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快速无损检测

    谭思萍岳纪成陈莹黄翠红...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方法]采用 317 份水稻种质资源,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采用一阶平滑求导(SG1)、二阶平滑求导(SG2)、标准正态变量(SNV)、去趋势算法(Detrend)4 种预处理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稻谷、糙米、精米 3 种不同形态稻米蛋白质含量近红外检测模型.[结果]预处理方式以复合式的SG1+SNV+Detrend、SNV+Detrend+SG1 建模效果最佳.用于测定糙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糙米近红外检测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82、0.926,标准偏差(SEP)分别为0.239、0.213;测定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精米近红外检测模型的校正R2 分别为0.900、0.925,SEP分别为0.267、0.224.测定糙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糙米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分别为 0.859、0.917,内部交叉验证标准偏差(SECV)分别是 0.266、0.226;测定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精米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R2 分别为 0.880、0.916、SECV分别是 0.296、0.238.测定糙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糙米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2)分别为 0.902、0.923、外部验证SEP分别为 0.422、0.311;测定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稻谷、精米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外部验证R2 分别为 0.950、0.981,外部验证SEP分别为 0.364、0.197.[结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所构建的稻米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可用于大样本育种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初筛,为稻米营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稻米近红外光谱蛋白质含量近红外检测模型偏最小二乘法相关系数

    稻属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李顺媚郑紫涵刘锐英郭鸿泽...
    12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或不育的现象,其对于物种形成和维系物种稳定起重要作用,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稻属种间和亚种间存在广泛的生殖隔离现象,是研究生殖隔离的理想模型.同时,稻属种间和亚种间亲缘关系较远、具有超强的远缘杂种优势,但由于远缘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现象,限制了远缘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稻属生殖隔离的基因克隆和分子遗传基础取得了诸多重要的进展,不仅有助于对稻属进化生物学的理论认知,也极大地推动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的发展.目前,超过 60 个稻属生殖隔离基因座位被鉴定,15 个生殖隔离基因座位的相关基因被克隆.科学家们阐明了 5 种稻属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模型,包括单座位杀手-靶标互作模型、单座位杀手-保护者互作模型、单座位孢子体互作模型、双座位重复隐性致死模型和双座位孢子体互作模型,提出了培育广亲和系、亚种间搭桥渗入系、基因编辑创制亲和系等多种克服稻属生殖隔离的策略和方法.该综述基于水稻模型,总结了稻属生殖隔离的类型、分子遗传基础、克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稻属生殖隔离领域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植物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和作物远缘杂交育种提供思路和研究参考.

    水稻合子前生殖隔离合子后生殖隔离杂种不育杂种衰败分子遗传基础

    优质稻品种采用的经济效益评价——基于广东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的分析

    杨书婷颜泽东陈风波
    13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优质大米市场需求的增加,科学评估优质稻与普通稻的种粮效益,对提高农户种粮效益和未来水稻育种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广东省水稻种植户 2021-2022 年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对优质稻和普通稻的种粮效益进行评估,同时根据不同种植季节划分为早稻、中晚稻分别对优质稻和普通稻的种粮效益进行分析.[结果]从产量角度来看,优质稻的产量比普通稻低.在不同地块上种植优质稻产量比普通稻产量分别降低 10.34%和 0.27%,表明优质稻在保持其品质优势的同时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产量.从种植成本来看,优质稻的种植成本与普通稻相比没有绝对优势.在优质稻地块和普通稻地块上,优质稻的种植成本比普通稻分别增加 0.93%和减少 7.62%,表明优质稻的种植成本受地块特性影响较大,且在不同地块上的表现差异较为明显.从净收益角度来看,优质稻种植的净收益高于普通稻,在优质稻地块中种植优质稻净收益比普通稻增加4.69%,在普通稻地块中这一增幅达到 45.44%,表明尽管优质稻在产量上存在一定劣势,但其较高的市场价值使得其净收益表现优于普通稻.[结论]在水稻生产日益受市场因素影响的背景下,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呈现总体扩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稻种植效益,但也可能会带来粮食产量降低的风险.优质与适度高产兼顾应是未来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

    优质稻普通稻种粮效益效益评价水稻种植户广东早稻中晚稻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及障碍因素研究——以海南省市县为例

    马艺文徐小俊
    15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推进海南省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1-2021 年海南省及 17 个市县相关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构建5个维度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及障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从 2011 年的 3.928 增长至 2021年的 4.519,增长 16.85%,年均增速为 1.53%,整体增幅不高,仍处于发展阶段,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从区域发展来看,海南省东、中、西部地区和地区内部之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中部丘陵地区低、东西沿海市县高"的空间发展格局,该不平衡反映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从障碍因素来看,影响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旱涝保收率、有效机电灌溉率、农林水事务支出、现代化设施农业覆盖率.[结论]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海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未来应加大财政支农和农业科技投入,尤其是中部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现代化区域均衡发展.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水平测算空间差异障碍因素海南省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5项科技成果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官网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