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季刊

1674-4500

xbbjb104@fimmu.com

020-61648176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ImagingCSTPCD
查看更多>>《分子影像学杂志》(ISSN1674-4500;CN44-1630/R),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管理的国家正式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75。 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等收录。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等。本刊不收审稿费,稿件的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红外二区小分子有机探针IR-PEG-FA在肝癌术中导航中的应用

    徐钰叶高琴李科王雅飞...
    897-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近红外二区(NIR-Ⅱ)小分子有机探针IR-PEG-FA(IPF)在肝癌术中导航的应用潜力,并进行体内近红外荧光(NIRF)成像研究和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估。方法 在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构建一种靶向肝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NIR-Ⅱ小分子有机探针。用MTT法检测该纳米探针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HuH-7及正常肝细胞HL-7702活性的影响;通过溶血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和血生化检测对纳米探针的体内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分为IPF实验组、IP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尾静脉注射IPF,对照组尾静脉分别注射IP和生理盐水,随后利用NIR-Ⅱ窗口成像技术检测其纳米探针IPF的特异肿瘤靶向性;最后在NIRF操作窗口下进行实时导航切除肝细胞肿瘤。结果 纳米探针IPF对BEL-7402、HepG-2、HuH-7及HL-7702细胞无明显毒性,溶血率均低于3%的安全限度,未引起显著红细胞损伤;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无异常行为和死亡情况,且对各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正常结构和功能未产生明显影响;小鼠肝功和肾功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利用IPF纳米探针进行肝肿瘤细胞标记,在NIRF窗口下观察到肝癌细胞的荧光信号,手术后切除区域的荧光信号消失。结论 NIR-Ⅱ小分子有机探针IPF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能够高效地标记肝癌细胞,具备肝癌术中导航潜力,能够为肝癌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肝细胞癌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肝切除术术中导航

    基于深度学习的超低计数全身PET图像去噪方法

    贺钰茹王方虎黄衍超路利军...
    904-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改善全身低计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的重建图像质量,探讨提出方法对不同噪声水平PET图像的去噪泛化性。方法 使用MICCAI 2022 UDPET挑战赛数据集,提出分层向量量化变分自编码器(HVQ-VAE)算法对不同剂量衰减因子的低计数PET图像去噪。将高斯滤波作为基准模型,结合标准均方根误差、结构相似性、峰值信噪比3个定量指标与视觉图像结合评估算法的去噪性能。结果 当低计数PET图像的剂量衰减因子为20时,经高斯滤波后图像质量整体提升13%,经HVQ-VAE模型去噪后图像质量总体提升20%;当低计数PET图像的剂量衰减因子为50时,高斯滤波后图像质量整体提升11%,HVQ-VAE模型去噪后图像质量总体提升24%;当低计数PET图像的剂量衰减因子为100时,高斯滤波后图像质量整体提升12%,HVQ-VAE模型去噪后图像质量总体提升36%。结论 所提方法HVQ-VAE模型对不同噪声水平的全身低计数PET图像均有较好去噪效果,为降低患者辐射暴露风险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图像去噪低计数PET图像全身PET图像HVQ-VAE

    MRI瘤周影像组学术前预测ⅠB~ⅡB期宫颈癌宫旁浸润

    徐青郭长义夏雨薇贺朝...
    913-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矢状位T2加权图像(T2WI)中瘤内结合不同瘤周组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联合模型来预测ⅠB~ⅡB期宫颈癌宫旁浸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4年4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咸院区术前接受MRI检查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180例,对其矢状位T2WI图像瘤内感兴趣区(ROI)和1~6 mm的瘤周环(ROI-1、ROI-2、ROI-3、ROI-4、ROI-5和ROI-6)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Pearson分析和LASSO回归进行特征选择,构建不同瘤周组学模型并筛选出最佳组学模型,基于最佳组学特征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利用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校准度和应用价值。结果 由瘤内结合瘤周3mm区域得到的4个有效特征建立的组学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在训练组和内部验证组,AUC分别为0。980和0。770;肿瘤最大径、血小板计数为临床独立危险因素,由肿瘤最大径、血小板计数建立的临床模型预测效能次之,AUC分别为0。860和0。673;基于瘤内结合瘤周3 mm的4个有效特征、肿瘤最大径和血小板计数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更稳定,AUC分别为0。952和0。939,经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瘤内结合瘤周3mm建立的组学模型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较大。结论 基于MRI瘤内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参数的联合模型可以更好地术前预测ⅠB~ⅡB期宫颈癌宫旁浸润,对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宫颈癌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宫旁浸润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放射治疗

