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析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汪尔康

月刊

0253-3820

fxhx@ciac.jl.cn

0431-85262017

130022

长春人民大街5625号

分析化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分析化学》是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前沿和进展。本刊旨在为冶金、地质、化工、材料、农业、食品、药物、环境等领域从事研究测试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提供最新的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口罩中63种化学危害物质的靶向筛查及风险评估

    孟宪双刘艺静郭兴洲张庆...
    1004-1011,中插35-中插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了一种基于一级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峰轮廓、保留时间、特征碎片离子及二级质谱图的数据库和质谱库的靶向筛查方法,用于不同类型口罩中63种化学危害物质的筛查,包括17种阻燃剂、14种全氟化合物、15种邻苯二甲酸酯、5种荧光增白剂和12种紫外线吸收剂,并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各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3~26.7 μg/kg(S/N=3)和10.0~80.0 μg/kg(S/N=10),平均回收率(n=6)为72.3%~102.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9.9%.基于所建立的数据库和质谱库,对不同类型的口罩进行靶向筛查,在3例口罩样品中检出二苯甲酮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依据其测定浓度及相关暴露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吸入暴露量并未超过建议的参考剂量.本方法可为保障口罩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高分辨质谱靶向筛查口罩化学危害物质风险评估

    碳纳米管自交织薄膜载网的构建及用于电池中的沉积分析

    陈芳张魏栋沈泽宇陆盈盈...
    1012-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提供材料在纳米尺度的化学信息与空间信息,是研究电池材料结构和反应机理必不可少的表征工具.由于TEM要求测试样品的厚度<0.1 μm,通常的电极表面材料需要采用聚焦离子束刻蚀、超薄切片或超声分散等方法处理后才能用于TEM观测,而这些前处理过程极有可能丢失最真实的电极表面结构.本研究在常规TEM的铜载网上利用刮涂法制备碳纳米管自交织薄膜层,通过研究不同浓度下碳纳米管的交织状况,优化了交织膜的厚度和覆盖区域,制得新型TEM载网.将此载网作为电池正极,用于电池中电极沉积物的获取和TEM分析,得到电极表面高清晰显微结构图像.本研究为研究高能量密度金属负极中的沉积/剥离机制提供了制样新思路.

    碳纳米管载网电沉积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

    定量核磁共振磷谱同时测定浓维磷糖浆中甘油磷酸钠和磷酸的含量

    屠相土李俊雷虹徐玲萍...
    1020-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定量核磁共振磷谱法(31P-qNMR)同时测定浓维磷糖浆中α-甘油磷酸钠、β-甘油磷酸钠和磷酸含量的方法.考察了qNMR实验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择六甲基磷酰三胺为内标、20%重水溶液(V/V)为溶剂,选择zgig脉冲序列、延迟时间30 s、扫描次数64次为实验条件,进行采样测试获取31P-qNMR谱,其中,六甲基磷酰三胺、α-甘油磷酸钠、β-甘油磷酸钠和磷酸的定量共振峰分别为δ 29.80、δ 0.69、δ 0.17和δ 0.03(供试品溶液pH≈4.8).结果表明,31P-qNMR法测定α-甘油磷酸钠、β-甘油磷酸钠和磷酸的检出限分别为23.58、23.58和11.61 μg/mL,定量限分别为78.60、78.60和38.70 μg/mL,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精密度小于0.6%,平均回收率为99.8%~103.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1%~1.98%.本研究建立的31P-qNMR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稳定可靠.采用本方法测定了7批次不同厂家的浓维磷糖浆样品,其中,总磷量检测结果与比色法一致;甘油磷酸钠含量(α型与β型之和)偏低,约为标示量的82%;磷酸含量偏高.本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适合作为浓维磷糖浆质量控制的方法.

    定量核磁共振磷谱法浓维磷糖浆甘油磷酸钠磷酸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高斯过程的高粱单宁含量快速检测

    赵瑾熠陈争光衣淑娟
    1028-1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粱是我国主要的酿酒原料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在酿酒过程中,高粱籽粒中的单宁含量对酒品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饲料原料时,高粱的单宁含量对饲料的利用率有重要影响,因此高粱中的单宁含量对其品质和用途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方法检测高粱中单宁含量时存在耗时长和成本高等问题,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了高粱单宁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在对光谱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使用蒙特卡洛交叉验证法(MCCV)结合高斯过程回归(GPR)进行异常样本剔除;然后,将样本集随机划分为建模集和预测集,使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进行特征波长选择;最后,建立GPR模型,并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模型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GPR模型的性能全面优于PLSR和SVR模型,经去趋势组合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进行预处理,剔除异常样本并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后,建立的GPR模型为最优模型,其建模集决定系数(R2C)、预测集决定系数(R2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9979、0.9529和4.8453.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GPR模型可用于高粱单宁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

    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高粱单宁高斯过程法快速无损检测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深静脉血栓代谢标志物的分析策略

    刘明锋吴妍娟周世栋党丽虹...
    1039-1049,后插1-后插4,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具有发病隐匿和病因复杂等特征.由于缺乏准确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DVT易被漏诊或误诊,筛选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考察DVT大鼠尿液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规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多种特征选择算法筛选特征代谢物,构建了DVT机器学习诊断模型.建立了下腔静脉结扎大鼠模型,在代谢笼中收集血栓形成期(48~72 h)尿液,采用GC-MS技术采集DVT及对照组尿液代谢谱.经FiehnLib气相色谱-质谱数据库比对,在大鼠尿液中共鉴定出176种内源性代谢物;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出26种DVT差异代谢物;联合多种特征选择算法进一步筛选获得13种与DVT发生密切相关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了高斯朴素贝叶斯(GNB)、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机器学习模型并用于DVT诊断.对各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比较发现,使用13种关键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准确率高、稳定性好,其预测性能优于使用176种代谢物及26种差异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多种特征选择算法分析DVT大鼠尿液的代谢物信息,可有效筛选出可靠的DVT潜在标志物,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为DVT的自动化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器学习代谢组学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特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