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干法纺丝的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醚酮纤维制备及其性能

    董大林宾月珍蹇锡高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含二氮杂萘酮结构的聚芳醚酮(PPEK)高性能树脂在纤维材料领域的应用,采用对氯苯酚与1,1′,2,2′-四氯乙烷(二者体积比为1:1)混合溶剂溶解PPEK制备纺丝液,通过干法纺丝得到PPEK纤维.借助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以及声速取向仪等对PPEK纺丝液以及PPEK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PEK质量分数为40%时,最优纺丝温度为140℃;初生PPEK纤维经1.43倍热拉伸后,其断裂强度为167.6 MPa,弹性模量为4.6 GPa,声速取向因子为0.5705;经热拉伸后,PPEK纤维保持无定形态,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250℃,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

    聚芳醚酮二氮杂萘酮混合溶剂干法纺丝耐高温性能

    丝素蛋白负电性增强改性及其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加载能力

    宋广州涂芳芳丁梦瑶戴梦男...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丝素蛋白(SF)材料的快速内皮化能力,解决血管组织工程面临的血栓和内膜增生难题,将具有双向调控血管细胞生长功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引入丝素蛋白材料表面.首先选用含有2个羧基的己二酸(AA)与丝素蛋白分子进行反应,采用流延法制备AA改性SF膜,研究了改性SF膜的结构和膜表面对CGRP分子的加载能力.结果表明:随着AA质量占比的增加,SF的Zeta电位逐渐减小,当SF与AA的质量比由100:0变化为100:2.5时,SF的Zeta电位由-2.66 mV下降至-5.4 mV;AA改性SF材料中引入了新的羧基和酰胺键,形成了以β-折叠结构为主的分子构象和SilkⅡ结晶结构;当SF与AA的质量比为100:2.5时,AA改性SF膜表面静电作用加载的CGRP含量比未改性SF膜提高了9倍.

    家蚕生丝丝素蛋白己二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静电相互作用

    聚偏氟乙烯/FeCl3复合纤维膜柔性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张亦可贾凡桂澄晋蕊...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灵敏度高的柔性传感器,将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加入聚偏氟乙烯(PVDF)中,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DF/FeCl3复合纤维膜并组装成传感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接触角分析仪等对纤维膜的形貌、结构、润湿性、力学性能及压电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适量的FeCl3·6H2 O添加可增加纤维膜中β晶型的相对含量,进而有效提高传感器的压电输出性能,但过多FeCl3·6H2 O会抑制β晶型的形成;当FeCl3·6H2 O质量分数为0.5%时,纤维晶体结构中β晶型的比例达到最大值68.74%,最高输出电压达到约5 V;传感器对激振过程的反应时间可达0.025 s,且在不同激振频率下的响应时间基本一致,动态高频时具有较高的压电输出.

    聚偏氟乙烯六水合三氯化铁柔性传感器压电性静电纺丝

    水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工艺研究

    温馨张须臻李勇黄文健...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L-丙交酯本体开环聚合中富羟基水的存在导致产物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偏低的问题,选用辛酸亚锡为催化剂,研究了L-丙交酯重结晶次数、精制L-丙交酯干燥时间及聚合前反应釜内真空干燥时间3项关键水分控制工艺对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借助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并分析了聚乳酸的化学结构和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增加L-丙交酯重结晶次数,延长精制L-丙交酯干燥时间以及延长聚合前反应釜内真空干燥时间,均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聚乳酸的黏均分子量;与低黏均分子量聚乳酸相比,高黏均分子量的聚乳酸熔点提高至175℃,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L-丙交酯开环聚合黏均分子量引发剂热稳定性聚乳酸聚合工艺

    原子层沉积技术对纤维素膜功能化的影响

    黎俊妤蒋培清张文奇李文斌...
    26-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扩大纤维素膜的使用范围,使其可应用于医用、建筑等领域,利用纳米氧化锌具有紫外线屏蔽、抗菌等特性,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纤维素膜表面沉积纳米氧化锌,制备具有紫外线阻隔以及抗菌功能的纤维素膜,并探讨不同ALD温度和循环次数对纤维素膜性能的影响.借助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等对纤维素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ALD温度和循环次数的增加,纤维素膜的紫外线透过率由74.50%下降至1.46%;ALD功能化纤维素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高达99.9%;经改性的纤维素膜表面附着了六方晶系纤锌矿结构的纳米氧化锌层,残碳率由16.61%增加至31.20%.

