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的制备及其固相增黏反应

    尚小愉朱坚王滢张先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得高特性黏度的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固相增黏效果的影响及其反应动力学.将侧基含磷阻燃剂共聚到聚酯分子链中制得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并对其进行固相增黏,分析了阻燃剂质量分数、增黏反应温度、时间 3 个因素对增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将阻燃剂共聚到聚酯分子链中制得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当阻燃剂质量分数为 5%时,共聚酯的极限氧指数为 31.8%,热分解后的残炭量达到 13.6%,结晶度为15%;与纯聚酯相比,阻燃共聚酯增黏反应过程的特性黏度变化趋势差异不明显,故阻燃共聚酯的固相增黏反应可以参照纯聚酯的增黏工艺,其特性黏度均随着增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阻燃共聚酯的固相增黏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其反应温度的上升、阻燃剂质量分数的减少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增加呈正相关,其阻燃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与反应活化能的降低呈负相关.

    侧基含磷阻燃剂共聚含磷阻燃聚酯固相增黏反应反应动力学

    光致变色聚乳酸纤维的纺制及其微观结构与性能

    赵明顺陈枭雄于金超潘志娟...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得到兼具光致变色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光致变色聚乳酸(PLA)纤维,将PLA和光致变色微胶囊通过熔体纺丝及热拉伸工艺制备出光致变色PLA纤维,并系统分析了纤维的形貌、结晶及热学性能,着重研究了光致变色微胶囊对纤维力学及可逆变色行为的影响,揭示纤维性能差异对其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致变色PLA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着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结晶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为2%时具有与纯PLA相当的断裂强度,为4.15 cN/dtex,且结晶度达到最大55.42%;光致变色PLA纤维的光致变色性能呈现出高灵敏度、优异褪色性及光稳定性,且变色强度随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但非线性上升,通过调整光致变色微胶囊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纤维变色功能与力学性能兼具的目标.

    聚乳酸纤维熔体纺丝光致变色微胶囊变色机制力学性能

    超疏水隔热聚酯纳米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柳敦雷陆佳颖薛甜甜樊玮...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聚酯纳米纤维膜亲水(接触角为 17°)、热导率高以及热稳定性差的问题,在聚酯纳米纤维膜内部原位缩聚二氧化硅湿凝胶,经疏水处理和常压干燥制备了超疏水聚酯纳米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膜,探究了复合膜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的隔热性能.结果表明:在 150℃环境中,当乙醇与正硅酸四乙酯量比为 10∶1时制备的气凝胶复合膜的热导率仅有 66.5 mW/(m·K),而纯聚酯纳米纤维膜发生严重变形,且热导率高达 135.6 mW/(m·K);同时该复合膜的超疏水性(水接触角为 153°)可有效阻止其对水分子的吸附,在 50℃、100%高湿环境中的热导率为 74.5 mW/(m·K),而纯聚酯纳米纤维膜的热导率高达 170.6 mW/(m·K).该复合膜有望用于高温高湿环境的隔热材料中,在高效热防护服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聚酯纳米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超疏水复合膜隔热材料静电纺丝

    防护口罩用改性长效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张晋张林军解云川王健...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丙烯(PP)熔喷布表面自由电荷易在湿气等作用下流失,导致过滤层及口罩快速失效.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P熔喷布基体上制备压电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纤维层,得到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探究了纺丝工艺对压电纤维形貌和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改性过滤层经过水洗、蒸汽等耐久性处理后的静电压、烟雾过滤效率和透气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P熔喷布/P(VDF-TrFE)改性过滤层对PM2.5的过滤效率较PP熔喷布提高了 25%,在进风量为 85 L/min时的过滤效率提升了 27.5%;经过 2 次水洗、紫外线照射、蒸煮消毒等方式处理后的改性过滤层,其表面电荷具有多次弯折后可再生的特点,过滤效率维持在 90%,有效提高了口罩的防护效率和使用寿命,压电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束缚电荷,改善了过滤层负载电荷的稳定性,从而提升了口罩防护的长效性和安全性.

    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聚丙烯熔喷布静电纺丝压电材料长效过滤防护呼吸气阻口罩

    基于氯化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共混膜的界面聚合改性

    范洋瑞钱建华徐凯杨王澳...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纳滤(NF)膜的离子分离效率,以氯化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CPVC/PVB)共混膜作为基膜,利用添加剂聚乙二醇(PEG)、1,2-丙二醇(PG)对基膜进行表面亲水改性.以改性后的CPVC/PVB共混膜作为支撑层,通过水相单体间苯二胺(MPD)与油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在反应助剂 N-乙基胺哌嗪丙基磺酸盐(AEPPS)的催化下发生界面聚合得到复合NF膜.研究了水相单体MPD质量分数、油相单体TMC质量分数和反应助剂AEPPS质量分数等参数对复合NF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PD、TMC、AEPP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0.6%、0.5%和 0.6%时,纳滤膜表面的三维形貌变得平整,粗糙度降低,结构更加致密,亲水性得以提高;纳滤膜表面形成了荷正电结构致密的聚酰胺分离层,对Mg2+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在水质软化、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良好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前景.

