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等经浮长的三纬组合全显结构设计与应用

    周赳胡伊丽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三纬组合全显提花织物在满足色彩丰富的基础上经向浮长不可控的技术问题,对三纬组合全显结构的技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优化影响组合全显结构中经向浮长的技术因素,提出三纬等经浮长组合全显结构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明确形成等经浮长的基础组织循环数的优选公式和不同飞数的优选效果,最后通过设计实践构建组织库用于三纬组合全显提花织物的设计.实践表明,该方法既能满足组合全显提花织物多彩晕纹的织物效果,又能有效控制组合结构的经向浮长长度.该设计原理与方法能满足提花织物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也为数码提花织物的智能化设计提供思路.

    数码提花织物结构设计全显色经浮长组织库

    多色调线横条纹织物的设计与三维仿真

    郑培晓蒋高明丛洪莲李炳贤...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能够通过深入研究花型设计、穿纱设计可织性和三维仿真方法来提高多色调线横条纹织物的开发效率,根据调线圆纬机的编织原理和特点构建花型设计模型并生成色纱编织序列模型.计算出各成圈系统所编织的色纱种类并生成导纱模型,依据排纱原则建立了穿纱设计模型.构建了线圈几何模型和平移映射模型,并探究多色调线横条纹织物的三维仿真方法.运用上述数学模型和理论进行程序设计,以 11 色渐变调线横条纹为例验证其花型设计和穿纱设计在 4 色调线圆纬机上的编织可行性,并对比织物实物图和三维仿真图.结果表明,设计模型验证方法切实可行,仿真花色效应良好,该方法为多色调线横条纹织物的设计方案可织性分析和织物三维仿真提供了理论参考.

    纬编调线圆纬机多色调线横条纹织物设计模型三维仿真

    形状记忆合金复合纱线及其面料驱动性能

    付驰宇徐傲齐硕王凯...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开发高性能纺织基人工肌肉,设计并制备了以镍钛合金为芯丝、聚酰亚胺纤维为外包纤维的热驱动复合纱线致动器.利用该复合包芯纱成功制备了一种形状可编程的机织物致动器,并初步探索了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力学性能和热驱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纱线及其织物受热驱动后将恢复到初始线性状态,加载的温度越高,形状记忆复合纱线的模量越大,回复应力也越大;该纱线具有良好的电加热和热稳定性能,加载的电流和电压越大,纱线温度越高,达到稳定态的时间越短;纱线在 5V电压下能在 6.2s内完成驱动.该复合织物致动器具有耐高温、形状可编程的特性,可实现不同模式的驱动.

    形状记忆合金长丝复合包芯纱软致动器可编程人工肌肉

    纬编双面移圈产品工艺设计模型建立与实现

    张静丛洪莲蒋高明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纬编双面移圈产品工艺复杂,设计难度大,针对现有纬编双面移圈产品设计繁复的问题,研究并开发了纬编双面移圈产品设计系统.首先分析了纬编双面移圈产品结构成形原理和工艺设计,采用数学矩阵与多维工艺分解方法描述了移圈花型与工艺结构的数学关系:花型意匠图描述移圈花型图案信息,编织意匠图描述纱线系统和移圈动作信息,结构分解图说明花型行与工艺行的关系,工艺编织图表示纱线的编织状态.建立的纬编双面移圈产品工艺设计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简化了纬编双面移圈产品工艺设计流程,规范了设计方法,实现了纬编双面移圈产品的快速高效开发.

    纬编移圈设计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学矩阵

    三维正交织物织造过程模拟及其微观几何结构预测

    马莹向卫宏赵洋邓聪颖...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更为精确的织物模型,以满足织物及其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破坏机制分析的需要,针对多尺度材料几何结构建模中存在宏观和介观尺度理想化假设,从而导致织物微结构特征缺失的问题,基于数字单元法理论,在纤维尺度提出一种织物织造过程动态仿真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织机关键部件的几何模型,由织造矩阵控制开口运动,通过计算纤维间的相互作用力,模拟织机五大运动,得到 4 个处于不同织造时期的单胞组成的三维正交织物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织物单胞的微观几何结构受相邻单胞的影响,在织造过程中发生变化;最上层和最下层纬纱的应力高于中间层纬纱;模型较为准确地描述了纱线的卷曲、路径和横截面形状等织物的主要特征.

    织造过程数字单元法三维正交织物微观几何结构应力分布

    基于双光源的织物红外发射率与光热吸收率的测量

    张悦陈益松卞玉瑶刘艺...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织物的光热吸收和红外发射性能,依据新的测量原理,采用不同色温的双光源对织物的光热吸收率和红外发射率进行综合测量研究.试验装置采用高反射率KT板并单向绝热,消除了织物透射的影响并解决了织物真实温度的测量问题.对 20 块不同成分、颜色、组织结构的织物试样以及黑漆铜板的表面真实温度和辐射温度分别进行了测量,并测定了参考黑体和织物表面的对流散热系数,由此计算出织物的全波段平均红外发射率和平均光热吸收率.结果表明,在 2 种可见光占比不同的热光源下,织物的红外发射率分别在 0.65~0.85 和 0.60~0.95 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与织物的材质和颜色有关;而织物的光热吸收率分别在 35%~60%和 30%~90%之间,显示出与光源色温较强的依存性,其主要是因为织物颜色对可见光波段有较强的反应;由于碘钨灯光谱与红外测温感应光谱存在一定的重合,织物的反射有一定的干扰,使用作为国标光源的氙灯没有光谱重叠的干扰,其测量结果更准确.

