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立体几何褶皱织物的成型与织造

    孙婷吕智宁李艳清祝成炎...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宽立体几何褶皱织物的设计思路,设计具有立体几何效果的褶皱织物,对立体几何褶皱织物的成型原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在二维织物面料铺设折叠线,形成一定规律的几何图案,并将几何图案按折叠线划分成上凸折叠区、下凹折叠区及非折叠区,在不同折叠区填充不同组织并以弹性纱和非弹性纱交替引纬,以此作为设计立体几何褶皱织物的基础.结果显示:设计好几何图案,选择不同的纬二重组织填充不同折叠区域,选用蚕丝为经纱、涤纶低弹丝与氨纶丝包覆的弹力丝与涤纶全拉丝为纬纱进行织造,所得的织物能形成具有明显立体几何形状的褶皱.

    折叠线立体几何褶皱图案褶皱织物织物设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织物表面绒毛质量的检测方法

    金守峰林强强马秋瑞张浩...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起毛工艺后的织物表面绒毛状态进行客观评定,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织物表面绒毛质量的检测方法.以光切成像原理采集绒毛轮廓图像,利用自适应图像分割方法对绒毛区域进行分割,将得到的二值图像应用Freeman链码原理提取织物的上边缘轮廓坐标,以此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将训练得到的2组权值根据BP神经网络的计算过程进行验证,提出应用激活函数和训练的权值相结合直接计算的方法.应用基于光切成像原理搭建的绒毛织物检测平台,对4种不同颜色和不同起毛工艺加工后的织物进行检测,准确率为93.02%;且权值的计算结果与网络实际计算结果相符合,因此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训练的权值做矩阵运算,缩短实际检测的时间.

    绒毛织物机器视觉BP神经网络光切成像起毛工艺

    纺织品卷烟味去除效果的评价方法

    于昕辰陈红方艳萍丁雪梅...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家用滚筒烘干机去除纺织品吸附卷烟味的效果,更好地指导家电企业对纺织品护理产品的开发和优化,基于干衣机烘干去除卷烟味的方法及特点,建立了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相结合的除烟臭效果检测方法.主观评价法采用嗅觉判定6级强度法,通过研究消费者对卷烟味的可接受程度,得到除味效果的合格标准为1级及以下.客观评价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烟气特征物质(烟碱、苯酚及4-吡咯烷基吡啶)浓度的变化,同时建立了异味成分减少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主客观评价均可表征异味浓度的差异,且结果具有一致性,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清洁法去除纺织品吸附卷烟味消臭效果的评价.

    纺织品卷烟味除烟臭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

    植酸的铵化及其对Lyocell织物的阻燃整理

    徐爱玲王春梅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Lyocell织物的阻燃效果,对天然磷化物植酸进行铵化改性,并以双氰胺为催化剂应用于Lyocell织物的阻燃整理.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测定了阻燃整理Lyocell织物的特征红外吸收、表面形貌以及热稳定性能.对阻燃织物进行了垂直燃烧实验,测定了织物的燃烧性能,并对整理织物的耐洗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未整理Lyocell织物相比,阻燃整理后织物的吸热降解质量损失率下降了20.11%,800℃ 时热解残炭量提高了27.98%,垂直燃烧的损毁长度下降至3.4 cm;极限氧指数高达36.6%,达到难燃的级别;且阻燃织物经20次标准洗涤后,仍能达到国家B2标准.

    植酸铵化改性阻燃整理Lyocell织物阻燃织物

    甜菜碱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

    高思梦王鸿博杜金梅王文聪...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现有甜菜碱抗菌剂在棉织物整理中抗菌效果不足的问题,制备了一种聚磺酸甜菜碱(PSPB-Am-AGE)抗菌整理剂并应用于棉织物的抗菌整理.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合成抗菌剂的温度、时间、引发剂用量和反应单体配比对其抑菌率的影响;采用活菌计数法测试了抗菌剂的最低抑菌浓度、抗菌整理后棉织物的抗菌性能及耐洗牢度.试验结果表明:合成该抗菌剂的最优工艺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 h,甜菜碱与丙烯酰胺的量比为2:1,引发剂2%;PSPB-Am-AGE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2.625 g/L;红外谱图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PSPB-Am-AGE成功接枝到织物表面.整理后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25%和99.79%,经30次洗涤后抑菌率仍超过90%,耐洗涤性能优于AAA级抗菌纺织品.

