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刺/缝合多尺度联锁复合材料Ⅰ型层间力学行为

    陈小明吴凯杰郑宏伟张敬义...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缝合工艺对针刺结构复合材料Ⅰ型层间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石英机织布和石英纱线为原料,设计制备了针刺/缝合多尺度联锁织物及复合材料,采用Micro-CT对多尺度联锁织物结构进行表征,进一步研究了多尺度联锁复合材料Ⅰ型层间力学行为,同时建立了 Ⅰ型层间断裂行为有限元分析模型,阐明了多尺度联锁复合材料的层间强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针刺复合材料,多尺度联锁复合材料的层间载荷值最大提高46.61%,临界能量释放率最大提高55.55%;在缝合矩阵不变的情况下,单束缝合纱线从100 tex增大到200 tex,最大破坏载荷提高了 12.91%,临界能量释放率提高了 17.8%;随着缝合矩阵增大,总植入量从800 tex增大到1 600 tex后,最大破坏载荷提高了 22.8%,临界能量释放率提高了 47.3%;此外,多尺度联锁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的Ⅰ型层间断裂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最大误差仅为3.1%,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多尺度联锁复合材料Ⅰ型层间失效行为.

    针刺织物复合材料缝合层间强度

    三维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弯曲压缩失效机制

    李天宇沈伟陈立峰竺铝涛...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在准静态下的失效机制,以碳纤维角联锁预制体为增强体,环氧树脂为基体,采用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制备三维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并对试样进行匀速载荷下的三点弯曲和压缩试验.采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观测材料内部结构的损伤情况,并分析材料的失效机制.结果表明:三维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到136.43 MPa,弹性模量接近20 GPa,材料的抗弯曲性能优异;基体开裂、下表面纤维断裂和分层是材料的主要弯曲失效模式;材料沿厚度方向的压缩应力达到266.17 MPa,具有良好的抗压缩性能;当承受压缩载荷时,材料在厚度方向上的主要破坏机制表现为剪切破坏.

    角联锁结构复合材料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碳纤维弯曲性能压缩性能失效机制

    丝织物精练阶段的碳足迹核算与评价

    戴佳洋胡亿丰王雨静伍冬平...
    190-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丝织物精练阶段能耗高、污水化学需氧量高的问题,实地调研了该阶段的初级活动数据,建立了生产过程中共用数据拆分方法,给出了运输、污水处理等过程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定量分析了精练阶段的碳足迹,以确定合理的节能减排建议.结果表明:非弹力织物采用方槽和星形架精练的碳足迹分别为35.06和37.47 kg CO2e/(100 m),弹力织物相应的碳足迹分别为57.60和59.99 kg CO2e/(100 m);非弹力织物主要的排放源依次是蒸汽使用、甲烷排放和化学品使用,占比分别为47.88%、35.52%和10.59%;弹力织物主要的排放源是天然气、蒸汽、甲烷、化学品,占比分别为34.63%、29.52%、21.91%和6.53%.通过回收利用污水处理中产生的甲烷、改进污水处理工艺、提高定形整理的加工效率等手段可有效地减少碳排放.

    精练丝织物碳足迹污水处理生命周期评价

    图案化致热涤纶医用绷带的制备及其性能

    项雪雪刘娜郭佳祺高晶...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分散剂对电气石分散液的分散性,以实现制备具有致热功能的医用绷带,分别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多聚磷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制备超细电气石粉末分散液,探究了电气石粉末的最佳分散工艺.使用丝印网框涂层工艺分别制备了点状、条形状和辐射状的图案化致热涤纶医用绷带,并分析其致热性能、力学性能及舒适性能.结果表明:当分散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分数为1.0%时,电气石分散液最为均匀稳定;绷带经图案化涂层后具有较好的致热性,点状、条形状和辐射状涂层绷带的温升值分别达到2.3、3.3、3.5 ℃;与未处理绷带相比,图案化涂层绷带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及顶破强力均有所提高,透湿性改善;透气率虽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280-300 mm/s之间;抗弯刚度增加,但相较于全涂层绷带其柔软性显著改善,在提供致热功能的同时,保证了使用舒适性.

