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苎麻混杂轮胎防滑织物的设计与制备

    杨雨琪高兴忠高世萱陈宏...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传统防滑链笨重、噪音大、易损伤轮胎等缺点,基于干、湿摩擦因数的差异通过三向正交混杂织物结构设计,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苎麻混杂织物轮胎防滑套,分析测试了其摩擦因数、耐磨性能和实际路面效果.结果表明:混杂织物轮胎防滑套干湿摩擦因数的转变使车辆制动距离可缩短20.5%;其摩擦因数比市场商用防滑套增加了 116%;由于层间间隔结构织物防滑套的苎麻含量最高,织物结构更紧密,混杂效应更明显,其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均最好;通过吸湿性能测试,进一步揭示了该新型防滑织物防滑机制.本文研究成果可减少防滑链对车体损伤,拓展三维织物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三向正交结构摩擦因数耐磨性能防滑

    针织一体成形电容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

    李露红罗天丛洪莲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柔性电容传感器的电极易暴露于外界环境和穿着舒适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表面绝缘电极与介质层一体成形的针织电容传感器设计方法.进一步对传感器的力学性能、表面绝缘性能和传感性能进行探究,揭示了织物厚度与间隔丝直径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织物厚度越大,间隔丝直径越小的传感器综合性能越好,其中厚度为8.0 mm、间隔丝直径为0.15 mm的传感器表现最佳,其灵敏度为0.033 kPa-1,并且具有较低的迟滞性和快速响应时间,对不同性质输入信号(不同压缩距离和不同压缩频率)均具有良好的分辨响应能力,且具有2 000次循环内的重复稳定性,在手部动作识别及液体称重场景展现出较好的压力传感能力.该传感器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应用过程中信号稳定,在可穿戴、医疗监测及人机交互界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针织柔性电极间隔织物电容式传感器传感性能可穿戴柔性设备棉纱锦纶

    基于改进甲壳虫全域搜索算法的机织物疵点检测

    李杨张永超彭来湖胡旭东...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深度学习模型在面对跨场景的织物疵点检测时存在泛化性能差的问题,在甲壳虫全域搜索算法(BAS)的基础上添加了本地搜索能力构建了一种基于甲壳虫算法的混合算法,该算法可具体分为训练阶段和检测阶段.在训练阶段,通过对无疵点织物进行训练构建二维Gabor滤波器,然后使用改进BAS的混合模型对Gabor滤波器的参数进行了优化,使改进后的算法具备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的能力;在检测阶段,根据在训练阶段获得最佳参数构造Gabor滤波器,对待检测的织物图像进行卷积运算,并对卷积后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最终识别待测试织物是否含有疵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征提取具有良好的类别区分性,更加集中在疵点范围内,检测准确率可达99.26%,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泛化性能.

    深度学习全域搜索算法Gabor滤波器织物疵点检测泛化性能图像识别

    基于双扎口的纬编管状无缝织物三维仿真

    陈钰珊蒋高明李炳贤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实时查看纬编管状无缝织物不同部位的线圈结构与织物的三维效果,避免反复打样,缩短设计流程,通过分析扎口特殊结构的编织原理,分别建立下扎口、衣身和上扎口编织图模型.结合线圈几何模型和织物实际测量的参数,分别建立上下扎口、衣身和扎口线线圈网格模型.将无缝管状产品的不同组织结构数字化存储为编织图,判断其中编织动作对应的线圈网格类型,代入线圈型值点与线圈网格点间的数学关系式,求得线圈型值点的三维坐标;结合穿纱模型中设计的对应纱线参数,采用WebGL技术渲染线圈型值点路径,实现纬编管状无缝织物的三维仿真.将扎口部位的仿真结果与实际织物对比,结果表明:将线圈分方向建模的方法对实现双扎口结构的仿真是科学可行的,以典型无缝抹胸为例,可对简单的纬编管状无缝产品进行三维平面、筒状和曲面仿真,为进一步研究复杂的纬编无缝产品仿真奠定基础.

