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法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法学教育研究
法学教育研究

季刊

法学教育研究/Journal Leg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分层和细化

    沈伟
    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是仲裁行业深化改革与建设国际仲裁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仲裁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涉外仲裁人才队伍仍然匮乏,人才队伍建设仍受培养渠道不系统、体制机制不健全、法治环境不完善等因素制约.本文认为,优化涉外仲裁人才的培养路径,可以分短期、中期、长期分别进行讨论和设计.短期上,需要解决人才供应端敞口,通过建立人才库和仲裁机构人才基地,迅速汇集人才优势.中期上,需要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完善涉外法学专业学科设置,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上,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继续推动仲裁行业的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仲裁人才培养专业教育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高校国际仲裁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硕士(国际仲裁)培养项目为例

    陈梦
    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中国国际仲裁人才对维护我国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国际纠纷解决机制,促进中国法治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具有庞大且极富潜力的纠纷解决市场.以庞大的纠纷解决需求为支撑,中国仲裁正蓄力打入被欧美垄断的国际仲裁法律服务市场,为中国涉外法治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法律硕士(国际仲裁)项目要求高等院校与行业机构深度合作,打破中国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共同打造中国国际仲裁人才摇篮.高校和行业龙头的双向奔赴,是否能解决中国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实践导向不足和就业需求错位等问题还需要时间验证.各大高校应当积极行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原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大胆试验和改革,发挥各自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中国法治建设培养中坚力量.

    国际仲裁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法律硕士(国际仲裁)项目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因应

    张丝路
    5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于,其一,能够在国际商事仲裁中,践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体现真正多边主义的国际商事规则.通过良法善治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我国核心利益.其二,能够总结、提炼我国所提出的"一站式"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模式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在国际商事仲裁的舞台上,充分体现中国关于国际治理的声音.然而,我国目前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国际商事仲裁法学被边缘化导致涉外仲裁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缺乏差异化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仲裁司法审查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提升我国目前仲裁从业人员处理涉外仲裁业务的能力,解决涉外仲裁人才短缺的一时之需;改进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进一步优化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学生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专业能力,这三个维度,因应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对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要求.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国际商事仲裁仲裁司法审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兼论上海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冯硕
    6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存在人才基数不足、学科建制不全、实践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不显和培养层次不清等问题.聚焦境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上海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在思想指引、体系建设和目标厘定方面加强体系规划,在生源、课程、师资等方面形塑模式,并通过实践平台、就业渠道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强社会支持.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法教育

    国际公务员与法学院高质量涉外人才培养——兼论法学院《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课程因应设计

    肖平辉
    8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是世界对中国的召唤,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时机.国际公务员将成为中国法学院高质量涉外人才培养的新风口.法律人才在国际组织既可从事一般事务工作,也可从事具有专业门槛的法律专业性的工作.中国应加大国际公务员中法律人才的输送.但中国学生(包括法科生)对国际组织体系、国际公务员制度、相关文书写作及竞聘流程等缺乏系统性学习,这对高校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或形成障碍.因应高校培养国际公务员的时代之需,文章提出《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课程设计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师资较缺乏国际组织实务经验.为此,文章建议中国政府应强化现有国际组织人才资助体系,将高校教师(特别法学教师队伍)全面纳入国际组织的政府职员借调项目,教师保留现有教职,全职进入国际组织承担中层及以上管理工作,或者非管理的顾问岗位工作,在其回归高校后建立对应的晋升等配套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国际公务员课程设计

    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

    杨攀杜志红
    10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包括学和教两个方面,学是基础、教起促进作用.这个关系决定了相关研究展开的逻辑.同步思维是对学习发生机制的描述,代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人生体验和情感价值观的比较和融合过程.同步思维包含连续性分析推理、灵光闪现和表达三种类型,可以从是否有新思考、新问题、新观察、是否愉悦、是否形成学习网络五个方面来检验.对照同步思维内涵,大学生课程学习发生机制具有七个方面特点.法学本科课程知识具有的规则性、抽象性和传统性,决定了法学本科学生知识吸收、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发生机制的特点.教学同步思维是课程教学的实质,其内涵和分类理论能够说明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发生机制.法学本科课程教师应该运用基础性、非交互式、交互式三种机制,促进学生教学同步思维.

    法学本科课程知识交互式

    法科生体系思维能力培养的三重面向

    李大勇孙天航
    13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法学教育对法治人才整体素质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法科生所具有的体系思维能力是成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备能力.法学一流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承担着灌溉、支撑体系思维能力养成的功能,应发挥其路径导向作用.在理论教学层面,要以强化理论知识、夯实厚基础为本,明确基础理论作为体系起点的坚实地位,以识法达义为基本目标奠定知识储备根基.在实践教学层面,需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程度,以并重典型、新兴案例精义教学为导向;在因应时代要求层面,要保持既开放包容又审慎严谨的现实态度,立足交叉学科视野、面向知识整合的新法科需求.最后植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语境,作为体系思维逻辑建构上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法学教育高素质法治人才体系思维能力法学一流课程三重面向

    法学案例的教育方法生成:从罗马法传统到当代中国法

    周平奇
    14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案例法在古罗马法中就已经存在并被用于法学教学与研究.古罗马法中的案例法特色源于其法学实践品格以及法学家解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法源,形成"案情—问题—解答"的案例法分析步骤.案例法在中世纪呈现没落之态,出现罗马法的案例法被中断的历史情境,后又经过共同法和教会法教学得以恢复.当今世界法学案例教学的较具代表性模式有美国法的兰代尔方法、德国法的鉴定式案例分析法、日本法的要件事实论分析法,这些方法虽形式有别,但实质都是对古罗马法的案例法的知识续造.我国的案例法经历学习兰代尔方法、历史方法、推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引进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等实践探索,当前需提炼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下案例法发展的模式,构建中国案例法自主知识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罗马法案例法鉴定式历史方法

    新时代复合型立法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宋方青
    169-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队伍特别是立法队伍建设的讲话精神,适应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新需求,围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基本要求,厦门大学立法团队探索建设了新时代复合型立法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立法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理论实践融合有限""人才培养口径过窄""师资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厦门大学立法教学团队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案和机制等方面守正创新,形成了"一个目标、二元互动、三位一体、四维协同"的复合型立法人才培养模式,在立法课程体系建设、实战化教学模式创新、国际化办学持续推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理念、模式、实践和机制等方面具备创新性和可复制推广性,为培养复合型立法人才、推进立法职业共同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复合型立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我国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以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教育为分析对象

    廖永安訾培玉
    18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法治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与供给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保障.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为目标,理应成为该类人才供给的重要渠道.但囿于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教育陷入同质化、粗放化以及师资结构单一化等困境,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复合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供需矛盾.新文科建设致力于通过多学科交叉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可以为打破横亘在各学科以及高校和实务部门间的体制性壁垒注入新动能.应当依托培养模式精细化等举措,推动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教育供给侧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非法学法硕新文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