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活性及分散染料染色新技术

    吴伟纪柏林毛志平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印染工业向高质低耗方向发展,对近年来国内外活性和分散染料染色的技术发展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从少盐/无盐染色技术、低给液高固色率染色技术、少水/非水介质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连续浸轧染色技术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活性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碱性染色技术、液体纳米分散染料染色技术、免水洗连续染色技术、非水介质染色技术4个方面阐述了分散染料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存在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认为,2种染料染色技术的发展主要关注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和污水排放、提高染料利用率以及提高染色生产效率,着力促使印染工业向绿色、低耗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活性染料分散染料染色新技术提质增效节能减排

    单分散聚苯乙烯和聚(苯乙烯-co-苯乙烯磺酸钠)乳胶粒的制备及其喷墨流畅性

    苏婧关玉付少海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颜料墨水中固体颗粒粒径与喷墨流畅性之间的关系,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球形聚苯乙烯(PSt)和聚(苯乙烯-co-苯乙烯磺酸钠)(P(St-co-SS))乳胶粒,探究了乳胶粒大小与分散液储存稳定性和喷墨流畅性的关系,并结合有限元与密度泛函计算,从理论角度解释乳胶粒大小与电荷对其喷墨流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引发剂、乳化剂或水溶性单体的加入量,成功制备不同粒径的单分散球形PSt和P(St-co-SS)乳胶粒;固含量为10%的PSt和P(St-co-SS)乳胶粒分散液在4~50℃温度范围内储存4个月后分散稳定性均大于96%;随着分散液中乳胶粒粒径的增大,分散液的抽滤流速逐渐降低,且相同粒径下P(St-co-SS)较PSt分散体系的抽滤流速更高;粒孔比的增大会导致分散液在孔道内的流动体积降低,最终造成滤孔的堵塞,而微粒上表面活性剂的脱吸附是造成相同粒径下PSt体系抽滤流畅性低于P(St-co-SS)体系的原因.

    聚苯乙烯聚(苯乙烯-co-苯乙烯磺酸钠)乳胶粒喷墨流畅性单分散体系颜料墨水喷墨印花

    仿生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织物的大面积连续化制备

    王晓辉李新阳李义臣胡敏干...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织物难以大面积连续化制备以及光子晶体的结构稳定性与光学性质难以兼顾的问题,以旋蒸法制备具有预结晶形态的液态光子晶体(LPC),并以LPC为组装中间体,在经特殊高分子预处理的纺织基材上快速大面积制备具有高结构稳定性、高颜色饱和度的光子晶体.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PC呈现鲜艳的结构色且具有优异的动态恢复性;通过外力剪切诱导作用将LPC施加到经特殊高分子预处理改性的织物表面,LPC快速重构显色并向固态光子晶体转变(1 min),再经适当的加热后处理(60℃,5 min),织物表面高分子层界面分子发生弛豫和迁移,以稳固光子晶体结构;以LPC为工作液,应用自行研制的中试设备,实现了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织物的快速连续化制备.

    液态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织物高稳定性纺织基材旋蒸法

    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沾色研究

    易菁源裴刘军朱赫张红娟...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少水无盐、污水零排放染色关键技术,基于前期开发适用于非水介质中对涤纶的上染率较高的偶氮染料以及传统水浴常用的蒽醌和杂环染料,探究了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结构、染色温度、促染剂、保温时间、分散剂对分散染料沾染棉纤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使用相对沾色率对分散染料在涤、棉上的分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实验所用的蒽醌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仅有12%,并不适用于该体系中对涤纶/棉混纺织物染色;而选用的偶氮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上染率在80%以上;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加入极性小分子促进剂,不仅能够改善涤纶组分的溶胀,且借助分子的强极性降低分散染料在非水介质中的溶解度,提高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从而降低分散染料对棉组分的沾色;染色过程中加入分散剂NNO,不仅不能提升分散染料的染色性能,反而影响其沾色率.根据分散染料对涤纶的上染率及相对沾色率,得出分散染料的最佳染色条件为:温度140℃、促染剂含量10%(o.w.f)、保温时间60 min.

    非水介质染色涤纶/棉混纺织物分散染料沾色促染剂溶解度

    基于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的涤盖棉织物漂染一浴加工工艺

    王小艳马子婷许长海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涤盖棉织物传统染整工艺流程长、能耗水耗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使用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构建涤盖棉织物的漂棉染涤一浴一步加工工艺.通过耐碱性和耐氧漂性评价,确定所选用的分散染料在强碱和氧漂条件下的应用稳定性.探究了漂棉染涤一浴工艺中双氧水浓度、漂白阶段保温时间及涤纶染色阶段保温时间对涤盖棉织物棉组分白度值和涤组分K/S值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双氧水质量浓度2 g/L,染色温度130℃,保温时间30 min.结果表明,漂棉染涤一浴工艺和传统工艺处理后的涤盖棉织物,棉组分白度值均接近80,涤组分色差值小于1.0,色牢度级别均超过4级,且漂棉染涤一浴工艺加工的涤盖棉织物强力损失更小.漂棉染涤一浴加工工艺可实现涤盖棉织物的短流程清洁加工.

