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建筑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刘东燕

双月刊

1005-2909

gdjzjy@yahoo.com.cn

023-65112294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高等建筑教育/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3年创刊,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对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对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主张和重要的决策性建议。本刊导向正确,科学精炼,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王瑞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的总体布局中,技术驱动教学升级、信息赋能教育改革的"科技+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智化发展,帮助高校及时全面地掌握动态信息,客观准确地评估教育发展现状和水平,对开拓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书写教育全方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文章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化数值型数据库,结合高校特色和时代特征,以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的大数据库为推动基础,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视域下具有信息采集、数据处理、质量分析、评价决策、评估预测和风险预警六大系统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并通过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进一步解决敏感数据、安全管理等问题,最终建立结果运行机制,为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高校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发挥监测平台诊断、改进、引导功能,精准服务高等教育从"有质量"迈向"高质量".

    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敏感数据安全管理

    "国优计划"实施的动因、举措与挑战

    段世飞仲淑涵吴舒怡
    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优计划"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开拓了新局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国优计划"回应了我国目前缺乏兼具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高质量教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科学教师供需两侧结构性失衡等现实困境,同时也面临研究生能否得到多重保障、高水平高校与师范院校在联合培养中如何各司其职、试点高校能否落实遴选标准等挑战,在未来实施过程中需要总结既有经验,及时跟踪实施结果,加强学术研究上的支持.

    国优计划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教育

    "国优计划":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邹红军王金妮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出台是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政策机遇,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教师教育的提质和科学教育的优化,是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由于"国优计划"的突破性与创新性较强,政策实际施行过程中在研究生从教意愿、双学位多导师模式、"订单"培养教师地位和待遇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通过增强学生教师职业认同、调动合作院校协同育人、提升用人单位优师观念等路径进一步优化政策内容,有助于保障"国优计划"实施效能,实现高素质中小学科学类教师培养的政策使命,促进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国优计划高质量教师队伍教师教育科学教师

    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我国工程造价专业知识结构发展研究

    徐惠儿李守德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深刻影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国际工程造价人才是建筑业推进智能建造和迈向全球高端价值链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从算量计价的局部管理走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控,工程造价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也从单一走向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产业结构变迁为逻辑主线,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演化发展分为4个阶段,探讨各阶段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特征并进行经验总结,为培养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提出建议.

    工程造价知识结构产业结构

    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思路与实践

    汤勇孙倩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新文科建设提出"强化价值引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等要求.受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限制,工程管理专业融合中培养定位和目标不清晰,技术与管理同向发力程度不深、协同度低,技术体系零乱且技术能力欠缺,对接岗位需求程度不深,产教融合机制不全等问题普遍存在.结合工程管理领域信息赋能趋势,形成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一类导向""三项技术协同""三大领域融合""五大要素优化"的融合发展思路,即坚持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推动管理和行业技术协同、管理和信息技术协同、应用实践和智慧教学技术协同,促进行业企业真实项目与课程融合、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与师资队伍融合、行业企业设备条件与校内教学资源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和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以湖南城市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为例,紧扣专业融合发展思路,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找准工程学与管理学培养范式交叉融合点、深化以BIM技术总揽的课程模块改造、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深度对接企业、夯实师资队伍等举措实现专业融合发展,试图为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提供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借鉴.

    新文科工程管理产教融合信息赋能

    建筑环境物理课程群"跨专业+菜单化"贯通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昭俊孟琪刘蕾展长虹...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习成效为目标的教育改革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学团队针对多专业缺少沟通、建筑环境物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等问题,基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环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建筑环境学和建筑物理(声、光、热)课程组成的建筑环境物理课程群为平台,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建筑环境物理课程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融合不同专业背景教学团队,聚焦不同专业本科生需要获取的知识点,研究了"跨专业+菜单化"培养模式,将建筑环境学与建筑物理(声、光、热)的授课内容整合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可对每个课程中的模块内容进行学习,避免了内容的无效重复.以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学概论、建筑环境交互原理、建筑物理(光)四门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新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内容重构,包括将不同专业理论课程贯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贯通.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建筑环境学建筑物理跨专业菜单化教学模块

    基于"产研融合"工程类研究生学术与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王涛周国庆高柳陈拓...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数量剧增,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大幅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工程生产实践能力较弱,到用人单位后短期内无法融入企业生产,严重阻碍了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为此,系统总结了单一高校模式在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生产实践、指导政策等方面的局限性,剖析了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协调与合作、课程质量与一体化问题;围绕培养机制与融合模式、学术科研与生产创新、基地共建与运行机制,提出了"产研融合"提升路径的构建思路及实施路线;最后总结分析了课题组"产研融合"培养模式初步建设成效与经验,研究成果对提升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学术与生产能力培养质量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产研融合工程类研究生学术创新生产实践培养模式

    研究生岩土工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课程混合课程建设探索

    仉文岗陈志雄丁选明周航...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包括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形态的改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岩土工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改革与探索.针对岩土工程研究生群体新兴学科素养和信息化水平不足、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较难、科研产出单一、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学术获奖较少等问题,课程着重开展了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培养方式、培养成果多样化四个方面的创新.课程采用国外知名教授全英文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结合的形式,结合科研项目、实践项目等加强研究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并引入"过程测验"重点关注研究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实践证明,通过混合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科研素质与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课程建设获得了多方面的培养成果,有效推动了信息化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混合课程岩土工程大数据机器学习方法研究生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李艳刘泽军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多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体化教学助力学生完成了"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建设中,彰显课程育人新理念,构建了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新工科土木工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多元媒介背景下当代建筑教育发展研究——以建筑设计5课程教学为例

    俞天琦宋铭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社会已步入媒介化社会,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借助媒介展露.多元媒介的发展为媒介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在媒介与教育的互动进程中,教学主体、教学媒介、教学反馈等都发生了全新变革.以建筑学本科四年级专业设计类课程——建筑设计5为例,对教学团队开展的抛锚式、情境化、数据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阐释了在多元媒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新时期,建筑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多元媒介的正向作用,探究适应媒介社会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突出建筑专业特色,实现"教-学"与媒介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向新生.

    多元媒介建筑教育媒介化社会教学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