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经济动物稀释毛色表型形成研究进展

    许继国崔芳芳张国生许桥...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色是家畜驯化过程中最早被选择的性状之一,对该性状的偏好性选择导致家畜毛色丰富多样。家畜的毛色表型是由黑素细胞中真黑色素(产生黑色/棕色)和褐黑色素(产生黄色/红色)的相对含量决定,当真黑色素或褐黑色素的合成被稀释,或者两种色素的合成均被稀释时,就会形成不同的稀释毛色表型。为深入理解家畜毛色变异的遗传机制,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毛色遗传学研究,以确定家畜的毛色相关基因和因果突变。目前,已鉴定出超过 300 个基因座和 150 个与毛色相关的基因。稀释毛色表型作为动物毛色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遗传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已发现多个因果基因可以引起哺乳动物的毛色稀释和禽类的羽色稀释,这些基因通过影响潜在的色素形成途径来影响黑素细胞的发育和分化、黑色素的合成以及黑素小体的运输。相似的毛色稀释表型通常在不同物种间被发现,可能由保守的或不同的毛色稀释基因引起。在同一物种中,可能有多个基因导致相同或相似的稀释毛色表型。该文对农业经济动物(主要是猪、马、牛、羊、鸡)稀释毛色(羽色)表型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因果基因和突变,以及遗传机理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稀释毛色(羽色)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农业动物毛色变异稀释毛色毛色稀释基因遗传机制

    PEG介导的广东虫草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其应用

    张成花黄虹程慧娇王刚正...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广东虫草是我国特有珍稀食药用菌,其营养成分丰富、活性功效显著,已获批新资源食品,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建立广东虫草原生质体制备及遗传转化方法,可为广东虫草新品种选育及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东虫草菌丝体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酶解组合、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复苏培养基及抗性标记进行筛选。同时以潮霉素抗性标记质粒pCAMBIA1300 为转化片段,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过程中亚精胺浓度、PEG加入间隔时间、抗生素添加时间进行筛选。并以广东虫草中的锌指半胱氨酸转录因子CgPro1 敲除片段为目的转化片段,对转化系统进行验证。[结果]广东虫草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组合条件为:采用含有裂解酶+崩溃酶的混合酶体系(1∶1)对广东虫草的菌丝体进行酶解,且酶解温度 28℃、酶解时间为 5。5 h时原生质体得率最高;原生质体复苏过程中,TB3 复苏培养基对广东虫草原生质体的复苏效果最好、其次为 0。6 mol/L KCl-PDA;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过程中,加入 5 mmol/L亚精胺、PEG加入间隔时间 10 min、原生质体复苏 3 d后添加 250 μg/mL潮霉素抗性标记进行筛选,转化效率最高。此外,通过建立的转化系统获得3个CgPro1敲除突变株及3个杂合子,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参与广东虫草子实体发育过程。[结论]建立了成熟的广东虫草原生质体制备及PEG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为今后广东虫草基因功能、蛋白定位等遗传操作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广东虫草遗传育种提供重要应用参考。

    广东虫草原生质体PEG介导遗传转化基因敲除

    6个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史发超蔡长河严倩姜永华...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内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挖掘和利用潜在荔枝内生菌种资源,为进一步研究荔枝与内生菌互作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 6 个不同品种荔枝的果肉组织为材料,PCR扩增16S rDNA的V3~V4区,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果肉组织内生细菌在门、科、属和种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及优势菌群,结合Alpha多样性分析评估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对 6 个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 16S rDNA的V3~V4 区进行扩增,共获得 2 139 086 条序列,其平均长度为 376 bp。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群落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上无显著差异。在门分类水平,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细菌门类,其次为放线菌门。在科、属和种分类水平上,不同品种荔枝内生菌群落结构相似,但相对丰度占比不同。差异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和迪基氏菌属(Dickeya)在优良品种'鹅蛋荔''糯米糍'和'观音绿'中显著富集,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变形菌属(Snodgrassella)只在'鹅蛋荔'中富集。根据菌群相对丰度进行聚类分析,'观音绿''糯米糍'和'鹅蛋荔'的相似性更高。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 种荔枝果肉内生菌群仅在丰度和多样性上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首次分析了 6 个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并在优良荔枝品种中发现特有的微生物类群富集现象,可为后续提升荔枝品质、开发利用内生菌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优势菌群高通量测序

    冬瓜WRKY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赵添悦蔡金森王敏谢大森...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WRKY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抵御胁迫等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挖掘参与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非生物胁迫的WRKY基因家族成员,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冬瓜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冬瓜WRKY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系统分析其WRKY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系统发育、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通过qPCR分析冬瓜WRKY的表达情况。[结果]冬瓜WRKY基因家族有 57 个成员,氨基酸数目在 126~650 之间,相对分子质量在 13。92~71。68 kD之间;蛋白等电点在 4。61~9。69 之间。根据系统进化树将该家族分为 3 个类群,第二类群又分为 5 个亚组。冬瓜WRKY外显子有 2~6 个。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有 56个基因定位在12条染色体上,1个基因未定位在染色体上。保守基序分析显示,Motif 1和Motif 3存在于56个基因,且同一类群具有类似的保守基序结构。同时,冬瓜WRKY基因的启动子上均含有应激反应相关元件、激素响应元件。WRKY在冬瓜不同组织和果实发育时期特异表达。RT-PCR结果表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冬瓜可诱导部分WRKY基因的表达。[结论]共鉴定出 57 个冬瓜WRKY基因,同亚组的成员具有类似的保守基序结构。冬瓜WRKY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BhWRKY2、BhWRKY5、BhWRKY39、BhWRKY11、BhWRKY31、BhWRKY53参与不同的胁迫响应。