    光热辐射光热吸收率红外发射率织物热学特性热光灯

    织物表面激光打标工艺参数的数值模拟及选取方法

    连力平杨鹏程余子健龙阳昭...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织物打标中,激光器的速度及能量密度等参数直接影响着打标效果.为深入研究激光打标织物表面的烧蚀机制及其工艺优化参数的选取,通过建立激光与不同织物基底之间的相变传热模型,对打标过程中温度场和材料去除量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热扩散理论分析了打标工艺参数对打标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瞬态变化过程中,所需的激光能量密度与平均升温速率及打标深度呈线性关系;所需的激光移动速度与平均升温速率正相关,与打标的宽度、深度负相关.基于打标深度,提出了激光参数的选取方法,进行了不同织物基底的激光打标实验,并结合光表面作用理论,分析了相关误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打标宽度随激光能量密度和移动速度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激光打标激光参数非稳态纺织材料数值模拟打标工艺

    聚乳酸/聚3-羟基丁酸-戊酸酯共混纤维及其雪尼尔纱的染色动力学

    唐奇柴丽琴徐天伟王成龙...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了解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 3-羟基丁酸-戊酸酯(PLA/PHBV)共混纤维及其雪尼尔纱的染色性能,提高对含生物可降解聚酯纤维雪尼尔纱染色技术的可控性,研究了PLA/PHBV纤维及PET/(PLA/PHBV)雪尼尔纱的染色性能,探究了C.I.分散红60 在雪尼尔纱及其原材料纤维上的染色动力学,并对各纤维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I.分散红60 在PLA/PHBV纤维及PET/(PLA/PHBV)雪尼尔纱上的上染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提升,但为兼顾纤维的力学性能,染色温度不宜超过 110℃;C.I.分散红 60 在PET纤维、PLA/PHBV纤维及雪尼尔纱 3 种材料上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在PLA/PHBV纤维上的染色平衡吸附量最高,在PET纤维上的最低,并且随着染色温度升高,C.I.分散红 60 在 3 种材料上的染色速率加快,半染时间缩短,扩散系数增大;各纤维的降解效率均随土埋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其中PLA/PHBV纤维的降解性能最好,PLA纤维次之,且PLA或PLA/PHBV生物可降解聚酯纤维的存在,可加快PET纤维的降解速率.

    聚乳酸/聚3-羟基丁酸-戊酸酯共混纤维雪尼尔纱分散染料染色性能染色动力学

    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构筑及其应变传感性能

    徐瑞东刘红王航朱士凤...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离子型水凝胶界面舒适性差和耐久性低的问题,提出吸湿透气织物为基体的复合型水凝胶应变传感器的研究策略,构建丙烯酰胺水溶液溶剂体系下共溶解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硫酸铵以及氯化锂的水凝胶体系,采用热聚合工艺合成聚丙烯酰胺/氯化锂(PAAM/LiCl)离子型导电水凝胶,制备三明治结构的离子型水凝胶针织复合织物,研究不同拉伸比例对复合织物电流变化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的应变灵敏度系数最高可达 0.94,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在 50%的应变条件下,稳定拉伸 5 000 次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室温下放置 7d,复合织物的质量变化率仅为 3.5%,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对语言以及人体运动状态有优异的识别能力,在可穿戴应变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离子型水凝胶针织物热聚合工艺离子型水凝胶复合织物应变传感

    静电纺聚酰胺纳米纤维复合织物制备工艺优化

    王青弘王迎郝新敏郭亚飞...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纳米纤维膜与织物的界面结合力,优化静电纺纳米纤维复合机织物制备工艺,考察了接收基材织物的导电性、聚酰胺 56(PA56)纺丝液浓度、接收基材种类对纤维膜表面形貌的影响,以及接收基材对复合织物黏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A56 最佳静电纺丝液质量分数为 12%~18%;接收性较好的基材为棉、粘胶织物;抗静电处理可提升涤纶织物对纳米纤维的沉积性能;不使用黏合剂,静电纺膜梯度沉积法可提升纳米纤维与织物间的界面结合力;以棉织物为基材、PA56 低质量分数(6%,10~20 min)纳米纤维膜为中间层、PA56 高质量分数(15%,40 min)纳米纤维膜为表层的复合织物,其剥离强力比常规沉积法提升 2~3 倍.

    接收基材聚酰胺56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复合织物界面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