    纤维素膜原子层沉积技术纳米氧化锌紫外线阻隔抗菌性能

    交联改性对敷料用壳聚糖/聚氧化乙烯纳米纤维膜性能的影响

    汪希铭程凤高晶王璐...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膜的耐水性和结构稳定性,对静电纺丝制得的壳聚糖/聚氧化乙烯(PEO)纳米纤维膜进行戊二醛交联改性,研究不同交联时间下纳米纤维膜在模拟人体缓冲液中微观形态结构、化学结构和结晶结构的变化,并对交联后纤维膜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膜经戊二醛交联处理后,在缓冲液中浸泡24 h纤维形态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且随着交联时间的增加,纤维膜在缓冲液中的吸水率逐渐增加,溶失率逐渐降低;交联改性改变了壳聚糖大分子固有的结晶结构,使纤维膜的初始模量提高,力学强度随交联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壳聚糖聚氧化乙烯静电纺丝交联改性医用敷料力学性能

    纳米SiO2对玄武岩纤维的表面改性

    刘淑强武捷吴改红阴晓龙...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玄武岩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采用偶联剂KH550改性后的纳米SiO2对玄武岩纤维表面进行粗糙化改性处理.分析了改性前后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研究了纳米SiO2质量分数对玄武岩纤维力学性能、摩擦因数、吸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纳米SiO2改性后,玄武岩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和比表面积增大,摩擦性能和吸湿性能显著增加,在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5%时,玄武岩纤维摩擦因数由0.255提升至0.280,透湿率也提高至0.65%;与未改性的玄武岩纤维相比,改性后的玄武岩纤维表面出现了C—H键,且Si—O—Si键对应的振动峰强度变强,提高了纤维表面的极性;改性后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随着纳米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玄武岩纤维的力学性能先上升后下降,当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3% 时,其拉伸断裂强度最高可达40 cN/tex.

    玄武岩纤维高性能纤维纳米SiO2偶联剂KH550表面改性力学性能

    数字化羊绒测色法及其在长度测量中的应用

    衡冲沈华王府梅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光电法测试纤维长度等性质时,存在纤维的透光及反光信号与颜色高度相关的问题,采用数字化方法表征羊绒的颜色类别并精准地测量羊绒的长度.将彩色光电耦合器作为测色传感器,搭建了更适合纤维材料的测色装置;通过颜色模型在3种色空间的转换,得到3类颜色的羊绒在三维色空间的分布;基于系列实验,创建了有色羊绒的光学参数即无穷厚时的表观反射率表观反射率与测色装置计算的亮度指标之间的换算模型,并用实验证明采用测得的表观反射率可计算得到准确的须丛线密度曲线,从而可用光电法精准测量有色羊绒的长度.结果表明,该测色方法的测样面积大,代表性好,成本低,同时可用于其他纤维和纺织品的颜色测量.

    光电测色法色空间转换羊绒长度测量光学信号有色羊绒

    防羽面料孔径及分布特征与透气性和防钻绒性的关系

    董甜甜王蕾高卫东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优质防羽面料,探明孔径及其分布特征对防羽面料性能的影响机制,借助多功能孔径测定仪、透气量仪和防钻绒性能测试仪获取10种不同规格防羽面料的孔径、透气率和钻绒根数,分析了孔径及其分布特征与透气性和防钻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防羽面料的孔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且孔径均值和标准差的相关系数为0.99;在原料和组织结构相同的情况下,防羽面料透气率随着孔径均值的减小而减小;钻绒根数与孔径均值拟合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94,当孔径均值小于8μm时,面料的钻绒根数低于23根;提出采用透钻比(透气率和钻绒根数的比值)综合评价防羽面料的防钻绒性和透气性发现,透钻比与孔径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即孔径变异系数越小,透钻比越大,面料的综合性能越好.

    防羽面料孔径分布透气性防钻绒性透钻比

    开放/封闭空气层对阻燃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王琦田苗苏云李俊...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衣下空气层间的传热方式对阻燃织物外观性能和阻燃织物系统传热机制的影响,基于热防护性能(TPP)实验装置,构建开放式和封闭式空气层以模拟实际着装时"服装-人体皮肤"的空间关系.利用彩色图像处理方法对比热暴露前后的织物外观和热收缩情况,从能量传递、TPP值和二级烧伤时间角度评估"织物-空气层"系统的传热特性和热防护性能.结果表明:空气层的介入会降低热传递效率,进而提升阻燃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但会加速织物老化,加剧织物热收缩;当打开空气层与周围环境热量交换的通路时,空气层间热量的流动路径变复杂,且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进一步提升.

    阻燃织物开放空气层封闭空气层传热方式热防护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