    深度学习联合C-TIRADS在甲状腺4a类结节风险分层管理的应用

    何美情张均高燕华张茜茜...
    92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联合中国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在甲状腺4a类结节风险分层管理的应用。方法 纳入陕西省人民医院2018年12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7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n=76)与恶性组(n=103),所有患者均予以超声检查,按照C-TIRADS指南标准、深度学习进行观察诊断。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独立预测指标;利用ROC曲线评估预测变量准确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甲状腺结节图像特征的结构、方位、边缘、回声、局灶性强回声及年龄是独立预测甲状腺结节性质的指标(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深度学习联合C-TIRADS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率为96。65%,Kappa值为0。932,一致性好;联合诊断甲状腺4a类结节的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深度学习、C-TIRADS(P<0。05)。联合诊断疾病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高于深度学习(P<0。001),但与C-TIRAD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IRADS、深度学习及联合诊断的AUC分别为0。873、0。819、0。967;与Az=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TIRADS在甲状腺4a类结节风险分层管理中敏感性较高,结合深度学习辅助诊断能够准确进行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具备较高诊断效能。

    甲状腺结节中国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深度学习恶性风险指南诊断

    协调多CT设备间肝脏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

    周创辉周建伟麦迪娜·巴吐尔黄靖涵...
    928-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健康肝脏影像组学特征在多种CT扫描仪中的一致性,并探究基于图像和基于特征的协调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赣州市人民医院4台CT设备的243例健康成年人的腹部CT检查结果(Optima CT660:n=83,Revolution 512 CT:n=56,Emotion 16:n=69,Definition AS+CT:n=35)。对每位患者在肝门层面选择肝实质勾画直径为30 mm的三维感兴趣区域,使用Pyradiomics提取93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均值中心化、Z-Score、重采样、直方图匹配和ComBat方法协调设备间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台扫描仪之间以及应用协调方法前后特征的一致性,并计算Cohen's d值,以评估不同方法的影响大小。结果 肝脏影像组学特征总体一致性为55。38%,其中在相同制造商设备中为87。10%,在不同制造商设备为39。52%;经均值中心化、Z-Score、重采样、直方图匹配和ComBat方法协调后,总体保持一致的特征比例分别为:44。82%、68。82%、66。49%、76。52%和100%;d值分别为-0。57、0。62、0。57、0。78、1。59。结论 肝脏CT影像组学特征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一致性较差,仅在同一制造商的扫描仪中保持良好。基于图像和特征的协调方法能有效减少由不同CT制造商和设备型号引起的特征变异;其中,重采样和直方图匹配依赖于具体的参数设置和参考图像的选取;基于特征的ComBat协调表现最佳,使得所有特征在不同设备之间均能保持一致,对未来跨设备或跨中心的研究具有积极影响。

    CT批次效应影像组学特征一致性图像协调特征协调

    MRI相较256层CT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析中准确性更高

    李聪聪陈岩潘成武马宜传...
    936-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56层CT与MRI对于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3年5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证实的8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及MRI功能成像,综合评估MRI及256层CT对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术后T分期结果:T1~2、T3及T4期分别为37例、39例及10例。MRI准确诊断T1~2、T3及T4期分别为33例、35例、9例,CT准确诊断T1~2、T3及T4期分别为27例、29例、8例。病理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阳性62例,MRI淋巴结转移阳性50例,CT淋巴结转移阳性36例。基于病理金标准,MRI诊断直肠癌T1~2、T3及T4期及淋巴结转移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CT,MRI各期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Kappa一致性好,Kappa值高于CT。结论 MRI相较256层CT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析中准确性更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影像参考资料。

