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移动机械臂牵引卷装纱线的动态建模与控制

    许高平孙以泽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纺织工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应用于纺织产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针对在复杂的纺织加工环境下,机器人对柔性纱线直接操纵存在的纱线形态感知困难与空间局限性,以移动机械臂对织造领域整经纱架上卷装线头的牵引操纵为例,提出一种集成机器人避障运动规划策略的卷装纱线牵引操纵控制框架.构建了卷装纱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解析了机器人与纱线间的运动耦合关系和机器人牵引纱线的运动控制方程,提出了基于纱线轴向应变约束的改进自适应引导快速扩散随机树算法,保障机器人避障运动的同时防止纱线被过度拉伸.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控制框架的有效性,实现了机械臂对卷装纱线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无碰撞柔顺牵引操纵.

    纱线动力学卷装线头牵引移动机械臂自适应引导快速扩散随机树算法避障规划智能制造

    熔喷聚乳酸/聚偏氟乙烯电晕驻极空气过滤材料电荷存储与过滤性能相关性研究

    杨奇刘高慧黄琪帏胡睿...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空气颗粒物污染问题,为实现对空气中PM2.5 以及其它有害颗粒物的高效过滤,从而达到保护人体生命健康的目的,将介电性与极性良好的聚偏氟乙烯(PVDF)与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并经过熔喷纺丝工艺结合电晕驻极,制备出具有纤维直径细、孔径小、过滤效率高、过滤阻力低的环境友好型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通过系统研究PVDF对PLA电晕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的结晶行为、电荷存储性能及其机制与过滤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PVDF的引入对PLA/PVDF熔喷非织造布纤维的结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可使PLA结晶速度加快,结晶度增加.PLA/PVDF电晕驻极熔喷布的初始表面静电势高达 3kV以上,热刺激放电测试峰值更高,电荷存储量有明显提升.特别地,在85 L/min纺丝流速下测试,PLA/PVDF单层电晕驻极熔喷非织造布过滤性可达85%,过滤阻力小于 40 Pa,相较于未添加PVDF的电晕驻极熔喷非织造布过滤效率提升 20%以上;探讨了电晕驻极后PLA/PVDF熔喷非织造布的电荷存储机制,发现PLA/PVDF熔喷非织造布的电荷存储性能提升最终使过滤性能提高.

    空气过滤材料驻极体熔喷电晕驻极聚乳酸聚偏氟乙烯

    热黏合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性能及其过滤机制

    刘金鑫周雨萱朱柏融吴海波...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热黏合加固技术对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聚乙烯(PE)为皮层组分、聚丙烯(PP)为芯层组分,采取热轧和热风 2 种热黏合方式制备了PE/PP皮芯型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自动滤料测试仪、孔径测试仪、渗水性测定仪等对 2 种方法制备的纺黏非织造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并对造成过滤性能不同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阐释纤维滤材的过滤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面密度的增加,热轧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的平均孔径逐渐减小,耐静水压逐渐增加,其中面密度为 80 g/m2 时,平均孔径为25.74 μm,耐静水压为 3.14 kPa;热风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在低阻力、高容尘、品质因数方面的表现均优于热轧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其中面密度为80 g/m2 时,以质量中值直径为0.26 μm的NaCl气溶胶为过滤媒介,在32 L/min的测试流量下,电晕驻极后热风黏合纺黏非织造材料的过滤效率为 76.62%,过滤阻力仅为 15.85 Pa;纤维过滤材料的孔隙率越大其过滤阻力越小,容尘量越高.