    冬瓜WRKY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系统发育分析表达分析

    杉木全同胞家系生长与木材基本密度性状的变异及选择

    黄荣王润辉晏姝韦如萍...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创制新优杉木种质材料,进而筛选速生优质家系,推进杉木高世代育种进程。[方法]以杉木第二代改良种子园 10 个骨干亲本作为杂交亲本,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方式获得 30 个全同胞家系,并进行多地点全同胞子代测定,分析其 8 年生杉木的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规律,进而开展优良家系选择。[结果]家系间树高、胸径(DBH)、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WBD)存在广泛遗传变异,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单株材积变异较大,各地点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分别达到 21。56%~28。53%、12。18%~19。64%。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家系遗传力分别为 0。1594、0。2232、0。1799 和 0。5357,有利于家系选择。利用BLUP方法估算全同胞家系亲本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育种值,同时按亲本模型估算各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并进行排名,综合生长性状和木材基本密度表现,选获速生优质型家系 2 个(家系 5 和29)。其中,家系 5 具有更高的生长和材质增益,相比群体均值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木材基本密度增益平均为6。02%、8。21%、15。82%、7。25%,而相比对照(2。5代种子园混合种)增益平均为26。47%、14。25%、34。56%、5。35%,因此,家系5是更理想的速生优质家系。[结论]30个杉木全同胞家系的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筛选获得的家系可作为候选杉木速生优质良种。

    杉木全同胞子代测定育种值特殊配合力优良家系选择

    台湾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吴巧芬夏科路茜赵志国...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台湾榕(Ficus formosana)组培高效繁育技术体系。[方法]以台湾榕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础培养基对台湾榕茎段诱导率和萌芽数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炭及其质量浓度配比对丛生芽增殖系数、生根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通过设置不同移栽基质对生根的组培苗开展移栽驯化研究,筛选能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质量的基质。[结果]同样添加 1。0 mg/L 6-苄基腺嘌呤(6-BA)、0。5 mg/L 激动素(KT)、0。2 mg/L萘乙酸(NAA),以WPM为基础培养基对台湾榕茎段的诱导效果优于MS培养基,培养 30 d后其诱导率达 97。13%,萌芽数为 3。38。正交试验的极差结果显示,NAA是影响丛生芽增殖的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次是6-BA,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2。0 mg/L 6-BA+0。5 mg/L KT+0。1 mg/L NAA,接种60 d后,增殖系数达到5。77,丛生芽健壮;同时NAA也是影响丛生芽生根的主要因素,吲哚丁酸(IBA)、活性炭对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丛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1 mg/L IBA+0。1 mg/L NAA+1 g/L活性炭,接种 60 d后,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健壮、根系发达、不易折断;组培苗最适移栽基质是河沙∶蛭石∶珍珠岩=1∶1∶1的组合基质,移栽30 d后,苗株成活率97。78%,长势很好。[结论]台湾榕茎段经过WPM+1。0 mg/L 6-BA+0。5 mg/L KT+0。2 mg/L NAA诱导,再利用WPM+2。0 mg/L 6-BA+0。5 mg/L KT+0。1 mg/L NAA和WPM+0。1 mg/L IBA+0。1 mg/L NAA+1 g/L活性炭进行丛生芽的增殖和生根,最后由河沙∶蛭石∶珍珠岩=1∶1∶1 的组合基质进行移栽驯化,是最适合台湾榕组培高效繁育的技术体系。

    台湾榕组培快繁丛生芽诱导瓶内生根移栽驯化

    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邓明华莫云容吕俊恒赵凯...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Capsicum spp。)属于茄科辣椒属,作为一种蔬菜和香料作物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栽培。除作为烹饪食材和香料应用外,辣椒在制药和化妆品领域也有广泛的用途。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天然色素的总称,参与植物许多重要的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光保护、光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等。类胡萝卜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辣椒果实主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培育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的辣椒品种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其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定,为培育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的辣椒新品种提供了机会。该文描述了类胡萝卜素的生理作用、类胡萝卜素与辣椒果实颜色、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及调控因子、辣椒果实颜色的分子遗传学及与辣椒果实颜色有关的QTL位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PS)、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ζ-胡萝卜素去饱和酶(ZDS)、番茄红素环化酶(LCY)、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合成酶(CCS)等是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的端口酶和限速酶,其表达丰度和活性高低直接调控辣椒体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MYB306、DIVARICATA1、BBX20 等转录因子参与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调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类胡萝卜素单体的数量和含量,影响辣椒果实呈现的颜色。基于目前研究进展,该文对未来辣椒类胡萝卜素代谢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培育富含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强化型辣椒新品种提供新思路。