    扎口结构设计线圈几何模型线圈网格模型纬编无缝内衣三维结构仿真

    基于粒子群算法对纬编针织物Johnson-Champoux-Allard模型参数反分析研究

    韩炜邢晓梦张海宝姜茜...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获取纬编针织物JCA(Johnson-Champoux-Allard)模型参数,建立材料、结构与模型函数关系,实现吸声性能预估,提出迭代次数少、可快速达到全局最优解的粒子群算法对JCA模型进行反分析求解,并以吸声系数实验值和设定值差值平方和的最小值为适应度函数,设置约束,添加学习因子与惯性权重对反分析过程进行限制,多次迭代得到孔隙率、流阻率、曲折因子、黏性特征长度与热特征长度的数值;然后建立JCA模型参数(孔隙率与流阻率)与针织物结构参数(未充满系数)的函数关系,以达到快速获取不同结构针织物JCA模型参数,进而对其吸声情况进行预估的目的;最后,用有限元方法对快速获得的JCA模型参数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算法可精确获得针织物JCA模型的5种参数,迭代次数少于200;针对纬平针组织不同规格,未充满系数可直接换算结构参数(孔隙率与流阻率),结合已知材料参数(曲折因子、黏性特征长度与热特征长度)快速计算出纬平针组织和双反面组织的吸声系数曲线发现,吸声系数曲线拟合度较高,R2分别为0.809和0.852.

    Johnson-Champoux-Allard模型粒子群算法反分析纬编针织物吸声性能

    多相剪切增稠液增强柔性层合结构防刺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贾笑娅王蕊宁侯宵何彩婷...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柔性复合材料的防刺性能,制备多相剪切增稠液(MSTFs),并以流变性能为依据探究剪切增稠液的时效性影响因素;其次,采用纯芳纶织物、MSTFs浸渍芳纶织物与碳化硅/聚氨酯(SiC/TPU)涂层芳纶织物制备不同层合结构的复合材料,进行准静态钉刺和动态刀刺性能研究,探究层合结构对防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TF易受到空气湿度的影响,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溶液吸湿后流变性能在短时间内下降幅度较大;在单位面密度下,以浸渍织物在上层、纯芳纶织物在中间、涂层织物在下层的层合结构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准静态钉刺性能,并且该层合结构6层和15层复合材料也表现出较优的动态防刺性能,研究结果可为防刺服用柔性防刺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多相剪切增稠液时效性层合结构柔性防刺材料流变性能芳纶织物

    低取代度淀粉烷基羧酸单酯的烷基链长对涤纶上浆性能的影响

    彭博吴宇洁张悦李妙龙...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纺织经纱上浆中合理使用含有烷基羧酸单酯取代基的酯化淀粉,以酸解淀粉为原料,选取乙酸乙烯酯、丙酸酐、丁酸酐和己酸酐为酯化剂,分别进行化学变性处理,制备了 4种取代度相近(0.018左右)、烷基羧酸单酯取代基的烷基链长逐渐增大的淀粉烷基羧酸单酯,即醋酸酯淀粉、丙酸酯淀粉、丁酸酯淀粉和己酸酯淀粉.以酸解淀粉为对比样,探究4种酯化变性对淀粉浆液性能及浆膜性能的影响,明确烷基羧酸单酯烷基链长对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部分淀粉颗粒经酯化变性后产生了一定损伤,颗粒表面形成了凹槽;在较低取代度下,4种淀粉烷基羧酸单酯浆液表观黏度与酸解淀粉浆液相比无明显不同,表明4种酯化变性对淀粉浆液黏度无明显影响;4种淀粉烷基羧酸单酯对涤纶的黏附力及其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和耐屈曲性均优于酸解淀粉,且其性能随着烷基羧酸单酯取代基烷基链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但浆膜断裂强度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综合考虑实验结果,推荐4种淀粉烷基羧酸单酯中的己酸酯淀粉应用于涤纶的经纱上浆.