    甜菜碱聚合棉织物抗菌整理抗菌剂

    TiO2/MIL-88B(Fe)/聚丙烯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禹豪孙辉王捷琪于斌...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使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材料功能化,扩大其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以2,4-对苯二甲酸、六水合三氯化铁、纳米氧化钛为原料,PP熔喷非织造材料为基材,首先通过浸渍工艺预处理基底材料,再通过溶剂热法在PP熔喷非织造材料基材上负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TiO2/MIL-88B(Fe),制备了TiO2/MIL-88B(Fe)/PP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借助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孔径分析对TiO2/MIL-88B(Fe)/PP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MIL-88B(Fe)成功负载在PP熔喷非织造材料表面.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TiO2/MIL-88B(Fe)/PP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对甲基蓝、酸性橙7及酸性红73这3种染料的降解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对甲基蓝的降解率可达86%,对较难降解的罗丹明B的降解率也达到了59%.在重复使用5次后,复合熔喷非织造材料对甲基蓝降解率均在70%以上,性能较稳定.

    聚丙烯熔喷非织造材料金属骨架化合物类芬顿体系有机染料降解

    基于汉风色典的不同色差公式的色差均匀性

    杨红英惠志奎杨志晖张靖晶...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纺织行业在纺织品贸易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优选色差公式提供参考,研究了3个重要的和1个最新色差公式的色差均匀性,借助国际上色样多、视觉等距性好的汉风色典,利用X-Rite测色仪测试近2万个色样的色度参数,然后分别从向度、彩度、浓度3个方向选取3万多对相邻色样,采用MatLab编程计算4种色差并统计分析其均值、不匀率和性能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方向不同评价指标所得结果不尽相同;在色差均匀性方面,CAM16-UCS最好,CIEDE2000(2:1:1)略优于CMC(2:1),且二者明显优于CIELAB;在色差大小方面由小到大依次为CIEDE2000(2:1:1)、CMC(2:1)、CAM16-UCS、CIELAB.

    汉风色典色差公式色差均匀性织物

    手臂活动角度对服装局部热阻的影响

    肖平张昭华周莹刘佳锴...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手臂活动角度对衣下间隙局部分布及服装局部散热性能的影响,利用三维扫描仪量化了出汗暖体假人在6种手臂姿势下,12个体段的衣下间隙体积及接触面积,提取了表征人体活动空间大小的物理指标,测量了服装各体段的局部热阻.结果表明:手臂的前伸角度与衣下间隙体积呈负相关性,而与接触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性,人体的活动空间随着手臂前伸角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各体段的局部有效热阻呈现出非均匀的分布状态,局部衣下空气层体积越大、接触面积越小的体段,其有效热阻越大.服装的有效热阻可用衣下间隙体积与接触面积百分比共同预测.

    手臂活动角度衣下间隙服装舒适性接触面积服装热阻

    充气防寒服的保暖性能

    苏文桢宋文芳卢业虎杨秀月...
    115-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维持户外活动人体热舒适性,研发一种保暖性能可调的防寒服装,以满足人体在不同活动量或环境温度变化情况下对服装保暖性能的需求,评价了一件充气服装的保暖性能,通过"Newton"出汗暖体假人实验测试了充气服装在4种充气量和3种风速下的上身总热阻和局部热阻.实验结果表明:充气状态下胸部、腹部和背部的局部热阻以及上身总热阻显著大于未充气状态,但是充气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充气服装局部热阻和上身总热阻均随着风速的增加显著降低,不同充气量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充气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动态调节服装的保暖性.

    充气服装总热阻局部热阻充气量防寒服装

    腰部运动损伤防护智能服装的研发

    李柽安鲁虹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硬拉项目初学者易出现腰部肌肉损伤的问题,研发了穿戴肌肉疲劳度检测系统,使穿戴者实时掌握竖脊肌疲劳度情况,从而避免肌肉过度疲劳.系统以可穿戴Myoware肌电传感器与Arduino UNO开发板为基础,完成对表面肌电脉冲信号的采集和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与肌电疲劳阈进行比较,判定是否达到肌肉疲劳.通过测量4名男性大学生硬拉运动过程中肌肉电信号从开始到疲劳恢复过程中的变化数据,将150 Hz作为该目标群体的肌电疲劳阈.同时,考虑各电子模块的可穿戴性和运动紧身衣的可洗涤性,以可拆卸式风琴袋作为载体,实现电子模块与运动紧身衣的结合.

    智能服装可穿戴肌肉疲劳度检测系统肌电信号肌肉疲劳度指标竖脊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