    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纺黏非织造材料热黏合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机制电晕驻极

    聚乳酸超细纤维敷料的熔喷成形工艺及其快速导液特性

    王镕琛张恒翟倩刘瑞焱...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分数由0%增大到1.5%,PLA/PEG/SDS共混聚合物的冷结晶温度从116.02℃降至 93.58℃(降低约 23.9%),熔融温度从 164.10℃降至 150.58℃(降低约 8.9%);材料中超细纤维(纤维直径<5 μm)的数量占比从 0%增大至 57%,同时 5μL水的浸没时间从 0.24 s降低至 0.06 s,液体扩散面积从 36.05 cm2 增大至 78.26 cm2,吸水速率从 4.38%/s提升至 9.15%/s,液态水分扩散速率从 2.21 mm/s提升至8.34 mm/s,表明液体导液特性有所提升,可用做敷料和补片等医用护理材料的基材.

    非织造材料熔喷技术超细纤维聚乳酸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亲水改性敷料

    棉秆皮微晶纤维素/改性氧化石墨烯阻燃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谷金峻魏春艳郭紫阳吕丽华...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棉秆皮微晶纤维素(MCC)纤维的阻燃性能,采用 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为改性剂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将改性后的GO(DOPO-GO)与MCC共混,通过湿法纺丝制得MCC/DOPO-GO阻燃纤维,并对其阻燃性能、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DOPO-GO阻燃剂的MCC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为27.3%,较MCC纤维提高了66.5%;与MCC纤维相比,MCC/DOPO-GO阻燃纤维热分解所需的热焓值由221.8 J/g提升至1 502 J/g,热学稳定性得到提高;MCC/DOPO-GO阻燃纤维燃烧后形成的残炭致密且连续,石墨化程度提高;MCC/DOPO-GO 纤维的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其断裂强度由 MCC 纤维的0.4 cN/dtex提高至 2.2 cN/dtex.

    棉秆皮微晶纤维素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氧化石墨烯阻燃性能力学性能

    银-铜双金属纳米粒子/聚乳酸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戎成宝孙辉于斌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高效抗菌的生物可降解聚乳酸(PLA)静电纺丝纤维膜,首先利用L-抗坏血酸对银和铜的硝酸盐溶液进行化学还原,得到银-铜双金属纳米粒子(Ag-Cu NPs).然后将Ag-Cu NPs与PLA纺丝液共混,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组成的Ag-Cu NPs/PLA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对其形貌、结构、亲水性和抗菌性能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Ag-Cu NPs的粒径约为32 nm,复合纳米纤维膜中Ag-Cu NPs被PLA基体包覆,且沿着纤维径向排列,纤维表面存在大量微小的孔洞;加入Ag-Cu NPs后,Ag-Cu NPs/PLA的水接触角略微降低,亲水性增加,且Ag-Cu NPs和PLA之间仅发生物理作用,未产生明显的化学作用;相比于纯PLA纳米纤维膜,Ag-Cu NPs/PLA的抗菌率明显提高,当纺丝液中Ag-Cu NPs相对于PLA质量为 7%时,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到 99%.

    聚乳酸银-铜双金属纳米粒子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膜抗菌性能

    静电纺聚酰胺6/聚苯乙烯复合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

    陈江萍郭朝阳张琪骏吴仁香...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空气过滤纤维材料的过滤效率、阻力和使用寿命难以平衡的问题,采用多喷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直径、形貌纤维及不同纤维沉积顺序的聚酰胺 6/聚苯乙烯(PA6/PS)复合纳米纤维膜,测试了复合膜的平均孔径及孔隙率,建立了纤维结构与过滤效率及阻力的构效关系;结合扫描电镜表征探讨了不同形貌、直径纤维的叠加次序对过滤寿命及细颗粒物沉积行为的影响,系统研究了过滤风速、细颗粒物尺寸对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5.33 cm/s的风速下,以多喷头静电纺丝方式制备的PA6/PS复合膜具有更好的抵抗风速变化的能力,在长期使用中阻力增加较缓慢,其具有 93.13%的过滤效率,30.67 Pa的过滤阻力和 0.088 9 Pa-1 的品质因子,综合过滤性能优于同等条件下H10 等级(过滤效率>90%)的商业玻璃纤维过滤膜.

