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停丝自动化铲板系统的集排丝技术研究

    丁彩红左今朝
    1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消除不停丝自动化铲板时废丝收集排出作业对铲板清洁效果的不良影响,提出了正压吹气和负压抽气相衔接的气流集排丝方法,开展了基于螺旋气流场设计的集排丝技术研究.首先提出了集丝装置静止居中放置、铲板组件偏置做连续旋转的不停丝自动化铲板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设计了外壁面布置有螺旋吹气管路的倒漏斗状集丝装置.然后应用Fluent流体仿真的稳态和瞬态分析技术开展集排丝系统的流场分析和具体参数设计:以在漏斗内部形成螺旋内聚的气流场为目标,设计吹气管路的导气孔数量为6、倾角为40°;以喷丝板面温降小于18℃、温度峰峰差值小于3℃为目标,初步确定吹气流速为15~25 m/s;以末端负压抽气辅助正压吹气产生螺旋内聚向下的气流流动为目标,确定了吹气流速为15 m/s、末端负压为-85 Pa.最后通过实验装置的模拟,实现了纺丝向内聚拢并交织缠绕后被收集排出,从而验证了集丝装置结构设计和气流参数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喷丝板不停丝自动化铲板流体仿真螺旋流场集排丝技术倒漏斗状集丝装置

    面向纺织生产环境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

    李珣李哲文张婷文景军锋...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纺织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是"双碳"战略中必须进行升级的内容,移动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将是未来趋势,但是各类纺机中的电动机、传动机构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磁环境不利于机器人定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多传感器混合滤波方法,通过结合基于自适应蒙特卡洛定位(adaptive Mentcarto localization,AMCL)方法和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融合定位来保证定位的精度;将AMCL与轮式里程计、惯性导航、激光里程计结合使用,根据惯性导航数据对各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减少误差的引入;并通过UKF滤波器进行局部姿态估计.最后,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框架,利用Gazebo仿真软件构建无、有电磁干扰的纺织车间环境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电磁干扰的仿真环境中,AMCL-UKF混合滤波算法定位精度相较于扩展卡尔曼(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融合定位算法、UKF融合定位算法,精度分别提升26.9%、26.0%.在有电磁干扰环境中引入误差减小36.7%.提出的定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移动机器人室内定位的精度,对于纺织生产电磁环境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纺织自动化移动机器人AMCL-UKF混合滤波数据融合定位

    主喷嘴与高速异形孔辅助喷嘴引纬合成流场特性

    肖世超沈敏方敬兵王真...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单圆孔辅助喷嘴出口速度偏低,气流集束性较差及耗气量过高的问题,通过设计新型异形孔辅助喷嘴,揭示在同一工况下辅助喷嘴的喷孔形状对异形筘道内合成气流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主喷嘴射流与一组辅喷射流叠加的三维合成流场模型,基于雷诺时均方程封闭k-ε双方程湍流模型数值求解了异型筘槽内合成流场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云图,通过实验装置测量了筘槽内合成气流平均速度,验证了数值结果的正确性.讨论了单圆孔,Y1,Y2和Y3号辅助喷嘴的出口形状对异形筘道内合成气流的轴向速度、引纬稳定性及耗气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比单圆孔辅助喷嘴,Y2号异形孔辅助喷嘴轴向气流速度可提高12%,耗气量降低了6%,引纬稳定性比单圆孔辅助喷嘴有所改善,综合性能优于单圆孔辅助喷嘴.

    引纬合成气流异形筘异形孔辅助喷嘴引纬稳定性耗气量喷气织机

    针织智能车间自动换筒任务调度技术

    孙磊屠佳佳毛慧敏王俊茹...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圆型纬编针织智能车间中,为实现针织换筒机器人自动换筒的合理调度,保证纱筒更换效率,提出一种考虑纱筒余纱量的针织换筒机器人换筒任务调度方法.基于纱筒余纱量、换筒任务响应时间、换筒任务总路径和圆机生产连续性等约束结合纱筒更换时序要求和换筒机器人运行速度,建立了以改进遗传算法为核心的针织换筒机器人自动换筒任务调度模型.基于换筒工序改进启发规则,对针织自动换筒任务进行选择排序,优化算法在排序生产和换筒路径规划中的合理性,提升换筒效率.实验测试表明,基于纱筒余纱量约束改进的遗传算法换筒效率优于单纯按空纱筒时间依次排序的算法,效率提升40%左右,且算法前期的收敛速度优于传统遗传算法,提升50%左右,对促进针织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换筒工序智能化发展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针织圆机纱筒余纱量任务调度针织换筒机器人遗传算法针织智能车间

    线性磁悬浮织针驱动系统运动控制与实验分析

    盛晓超刘泽旭胥光申石英男...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织针驱动系统性能不佳以及磁阻式磁悬浮织针驱动系统的电磁力非线性问题,提出一种线性的洛伦兹力磁悬浮织针驱动系统.基于已有驱动系统实验平台,首先对系统的电磁力输出进行了测试,得出电磁力输出与线圈电流呈线性关系且与线圈所在磁场位置无关;其次设计了系统自适应鲁棒滑模控制器并进行实验,在该控制下织针0.6 s达到稳态且过程无超调量产生,系统具有较好的扰动抑制能力,且稳态误差保持在±15μm之间;最后将自适应鲁棒滑模控制与比例积分微分(PID)闭环反馈控制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洛伦兹力磁悬浮织针驱动系统为线性系统,且线性度较高,自适应鲁棒滑模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与PID控制相比在提高响应速度、控制超调量与抗干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针织机械磁悬浮滑模控制洛伦兹力织针驱动系统

