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5年《现代纺织技术》征订启事

    73页

    基于示踪纤维法测试的化纤条内纤维弯钩

    章红豆陈芳楚祥婷陆惠文...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纱线和纺织品质量,以纤维素粘胶纤维与合成纤维涤纶为例,采用示踪纤维法对相应的生条、头并条、末并条内的纤维弯钩进行测试,并综合对比分析.首先制作荧光纤维,并将荧光纤维与原料混合后制条,然后对弯钩纤维的各种具体形态进行定义,观测条子内各种纤维的状态,并根据所给出的弯钩纤维的定义得到各种状态的弯钩纤维占比.本实验通过对各种形态弯钩纤维的细致定义,得到各种形态纤维的占比情况,为以后定量分析弯钩纤维提供了原始数据,另外通过对实验结果和原理的分析,也间接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纱线质量粘胶纤维涤纶纤维弯钩示踪纤维法梳理中纤维形态

    基于聚氨酯/炭黑/锦纶导电纱线的织物应变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

    阳腾孙志慧伍思钰于晖...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镀银锦纶纱线制备的织物应变传感器存在镀层氧化腐蚀的问题,影响测量精度,严重时可致传感器失效.为改善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环境稳定性,基于同轴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以锦纶(PA)纱线为芯层,聚氨酯(TPU)和炭黑(CB)复合材料为皮层的芯鞘结构的TPU/CB/PA导电纱线,然后将其作为嵌花部分与成品氨纶纱线共同编织成针织物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样品采用平针、1×1 罗纹、双罗纹、双反面 4 种针织组织编织.同时探究了组织结构、导电嵌花图案类型以及导电部分嵌花密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针组织和 1×1 罗纹组织的传感器样品采用间隔导电电路制备方式在 30%~45%的应变传感范围内可有效提升传感器的信号稳定性,疲劳寿命至少为500 次;织物密度减小可扩大传感器的有效应变传感范围(20%~50%).此传感器能够初步实现对不同呼吸深度的监测以及关节运动幅度的监测.

    织物应变传感器针织物湿法纺丝呼吸监测运动监测导电纱线

    聚吡咯基可拉伸导电心肌补片的制备及其电传导性能

    李沂蒙单梦琪李雯昕周奉凯...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导电纤维基心肌补片难以拉伸及其在心脏跳动下电传导失效的问题,通过整合经编成形技术和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经编结构的聚吡咯涂层聚丙烯(PP/PPy)导电心肌补片,对补片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及其稳定性能、生物学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变化经平垫纱结构的PP/PPy补片相比,闭口经平结构和衬纬编链结构的PP/PPy补片在拉伸过程中能够通过结构变形实现可拉伸性能;衬纬编链结构的PP/PPy补片展现出与天然心肌组织相似的各向异性导电性能(~10-3 S/cm,各向异性比为 2.1),并在心脏跳动应变(20%)下表现出稳定的电传导性能(相对电阻变化<0.2);细胞实验证明,PP/PPy补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衬纬编链结构的经编心肌补片提供了一种纺织成形的可拉伸结构设计,为各向异性导电补片简便成形提供了新思路.

    导电心肌补片聚吡咯可拉伸心肌梗死经编补片医用纺织品

    变厚度头锥体织物的工艺设计与验证

    郭琦吴宁孟影安达...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天线罩用三维立体织物的近净成形,以头锥体立体特征为依据,角联锁结构为织物基础组织,提出了基于椭圆形纱线截面假设的变厚度层数计算模型和变截面经纱加列模型,并由此建立了织物纤维体积分数的预测模型,完成了头锥体结构织物顶部到薄壁均匀过渡的工艺设计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层数计算模型和经纱加列模型分别实现了织物厚度和织物截面的连续变化,其试织织物的三坐标扫描图与所设计头锥体三维模型相似度达 97.36%,纤维体积分数与预测值误差为 1.84%,验证了变厚度头锥体织物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且织造过程中使用沿纬斜方向线密度梯度变化的经纬纱线有利于减小织物内层接线处的摩擦,提高预制体性能.