    聚酰胺6聚苯乙烯多喷头静电纺丝空气过滤多层复合滤料微纳米纤维串珠结构

    商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短纤维中低聚物析出机制及影响因素

    谢艳霞张唯强徐亚宁赵书涵...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商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短纤维低聚物析出的主要原因,筛选低聚物脱落性能差别显著的 2 种短纤维进行溶剂萃取和热诱导,制得萃取纤维、热诱导纤维和低聚物,基于其外观形貌、热性能和结晶结构等测试,分析低聚物结构组分及其析出规律与原理.结果表明:2 种萃取低聚物的主要成分均为环状三聚体(C3)和少量PET微晶聚合物,表面低聚物较多的PET短纤维(HM)含有可能是环状四聚体(C4)的高熔点低聚物;HM低聚物的C3 和PET微晶的熔点相对较高,分别为 173.5 和 146.7℃;C3 在短纤维、萃取低聚物和高温过程分别主要以A、B和A/B混合型晶型存在,HM低聚物的A和B型C3 的熔点相对较高,分别为173.5 和314.5℃;2 种纤维的低聚物含量相近,与表面低聚物较少的PET短纤维(LM)相比,HM短纤维的结晶度相对偏低11.25%,其A型C3含量相对偏少,熔点偏高 1.7℃,B型C3 的熔点偏高 1.9℃,且含二甘醇残基的环聚物含量相对略高;对 2 种纤维在140~200℃进行热空气热诱导 1h发现,在 140、160 和 180℃时,低聚物析出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HM短纤维析出明显较少,在 200℃时低聚物析出量均快速增多,晶型和数量均趋于一致;热诱导作用是影响低聚物析出的主要因素,纤维后加工的热处理条件、纤维结晶度和聚合过程中乙二醇/对苯二甲酸的质量比可能是析出的重要因素.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短纤维低聚物析出热诱导环聚物环状三聚体

    基于原位冷冻界面聚合法的纱线传感器制备及其应变传感性能

    艾靓雯卢东星廖师琴王清清...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传感器柔性差、制备成本高等问题,以涤纶包氨纶纱为基材,通过聚多巴胺修饰和聚吡咯的原位冷冻界面聚合制备了具有快速响应、稳定的电力学性能和循环耐用传感性能的柔性纱线应变传感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导电纱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探究了不同拉伸应变下导电纱的电阻变化性能.结果显示:在吡咯单体与三氯化铁的量比为 1 的最佳配比下,在不同的拉伸范围、拉伸速度下,纱线传感器电阻变化稳定,拉伸形变小于6%时,灵敏度达4.039;在10%应变下,响应时间为166.67 ms;此外,纱线循环拉伸 1 000 次后仍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导电纱可通过编织、针织或刺绣等方式与织物相结合,实时监测人体关节活动,广泛应用于人体运动识别和远程医疗服务等领域.

    聚多巴胺聚吡咯涤纶包氯纶弹性纱导电性能原位冷冻界面聚合法纱线应变传感器

    基于纽介堡方程的色纺织物颜色预测

    杨柳李羽佳俞琰马磊...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纺织物由多种色纤维混合织造,其颜色预测过程复杂,基于格拉斯曼色光混合理论和印刷网点的纽介堡方程,建立了便于计算的颜色预测模型.预测过程分 2 种情况讨论,一种是取决于表面一层色纤维,另一种是取决于最上面 2 层纤维相互作用.当考虑最上面 2 层纤维相互叠加时,相互堆叠简化为与同色堆叠或与两色堆叠.根据不同方式各自建立颜色预测模型,选出预测色差最小的模型并对其优化.结果表明:当以色纺织物最上面2 层纤维堆叠组成的色元对混色织物颜色预测时,2 层纤维组分不同,认为堆叠顺序对该色元颜色值无影响建立的模型预测色差最小,且对该模型中各色元占比面积系数进行一阶线性回归修正后能较好地用于色纺织物表面颜色值的预测.

    格拉斯曼色光混合理论色纺织物纽介堡方程颜色预测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