    医用绷带致热绷带图案化涂层工艺电气石远红外致热医用纺织品

    γ-脲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膦酸阻燃抗菌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慧李平朱平刘云...
    205-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棉织物易燃烧、易为有害细菌的滋生提供适宜生长环境,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和健康危害等问题,采用γ-脲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TESPR)和苯基膦酸(PPOA),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阻燃抗菌棉织物.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锥型量热测试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织物透气仪等对制得的阻燃棉织物进行表征,研究了其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抗菌性能以及透气性能等.结果表明:TESPR/PPOA成功附着于棉织物表面,极限氧指数达到27.2%;TESPR/PPOA涂层阻燃整理棉织物初始热降解温度低于未处理棉织物,但高温区的残炭量增加,表明在低温区生成的残炭能够作为隔热屏障保护内部棉织物;此外,TESPR/PPOA在棉织物表面的沉积,在大幅度提升抗菌性能的同时,保留了较好的透气性.

    阻燃性能抗菌性能棉织物γ-脲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膦酸功能性纺织品

    云边端协同下的织机设备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

    戴宁徐开心胡旭东徐郁山...
    215-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阶段采用传统单一化上层云端对织造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易产生信息传输困难、可靠性低等情况,设计了一套基于云边端协同的织机设备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首先,从中心云端、边缘端和设备终端对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设计;再从信息通信协同、数据存储协同和计算服务协同这3个方面对织机设备信息的通信、存储和应用服务展开研究;最后,以石家庄某织布车间的必佳乐OMNIPLUS-340型喷气织机作为测试对象验证系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与纯云端通信模式对比,所设计系统平均通信延迟时间下降了 20.8 s,平均通信吞吐率下降了446.58 Mb/h,为织造智能化生产提供了高可靠、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智能织造云边端协同织机信息采集设备状态监测

    经编车间高级计划排程系统及调度算法

    黄超张剑铭陈豪刘维琦...
    225-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品种、小批量、订单化生产已成为纺织行业新常态,为解决现有管理模式与大规模柔性定制管理之间的矛盾,提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高级计划与排程(APS)系统,建立APS系统架构体系和功能模块,并基于APS系统的生产计划与调度运行机制,构建考虑最大完工时间和原料更换次数的多目标经编车间调度模型,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加以优化.结果表明:提出的APS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经编车间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交货期,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为纺织生产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微服务架构高级计划排程系统经编车间车间调度优化方法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智能生产

    国内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研究进展

    席立锋马丕波贾伟王佳冕...
    23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血液氧合以维持患者生命.为加速促进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国产化进程,从氧合器的工作原理出发综述了国内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中氧合膜、离心泵、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氧合器卡脖子难题,主要介绍了氧合膜材料、制备方法的技术难题.结合3M样品的编织组织分析得出了聚甲基戊烯(PMP)中空纤维的膜织物样品幅宽、密度等关键参数,验证了 PMP膜织物的编织组织为编链/衬纬组织,指出了氧合器技术的国产化需从PMP中空纤维制备的工艺优化和开发专用编织设备展开.最后提出未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技术交叉合作,实现从国产化向国际领先的技术转变.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氧合器聚甲基戊烯中空纤维编织技术

    仿生结构生色技术及其在纺织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史芷丞张玉于鸿马桂玲...
    24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印染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急需革新染色技术,开发具有更加高效、节能和环保的染色新方法.结构色因其色彩饱和度高、色彩长期稳定且对环境友好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极大进展,尤其是在纺织印染领域.首先分析了结构色的形成原理,系统总结了结构色材料的制备新技术,包括刮涂法/喷涂法、垂直沉积法、重力沉降法、浸渍提拉法、层层自组装法、电泳沉积法、静电纺丝法、磁控溅射法、原子层沉积法等,并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结构色在纺织领域中的多维应用,指出了结构色所面临的挑战,并从仿生自然发展新型结构色材料、提高结构色色彩丰富度及力学稳定性、突破结构色规模化制备技术、完善结构色产品生态等4个方面展望了结构色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结构色跨越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

    结构色光子晶体结构色纤维染色新技术结构生色方法

    智能坐姿矫正服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侯煜杰刘欢欢王朝晖
    250-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帮助人们改善不良坐姿,预防脊柱疾病,对智能坐姿矫正服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从人体工效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坐姿生理学基础,表明了不良坐姿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然后基于穿戴方式归类了现有矫姿类可穿戴产品,重点阐述了坐姿矫正服装相较于矫姿带等其它产品的优势及可发展性;随后分析了智能坐姿矫正服装系统中应用到的可穿戴传感技术、系统识别不良坐姿信号的阈值判定技术及识别反馈警示技术这三大关键技术;最后从电子设备、系统识别、反馈模式、人机交互及服装安全5个方面展望了智能坐姿矫正服装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指出,未来应侧重于应用纺织品传感器及织物触觉系统等柔性电子设备,使其向智能化舒适化进一步发展,在医疗保健、健康监护领域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坐姿矫正服装智能服装传感技术姿态识别反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