    头锥体织物结构设计变厚度变截面三维角联锁织物一体化成形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2025年《棉纺织技术》征订启事

    108页

    剪切变形对各向异性织物主渗透率及浸润特性的影响

    王珏晏石林李永静何龙飞...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RTM)中剪切变形会导致织物预成型体几何形式发生改变,为研究剪切变形对织物预成型体的体积分数、渗透率及填充浸润的影响,针对低黏度液体设计并建立了恒流条件下径向流动实验测量系统,考察了一般各向异性织物发生剪切变形后主渗透率、主渗透率方向、各向异性度及浸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恒定流量下,随着剪切角的增加,主渗透率值逐渐减小,织物的渗透率各向异性度逐渐增加,主渗透率方向与x轴夹角逐渐减小;不同剪切角度对入口压力及填充浸润时间具有一定影响,剪切角越大,填充浸润时入口压力越大,织物完全浸润所需的时间越长;数值模拟可准确预测充模过程中的浸润特性.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剪切变形主渗透率浸润特性各向异性数值模拟玻璃纤维织物

    2025年《上海纺织科技》征订启事

    117页

    等离子体协同过氧化氢活化体系对纯棉水刺非织造布的练漂处理

    肖鑫李伟卢润姜会钰...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纯棉水刺非织造布练漂温度高、碱性强、纤维损伤严重等问题,先对其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再构建过氧化氢/五乙酰葡萄糖(H2O2/PAG)体系进行练漂处理.对处理前后样品的表面元素组成、微观形貌和结晶结构进行表征,探究等离子体的助漂机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等离子体处理时间、H2O2 和PAG浓度、NaHCO3 浓度、练漂温度和时间对非织造布白度的影响,优化了处理工艺.结果表明:与NaOH/H2O2 体系练漂效果相近时,H2O2/PAG体系能将处理温度降低 20℃,pH值维持在 5~7,在此基础上引入等离子体可进一步将H2O2 浓度降低 50%,或将练漂时间缩短一半;等离子体通过刻蚀纤维表面,增加含氧基团与无定形区比例,使漂液更易渗透纤维,从而提高练漂效率.优化工艺为:等离子体处理时间 5 min,漂液中含 30 mmol/L H2O2,7.5 mmol/L PAG,30 mmol/L NaHCO3,在70℃处理30 min.此工艺条件下处理的样品白度可提升23.8%,水滴铺展时间小于1s,该效果超过了H2O2/PAG体系与H2O2/NaOH体系的练漂效果.

    等离子体低温练漂棉非织造布过氧化氢功能纺织品

    基于还原-氧化体系的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

    武浩周嫦娥高振清冯嘉禾...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剥色工艺复杂、剥色时间长、剥色过程能耗大等问题,设计并采用二氧化硫脲与过硫酸钠联合组成的还原-氧化剥色体系对活性蓝KN-R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分析了剥色液中剥色剂质量浓度、碱剂质量浓度、剥色时间以及温度对剥色效果和棉织物强力的影响,探究了剥色剂对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的剥色机制.得到的二氧化硫脲体系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为:二氧化硫脲质量浓度 2g/L,氢氧化钠质量浓度 6g/L,剥色时间 20 min,剥色温度 60℃.过硫酸钠体系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为:过硫酸钠质量浓度 6g/L,氢氧化钠浓度质量 4g/L,剥色时间 20 min,剥色温度 60℃.在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下对活性蓝KN-R染色棉织物剥色率达到 96.05%,强力保留率也维持在 90%以上.相比于传统剥色工艺,二氧化硫脲-过硫酸钠剥色体系对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的剥色率较高,织物强力损伤较小,所需剥色剂用量少,剥色时间短,剥色温度低,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剥色方法.

    棉织物剥色率强力保留率二氧化硫脲过硫酸钠还原-氧化剥色体系循环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