    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应用价值直肠癌分期

    SAPHO综合征的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影像分析

    崔璨李俊秋于梅艳温庆祥...
    941-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SAPHO)综合征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的影像特点,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SAPHO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41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显像资料。结果 41例患者中,56%合并有皮肤损害,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3补体、C4补体升高的比例分别为63%、59%、17%、6%,14%的患者HLA-B27呈阳性。全身骨显像发现6例前胸壁受累、1例胸椎受累、1例胸腰椎及双侧骶髂关节受累,其余33例为多部位受累,依次为前胸壁(95%)、脊柱(58%)、骶髂关节(46%)、四肢关节(22%)、肋骨(12%)、耻骨(7%)、坐骨(5%)、股骨和颅骨(各2%)。19例行胸部和腰骶部SPECT/CT断层显像,前胸壁病灶主要位于胸锁关节和第一胸肋关节,"牛头征"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脊柱病变多分布在胸腰椎,椎体前角骨质硬化较具特异性;骶髂关节多为双侧、髂骨面受累,多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结论 全身骨显像能够全面评估全身骨关节受累情况,SPECT/CT同时结合了骨断层显像的代谢信息及CT的解剖信息,二者联合在SAPHO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精准定位和评估病情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SAPHO综合征放射性核素显像骨显像SPECT/CT

    高频超声图像分析急性踝关节韧带损伤及伴发损伤

    于琦芮刘卫勇王雨豪
    946-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评估距腓前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及周围韧带损伤的价值,旨在为临床医师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1年1月~2023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经高频超声诊断为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829例,分析距腓前韧带不同程度损伤时患者的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韧带厚度变化,同时观察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周围韧带的损伤情况。结果 距腓前韧带不完全型损伤时,左侧与右侧跟腓韧带损伤厚度分别为1。76±0。48 mm和1。89±0。5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腓前韧带不完全损伤与完全断裂时,跟腓韧带的厚度分别为1。83±0。53 mm和2。14±0。5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距腓前韧带不完全损伤与完全撕裂时伴发的跟腓韧带、伸肌上支持带损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在诊断急性踝关节韧带损伤中具有较高价值,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可引起跟腓韧带增厚,由于运动时右侧优势的存在,右侧跟腓韧带会明显增厚。距腓前韧带损伤较易引起跟腓韧带和伸肌上支持带合并损伤,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联合损伤。

    踝关节损伤距腓前韧带超声检查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减少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漏误诊率

    刘红娇杨冬妹王玉婷
    951-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漏误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4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UCSS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3~74岁。将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将纳入患者分为超声确诊组和超声漏误诊组。分析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录像资料,记录并分析特异性征象,根据冠状静脉窦显示情况,分为显示清楚、可疑、模糊、未显示/显示不清4种,计算各切面的显示率,分析漏误诊原因,总结无顶冠状动脉窦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超声确诊组8例,诊断准确率为66。7%,超声漏诊1例,漏诊率为8%,误诊3例,误诊率为25%。在UCSS确诊患者中,显示CS的常用切面的显示率均高于漏误诊组,其中右室流入道非标准切面在所有TTE确诊的患者中均可显示,该切面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医师对UCSS解剖、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的理解以及对CS各切面的观察对于准确诊断该病至关重要。经胸超声心动图作为该病极佳的筛查和诊断方式,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漏诊率。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房间隔缺损永存左上腔静脉超声医疗质量控制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

    樊丽华韩冬贾永军段海峰...
    957-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MRI T2WI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区分脑胶质瘤Ⅱ级和Ⅲ级的诊断效能。方法 本研究影像学数据均来自于癌症基因组数据集,收集了梅奥诊所于2002年10月~2011年8月进行MRI平扫及肿瘤分级的159例大脑胶质瘤数据,包括胶质Ⅱ级(n=104)和Ⅲ级(n=55),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111)和验证组(n=48)。将T2WI图像导入ITK-SNAP v。3。4。0软件,手动勾画大脑全肿瘤感兴趣区(VOI),然后将勾画过的数据导入A。K软件用于提取肿瘤的影像组学特征,共396个特征被提取,主要特征包括6类,分别为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灰度大小区域矩阵、灰度行程矩阵、形状及Haralick。采用LASSO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特征筛选。根据筛选得到的特征与其相应回归系数的加权线性组合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据此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影像组学的校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进行评价。通过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进行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筛选出4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与胶质瘤分级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组中AUC为0。723(95%CI:0。684~0。863),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9%,校准度为0。120。在验证组中,AUC为0。800(95%CI:0。657~0。942),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82%,校准度为0。56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阈值概率在0。17%~0。99%时,影像组学模型对较低级别胶质瘤的分级能力优于将所有患者认为Ⅱ级及Ⅲ级。结论 基于MRI T2WI序列图像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区分较低级别胶质瘤的Ⅱ级及Ⅲ级,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情况提供一种无创性技术手段。

    胶质瘤影像组学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