    微流控纺丝制备石墨烯纤维基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管图祥吴健暴宁钟
    205-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解决石墨烯纤维基超级电容器在柔性储能领域所面临的微结构调控困难、电化学性能不足的问题,对微流控纺丝制备石墨烯纤维基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展开论述.介绍了微流体纺丝通道的类型及其构筑方法,随后聚焦于微流体在微通道中的流体流动行为和凝固机制;在此基础上,围绕纤维结构-性能关系和柔性储能应用介绍了微流控纺丝技术在制备石墨烯纤维基柔性超级电容器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认为:石墨烯纤维基超级电容器具有能量密度高、柔性好、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可穿戴电子设备供能领域拥有巨大潜力;为进一步优化纤维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未来发展微流控纺丝制备石墨烯纤维基电极需要综合考量纺丝芯片设计加工、流体数值模拟、纤维微结构构筑3个方面因素.

    微通道流体力学石墨烯纤维柔性超级电容器柔性储能微流控纺织技术

    废弃纤维素纺织品水热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永芳费鹏飞阎智锋王淑花...
    216-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废弃纤维素纺织品的循环利用率,解决其引起的严重污染及浪费问题,介绍了水热降解法循环利用废弃纤维素纺织品的新途径.纤维素水热降解技术是一种利用亚(超)临界水进行热化学转化的新技术,综述了废弃纤维素纺织品水热降解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纤维素纤维亚(超)临界水热降解的机制、反应历程及产物种类,归纳了纤维素水热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的影响因素,对纤维素水热降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分析认为:利用亚(超)临界水体系中水既是溶剂又是反应物和催化剂的特性,可以对纤维素类纺织品进行有效降解及分离回收,通过水解糖化、水热炭化等反应历程,得到水溶糖、水热炭、生物原油等多种水热产品;温度、时间、催化剂及纤维素结构对纤维素纤维水热降解有重要影响;目前该技术还存在部分反应机制不明确及目标产品产率较低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对今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该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产物可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废弃纤维素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水热降解降解机制亚(超)临界水热体系

    熔喷非织造布的驻极技术研究进展

    孟娜王先锋李召岭俞建勇...
    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熔喷非织造布的驻极技术研究现状,系统综述了熔喷非织造布的驻极技术、熔喷非织造布的电荷存储性能及驻极熔喷非织造布的发展前景;归纳了电晕充电、摩擦起电、静电纺丝和水驻极等6种驻极技术的特点与驻极机制,重点剖析了电晕驻极和水驻极处理技术和应用现状;介绍了静电存储及其稳定性的机制,进一步分析了驻极体材料、驻极工艺、聚合物晶体结构对熔喷非织造布静电存储性能的影响.此外,针对目前驻极技术在应用领域面临的挑战指出,开发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新型驻极材料和多重驻极技术结合是驻极熔喷非织造布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熔喷工艺非织造布静电驻极水驻极电荷存储性能

    个体冷却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雨婷宋泽涛赵胜男王星岚...
    23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冷却服可缓解在户外高温环境中工作人员所出现的热应激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解决个体冷却服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冷却时间短、衣内潮湿、冷却介质泄漏等关键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冷却系统及其质量、降温区间、移动方式、使用场景等角度,分别介绍了气体冷却、液体冷却、相变冷却、混合冷却4种类型的基础冷却服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归纳总结了热电冷却系统、辐射冷却系统、新材料冷却系统和真空干燥剂冷却系统4种新型冷却系统.从冷却材料包装、温度控制技术、新材料等影响冷却服性能的主要因素出发认为,未来冷却服的研发要关注6个方面:面料选择、新型冷却材料研发、制冷介质包装优化、自动调节热交换网络设计、冷却服综合工效学评价、微型智能温控面料及系统开发.

    功能服装冷却服热应激热电冷却系统辐射冷却系统新材料冷却系统

    基于压力测评的帽子工效性能研究进展

    王中昱王云仪王诗潭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与帽子之间界面压力是影响佩戴舒适性的关键因素.为推动帽类产品的工效性能研究,提升佩戴体验,在阐述头与帽子之间界面压力传递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帽子及其它头部相关产品界面压力的表征方法.综述了有关头与帽子之间界面压力的相关工效性能,包括压力舒适性、佩戴稳定性、帽身合体度以及热湿舒适性.认为对帽子工效性能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尤其在动态压力表征、计算机模拟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继续完善头部压力测评体系、探索动态压力测评方法、挖掘压力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机制、开展虚拟适配研究、解析压力与热湿舒适的交互作用规律,建立完善的帽子压力测评与工效性能评估体系.

    帽子界面压力佩戴舒适性工效性能头部压力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