    氯化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荷正电纳滤膜界面聚合微观结构过滤材料水处理

    偕胺肟化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油水乳液分离性能

    王玉周周梦洁姜圆金陈家本...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膜材料对纤维膜亲水性的影响机制,首先以聚丙烯腈(PAN)为原料制备偕胺肟(PAO),之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PAO纳米纤维膜,并对其表面形貌、纤维直径、平均孔径、表面粗糙度、表面润湿性、力学性能、纤维膜官能团组成和油水乳液分离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技术可成功制备PAO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表面亲水性、油水乳液分离性能与未经偕胺肟化处理的PAN纤维膜相比有明显提升,当静电纺丝PAO质量分数为 10%时,制备的 PAO纳米纤维膜表现出优异的表面润湿性能和油水乳液分离性能,其初始水接触角为15.6°,水下油接触角为 157°,对硅油乳液的分离通量为1 362.9 L/(m2·h),截留率为 99.1%.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偕胺肟静电纺丝油水分离

    捻度和捻向配置对双包包覆纱性能的影响

    敖利民唐雯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 2 次包缠的捻向和捻度配置对双包包覆纱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3 根异色111 dtex(48 f)无捻涤纶拉伸变形(DTY)长丝纱为原料,保持第 1 次包缠捻度不变,分别纺制了SZ交叉包缠和SS同向包缠各 6 种捻比配置的双包包覆纱,对成纱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拉伸断裂性能和捻度平衡性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表明:同向包缠不能形成类似交叉包缠的分层包缠稳定结构;2 类包覆纱的强力利用率均大于 1,断裂伸长率相较原纱均提高 25%以上;包覆纱的强力随捻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但变化幅度很小;2 次包缠的残余扭矩并非简单叠加关系,第 2 次包缠对第 1 次包缠的残余扭矩有固结作用;同向包缠包覆纱扭结指数远大于交叉包缠;合理配置 2 次包缠的捻比,可显著减小交叉包缠包覆纱的扭结指数.

    捻度捻向双包包覆纱拉伸断裂性能捻度平衡性残余扭矩扭结指数

    多色网点结构提花织物设计与色彩仿真评价

    张爱丹郭珍妮叶婧婧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和改善全彩型提花织物的色彩仿真效果,提出一种由多色网点叠加组合表现的彩色仿真提花织物设计模式.通过对全彩数码图像的原色分离产生多幅分色图,并将其逐一转化为二色值网点图,再重新组合成1 幅 8色以内的网点图像,结合重纬结构进行提花织物样品设计与织造.对织物样品进行多个测色点的颜色数据采集,并将其与原始数码图像进行色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一般 4 色纬影光组织织物样品,多色网点结构提花织物的总色差均值降低了 14.21%;进一步按明度值、红绿值和黄蓝值进行分项色差比较发现,多色网点结构提花织物的绿、红、蓝和黄等色值的色差均值分别降低了 27.31%、19.72%、13.24%和 9.65%,而明度差均值降低了12.88%,证明多色网点结构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更理想的色彩仿真性能.

    多色网点提花织物色彩仿真设计模式色差仿真评价

    棉/不锈钢丝包芯纱针织电路制备及其导电稳定性能

    王开王瑾牛丽陈超余...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金属丝作为电路用导线的柔性及导电稳定性,将赛络纺技术与针织技术结合,制备了基于针织结构的柔性电路.通过探究不同纺纱参数及针织工艺的影响,对纱线强度、包覆性、柔性针织电路的电学与力学性能及导电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以不锈钢丝为导电芯层、棉为绝缘外层制成的导电包芯纱,纱线强力与纱线细度呈正相关,强力相较于裸不锈钢丝可提升 2 倍,且编织性能优异;在针织电路中添加弹性锦纶/氨纶包覆纱以增强其在二维及三维平面的弹性回复性,证明所制备的针织电路均具有良好的导电稳定性;当三维曲面平均应变达到150%时,针织电路电阻变化率低于0.38%,且在20%应变下纵向循环拉伸5 000 个周期,电阻变化率低于0.61%.通过导电包芯纱所制备的柔性针织电路可同时具备良好的拉伸回复性及导电稳定性,为全柔性智能可穿戴传感网络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

    不锈钢丝赛络纺技术嵌花组织包芯纱柔性针织电路导电稳定性

    仿猪笼草口缘结构功能针织物的设计与应用

    俞旭良丛洪莲孙菲董智佳...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水分在织物表面的快速传导以改善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仿生猪笼草口缘区表面上的液体单方向连续搬运机制设计功能织物.通过对猪笼草口缘区的 3 层微沟槽结构进行研究,在双面圆机上采用单面平针组织与双罗纹组织设计与仿生结构形态一致的织物并建立等大的结构模型,通过将织物结构的测量参数导入ANSYS软件进行流体有限元分析,模拟汗液在织物表面的运动场景,同时对仿生结构织物进行芯吸高度、液态水分管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提升约 43%的水流传递速度,实验结果与模拟效果较为相似,仿生结构织物具有优异的水分传递功能,可应用于导水鞋面等领域,为功能针织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猪笼草口缘结构水分传递微沟槽结构有限元模拟导水鞋面仿生织物针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