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建筑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刘东燕

双月刊

1005-2909

gdjzjy@yahoo.com.cn

023-65112294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高等建筑教育/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3年创刊,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对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对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主张和重要的决策性建议。本刊导向正确,科学精炼,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导师工作压力现状与对策

    倪国栋周乾弟李宗波张婷婷...
    16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导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群体,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导师面临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这不利于导师身心健康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全面掌握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状况,有针对性缓解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压力、科研压力、指导压力、角色压力和制度压力五个维度开发了研究生导师工作压力的测量量表并编制了调查问卷,基于421个样本数据对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对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压力现状进行总体水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研究生导师工作压力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导师总体工作压力水平介于中度压力和较大压力之间,五个压力源的压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制度压力、科研压力、指导压力、教学压力和角色压力;对于不同性别、年龄阶段、身份、职称、工作年限、学科领域和高校类型,研究生导师工作压力在不同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建立缓解研究生导师工作压力的有效机制、提高研究生导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和关注重点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工作压力三个方面,提出了缓解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导师工作压力的对策与建议.

    工作压力研究生导师测量量表单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对策建议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以土力学课程为例

    朱正伟马一丹李茂国卢黎...
    17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土力学课程为例对两个年级600余名本科生进行了两次教学试验,设计专门的教案,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课后学生开放问卷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次实验比第一次更成功;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学习一定的思政内容较为必要,同时注意融合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思政方面有更多的收获,需要在教师身上下功夫;虽然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良好课程思政效果的充分条件,但是教学效果与课程思政效果呈正相关;案例的设计需更加契合思政元素的内涵.从课程、教师、学生、环境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土木工程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验

    "四史"教育融入建筑物理课程的路径探索

    谭旖旎
    186-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以建筑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究"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方法,建立价值观塑造、理论讲授、能力培养的育人路径.将"四史"教育纳入建筑学专业课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要求出发,明确"四史"教育主线,确立"四史"教育目标;其次,组建教学团队,打破专业壁垒,做到各科之间交叉互补,深入挖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凝练出课程四大"四史"教育主题:艰苦奋斗夯筑兴国之基、"十四五"规划笃行向未来、红色文化为百年铸魂、改革开放聚发展之力,从不同角度遴选出一批典型的、本土化的"四史"教育案例,结合地方资源共建实训基地,打造"四史"教育的"第二课堂";最后,运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法、专题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将"四史"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升育人深度.多措并举、多课共谋、多方联动,建立以专业为基础的课程思政体系,做到"四史补充思政、思政反哺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史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从目标达成角度探讨工程专业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基于乔纳森建构学习环境模型的实践

    王慧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工程教育体系缺少科学技术"价值理性"方面的教育,高校教师无论在思想还是行动上都存在工程教育与价值目标脱钩的情况.虽然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工程伦理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具体的内容范式,但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尚未融入本国特色和文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乔纳森建构学习环境模型解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从目标达成角度探讨思政育人目标如何融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目标,并逐层拆解为课程育人目标,构建了面向产出的执行路径.以交通工程和路桥检测技术两门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工程伦理建构主义毕业目标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