕龙杨勇...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及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分析了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物相及微观组织;采用电化学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探究了该焊接接头不同区域在模拟海上柔直平台冷却系统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热影响区(HAZ)的动电位极化曲线中的钝化电流密度均小于母材和焊缝位置,HAZ阻抗弧半径最大且开路电位最高,HAZ的耐蚀性最好;XPS结果显示在该环境中2205双相不锈钢钝化膜以金属氢氧化物与氧化物为主.

    2205双相不锈钢海上柔直平台冷却系统电化学腐蚀钝化膜

    铝硅合金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闫富华张跃樊伟刚张亚梅...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研究了铝硅合金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铝硅合金的针孔和共晶硅聚集区域优先发生点蚀,腐蚀沿铝相与硅相界面和晶界扩展,最终发展成大面积整体腐蚀.

    铝硅合金腐蚀针孔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