    淀粉浆料烷基羧酸单酯化变性取代度上浆性能涤纶纱

    苯并[a]吩恶嗪基功能染料制备及其在改性涤纶织物上的应用

    韩画宇杨文龙王甫胡柳...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通过简单的方法赋予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织物功能性,合成了新型光功能性苯并[a]吩恶嗪基阳离子染料,将其应用于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织物的染色,使染色织物兼具功能性.首先合成了 5-二乙氨基-2-亚硝基苯酚盐酸盐中间体,进一步与盐酸萘乙二胺或N-丙基-1-萘胺经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 5-乙二氨基-9-(二乙氨基)苯并[a]吩恶嗪氯化铵(N1)和5-丙氨基-9-(二乙氨基)苯并[a]吩恶嗪氯化铵(N2)2种染料.选取5-氨基-9-(二乙氨基)苯并[a]吩恶嗪硫酸铵(硫酸耐尔蓝,N3)作对比,探究3种染料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织物的染色性能,研究染色织物的荧光和光动力性能.结果表明:分子末端为丙氨基的染料N2对织物的上染率极高(99.65%),染色织物具有较好的匀染性,呈现强红色荧光,且各项色牢度均达到4~5级;3种染料染色织物均具有光驱动活性氧产生能力.

    染色苯并[a]吩恶嗪功能染料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荧光光动力

    聚酯织物的直接氟修饰疏水改性及其作用机制

    宇平王海跃汪毅孙钦超...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聚酯纤维分子主链结构中极性酯基导致的疏水性差的问题,提出直接氟修饰策略,以碱性溶液为刻蚀试剂,三氯(1H,1H,2H,2H-十三氟正辛基)硅烷为氟化改性试剂,在温和条件下对聚酯织物表面进行了简单高效的疏水化改性处理.借助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接触角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分别表征了氟改性前后聚酯化学结构、熔点、热稳定性、水接触角以及表面元素分布,同时探究了疏水改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氟化改性前后聚酯织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熔点,经过碱性溶液刻蚀的未氟化改性聚酯织物表层刻痕明显;氟化改性聚酯织物表层覆盖氟元素和硅元素,其疏水性大幅提升,水接触角高达(120±5)°,保持1 h后几乎没有变化,同时对有机溶剂仍具高吸附性能;疏水性主要作用机制是含氟功能基团的改性剂以化学键键接的方式接枝在水解后的聚酯织物表面,并产生低表面能效果;基于直接氟化改性方法制备的聚酯织物在海洋大规模油污处理方面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聚酯织物氟化改性疏水织物油水分离海洋油污吸附

    衣康酸聚乙二醇单醚酯封端水性聚氨酯织物涂层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王理杰杨建军吴庆云吴明元...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水性聚氨酯亲水单体的来源与种类,从而提高涂层织物水蒸气透过率,以聚乙二醇单醚(MPEG)和衣康酸(IA)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含碳碳双键的衣康酸聚乙二醇单醚酯(IM).将IM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型水性聚氨酯(HWPU)混合,经紫外线接枝得到IM封端水性聚氨酯织物涂层剂(WPU-IM),采用直接涂覆法将其涂布于涤纶织物.通过吸水率、拉伸、耐静水压和水蒸气透过率测试对WPU-IM涂膜、织物涂层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IM质量分数为2.1%时,WPU-IM涂膜断裂强度为8.61 MPa,断裂伸长率为325%,吸水率为17.4%,水接触角为79.2°;WPU-IM涂层织物耐静水压值为18.86 kPa,透湿率为4 086.3 g/(m2·d),综合性能达到最佳.

    涂层剂亲水单体聚乙二醇单醚衣康酸水性聚氨酯紫外接枝织物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