    分散染料涤盖棉织物漂白染色短流程漂棉染涤一浴加工工艺

    涤纶针织鞋材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性能

    宋洁蔡涛郑福尔郑环达...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染色高污染、高能耗问题,实现鞋材无水清洁化染色,研究了涤纶针织鞋材在超临界CO2体系中的染色性能,分析了染色温度、压力、时间以及CO2流量对针织鞋材染色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染色鞋材的K/S值随温度、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获得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为:染色温度120℃,染色压力24 MPa,染色时间60 min,CO2流量400 kg/h.涤纶鞋材的耐摩擦和耐皂洗色牢度均达到4级以上.并进一步探究了染色温度、压力对针织鞋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鞋材的抗弯刚度、最大抗弯力与断裂强力、顶破强力随温度、压力的上升而增大;断裂伸长率随温度、压力的上升而降低;收缩率随温度、压力的上升而增大;鞋材的表面摩擦因数无明显变化;其中温度对鞋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大于压力的影响.

    超临界CO2针织鞋材涤纶染色性能力学性能

    双金属离子交联海藻酸盐复合相变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狄纯秋郭静管福成相玉龙...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多功能性海藻酸盐复合纤维,以海藻酸钠(SA)和丝素蛋白(SF)、月桂酸-棕榈酸二元低共熔混合物(LA-PA)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Zn2+-Ca2+、Cu2+-Ca2+、Sr2+-Ca2+双金属离子交联海藻酸盐复合相变纤维.利用红外光谱和高斯拟合研究了复合相变纤维的氢键作用,考察了双金属离子交联体系对复合相变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Ca2+交联体系,双金属离子交联体系分子内氢键含量增加,分子间氢键含量减少,纤维的断裂强度随β-折叠链结构含量增加而提高;Zn2+-Ca2+、Cu2+-Ca2+复合相变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纤维的最大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分别为26.19和36.71℃,最大相变焓为25.95 J/g,且经50次热循环后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差异较小,具有良好的蓄热稳定性.

    月桂酸-棕榈酸二元低共熔物海藻酸钠丝素蛋白湿法纺丝复合相变纤维蓄热材料

    全生物基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纤维制备与性能

    赫爽孙莉娜胡红梅朱瑞淑...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生物基聚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采取酯交换-熔融缩聚法,使用醋酸锌-钛酸四丁酯为组合催化剂,制备了全生物基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PTF).借助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表征了PTF的化学结构和热性能;通过二步法纺丝工艺制备了PTF纤维,并研究了不同牵伸倍数对纤维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合成的目标产物PTF的数均分子质量达到35000 g/mol,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62℃,熔点约为171℃,起始热分解温度高于37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生纤维牵伸至2.5倍时,PTF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为34.2%左右,断裂强度为0.48 cN/dtex.

    生物基材料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合成工艺熔融纺丝酯交换-熔融缩聚法热性能

    具有伤口监测功能的比色传感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杜迅陈莉何劲李晓娜...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用于监测伤口感染问题的纳米纤维材料,以植物染料苏木为指示剂,壳聚糖、鱼胶蛋白为载体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比色传感纳米纤维膜,并对静电纺丝参数进行优化,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其变色情况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与鱼胶蛋白质量比为1:1,纺丝电压为12 kV,推进速度为1.5 mL/h,接收距离为20 cm时,制备的纳米纤维膜质量较好,其纤维平均直径为246.2 nm,直径CV值为29.54%;当pH值从5变至7时,比色传感纳米纤维膜的颜色由黄色变为紫色,其变色域与皮肤发炎时渗出液pH值变化一致,符合伤口监测的要求.

    伤口监测纳米纤维膜比色传感器静电纺丝苏木壳聚糖鱼胶蛋白

    纳米纤维复合结构空气过滤材料性能研究

    胡蝶飞王琰姚菊明DAS Ripon...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影响纳米纤维膜过滤机制以开发和应用高端空气过滤材料,分析了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和聚四氟乙烯拉伸膜与非织造布复合的空气过滤材料结构与性能,分别对其形貌、热力学性能、透气性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过滤材料本身的结构和纤维直径以及表面电势对其过滤性能影响显著,纤维直径越细,膜孔径越小,纤维间的结构会相对紧密,从而导致透气性较差,过滤效率更好.其中表面电势是影响材料过滤效率的主要因素,表面电势越高,过滤效果越好.静电纺锦纶6纳米纤维膜/聚酯纤维非织造布(PA6/PET)复合空气过滤材料表面电势最高,达1.414 kV,其过滤效率最佳,达到99.57%.PA6/木浆纸复合过滤材料表面电势最小,为0.07 kV,过滤效果仅为22.28%.

    静电纺纳米纤维膜聚四氟乙烯复合结构过滤效率非织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