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安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安研究
公安研究

刘伯祥

月刊

1005-1821

66261248

100741

北京东长安街14号

公安研究/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旨在反映我国公安工作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同时注意对深化改革形势下的公安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读者对象为公安、政法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公安干警、院校师生、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与公安法制工作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公安局法制总队课题组范宏飞孙凯骏何俊...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已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公安行政复议机构原有的行政复议职能将不再行使.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将从"条块结合"的管辖体制转变为"条块分离,以块为主"的体制,集中了复议资源的同时也削弱了条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职能.为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行政复议法》实施前后的工作衔接,持之以恒地发挥好公安法制条线指导、协调、服务基层的功能,各级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应从执法办案、重大法核、指导监督、沟通协调等职能入手,一方面积极做好复议体制改革过渡期的衔接工作,确保体制改革顺利落地.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基层行政执法的指导和监督并强化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复议监督和司法审查.

    行政复议公安执法指导监督沟通协调

    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以《行政复议法》的修订实施为契机

    吕中明史劭明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救济制度,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2020年2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之后以相对集中行政复议体制和行政复议委员会为核心的改革路径在地方迅速铺开,《行政复议法》的修订也于2023年9月完成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作为兼具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重职能的公安机关,有必要以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特别是修法为契机,正视存在的问题,理性分析新法的变化,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升公安行政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

    法治政府公安行政执法执法质量行政复议复议程序

    公安机关推行柔性执法的逻辑、实践及路径探析

    吴树威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柔性执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一种执法方式,是应对新时代公安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升公安机关执法能力水平的应有之义.本文尝试通过对柔性执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探索实践进行分析梳理,对公安机关推行柔性执法的方法路径提出意见建议,以期助力柔性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

    柔性执法公安机关少捕慎诉慎押公安工作现代化

    公安执法思维构建浅析

    严锋叶涛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把打击犯罪同保障人权、追求效率同实现公正、执法目的同执法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执法以执行法律规范为前提,同时特别注重执法的实际效果,执法者需要首先具备法治思维,其次需要执法者将法治思维运用于社会执法的实践中去,执法思维是执法者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实际执法标的,选择最佳执法效果的思维模式.证据、程序、实体法律(法律关系)是执法思维构建的基本要素,执法思维与办案思维的运行维度及价值追求不同,科技进步倒逼公安民警提升执法水平,新时期实现科技、机制、体制三轮驱动,民警在执法时必须进行执法思维的构建.

    执法思维公安大脑证据程序实体法律办案思维

    纠纷型治安案件调与罚的正当性探讨

    徐晓庄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基层社会矛盾的复杂发展,使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不断增多,目前纠纷型治安案件存在的问题是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比率较低,以处罚方式结案的社会效果较差.原因是现行法律对纠纷型治安案件的治安调解范围路径过窄,一线民警调解能力和调解技巧不高,公安机关内部评价机制不科学,法律制度设计不完善.治安调解的出路首先要明确治安调解的法律地位、扩大调解范围、将"公序良俗"纳入治安调解、形成多部门联调机制,改革治安案件办理评价办法.

    纠纷型治安案件治安调解治安处罚正当性

    宽严相济视角下强制措施适用困境与对策完善

    赵恒裕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存在因思维定势、风险规避、机制冲突而形成的法理困境、心因困境、考评困境.侦查机关应转变司法观念,让拘留、逮捕回归社会危险性的保障本位,建立"社会危险性→羁押必要性"的判断逻辑,形成"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强制措施适用顺位理念;应尊重侦查取证客观规律,禁止肆意延长羁押期限;通过完善社会危险性与羁押必要性评估机制、出台取保候审类案指引、落实依法履职免责容错来消弭执法风险;化机制冲突为机制互补,提升统计模型的合理性,切实反映政策实效,真正从法治上而非法制上落实宽严相济.

    宽严相济适用困境措施顺位免责容错机制互补

    吸引流动人口儿童来甬留甬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顺大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特点.近年来,宁波的常住人口也呈现规模增速放缓、老龄化加剧趋势.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吸引流动人口将是宁波增加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竞争力的重要依靠.孩子是家庭最大的牵挂,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都面临着把孩子带在身边成为"流动儿童"或送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的两难选择.立足"国之大者",着眼宁波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儿童群体,最大限度创造条件、思考谋划解决方案和对策,让流动人口儿童长在宁波、爱上宁波、留在宁波.

    流动人口儿童来甬留甬现状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提升公安法治竞争力:逻辑、路径、经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视角

    任忠富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众多优化营商环境的工具中,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针对这一论断深入探讨了法治与营商环境的治理逻辑,论证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理论.引申出新时代公安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围绕激发企业活力、服务市场主体、保障经济主体稳定、提升公安法治建设作为公安法治竞争力的实现路径.以"晋江经验"模式的公安法治营商环境作为实证,检验优化营商环境中法治效用.在逻辑、路径、经验的框架下,提出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提升公安法治的对策与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公安法治竞争力

    安徽公安机关服务首位产业的调研——以出入境管理为视角

    杨晓君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省委省政府确立将汽车打造为全省"首位产业"的目标,提出"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全省联动、形成合力"的工作要求.在经济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海外基地建设、海外人才引进、产品出口等跨境环节,来解决规模、技术和市场的问题,因此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如何灵活运用移民出入境政策,便于人员跨境流动,从而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共同助力,推动安徽省新能源车企做大做强,打造"全球品牌",就成为了当下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新能源汽车移民政策跨境人员流动

    课程思政对警校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黄进刘彬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随机抽样法,采用政治意识量表、修订版坚韧性人格评定量表、课程思政教育效果量表与警校生职业认同量表,对全国383名警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3.0和Process 3.5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课程思政对警校生职业认同的影响以及政治意识和坚韧性人格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认可和内化都有助于提高警校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越高越有助于警校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坚韧性人格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警校生职业认同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坚韧性人格在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与警校生职业认同之间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公安院校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坚韧性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铸就敬业精神.

    课程思政政治意识坚韧性人格职业认同警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