    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分子遗传学辣椒果实颜色

    紫薇种质资源与应用研究进展

    张林娟李向茂奉树成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薇属植物为我国原生植物,在我国已有 1 5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它是优良的夏花木本植物,因其花色艳丽、花期长、可净化空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紫薇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全球紫薇属植物约有 60 种,我国占比达 40%。全国及区域性种质调查成果为紫薇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各地加大了紫薇新品种培育和引种应用,育种方式以传统育种为主,培育出较多性状优良且市场价值高的新品种。随着育种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紫薇分子辅助育种相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文从紫薇的分类研究、种质资源现状、育种研究和引种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系统梳理了我国紫薇种质资源情况(包括野生品种24种、栽培品种350种),探讨了国内外紫薇育种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并对引种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概述。针对紫薇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在后续研究中加大紫薇调查力度、完善种质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渠道;从花色、香味、株型、抗性及延长花期等方面拓宽育种方向,利用生物及智能技术手段加强育种技术研究,加快紫薇种质创新;因地制宜,不断开发紫薇应用形式,充分发挥紫薇资源价值。

    紫薇分类种质资源核心种质育种引种

    继代培养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幼虫毒力和产孢量的影响及菌株复壮研究

    陈记娟朱碧锋李皓龙SHAUKAT Ali...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连续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二龄幼虫毒力、产孢量的影响,并进行菌种复壮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球孢白僵菌对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球孢白僵菌SCAUJH19 继代培养 10 代,得到F1~F10 代菌株并测定产孢量。采用浸虫法分别用F1~F10 代菌株处理斜纹夜蛾二龄幼虫,测定其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建立模型分析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代数、毒力与产孢量的关系及毒力退化规律。采用活虫复壮法对F4、F6、F8、F10 代菌株进行复壮,比较复壮前后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效果,并测定产孢量。[结果]球孢白僵菌F1~F5 代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无显著差异,处理 7 d时校正死亡率为 42。44%~45。22%,而F6、F8、F10 代菌株对二龄斜纹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降至37。00%、22。94%、12。17%。F1~F5代菌株产孢量为9。65~10。43×108 CFU/mL,F6、F8、F10代菌株产孢量分别降至7。62×108、5。14×108、4。69×108 CFU/mL。建立模型发现,菌株继代培养到F5 代后,产孢量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下降,且产孢量与毒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继代培养代数较少的菌株产孢量较高,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力较强。通过活虫复壮法对F4、F6、F8、F10 代菌株进行复壮后,菌株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50%,且均高于原始菌株的最高致死率,复壮后菌株的产孢量均高于复壮前的产孢量。[结论]球孢白僵菌在继代培养 4~5 代后,产孢量逐代下降,对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也逐代降低,需进行菌种复壮;采用活虫复壮法可将继代后的球孢白僵菌恢复或提高至原有特性;同一菌株的产孢量可作为评价其毒力的参考指标。

    球孢白僵菌斜纹夜蛾二龄幼虫复壮毒力产孢量校正死亡率

    荷斯坦牛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泌乳期及繁殖力相关的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唐雪颖张志飞童雄陈卫东...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荷斯坦牛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泌乳期及繁殖力相关的关键目标基因,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GEO数据库中有关荷斯坦牛在妊娠末期、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肌肉基因表达及生育能力的数据集GSE62159,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进行基因共表达分析,将获得的模块与妊娠末期、泌乳中期及繁殖力性状相关联,选择各模块中连接度处于前 30 的基因作为枢纽基因(Hub基因),使用String网站对模块进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选择PPI网络中节点连接度值排名前 30 的基因作为核心基因,与Hub基因交集得到在肌肉中与不同生理时期及繁殖力相关的关键目标基因。[结果]研究共分析得到 13 个模块,其中Green、Blue两个模块分别与妊娠末期、泌乳中期相关,Magenta模块与繁殖力相关。对各目标模块内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富集结果显示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相关的基因功能主要有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与分泌、机体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及神经退行性变等;与泌乳中期相关的基因功能有干细胞群维持、蛋白质合成与分泌、抗原加工与呈递及多种疾病发生等;与繁殖力相关的基因功能有血管形成、子宫内胚胎发育与肌动蛋白丝结合等。筛选到荷斯坦牛肌肉中与妊娠末期相关的关键基因有 3 个、与泌乳中期相关的关键基因有 1 个、与繁殖力相关的关键基因有 8 个。[结论]鉴定到荷斯坦牛肌肉组织中与妊娠末期相关的基因为EIF5A、ACO2 和EEF1G,与泌乳中期相关的基因为EIF4A2,与繁殖力相关的基因为ITGB1、MYH9、TLN1、CAV1、COL4A1、COL4A2、FLNA和HSPG2。

    荷斯坦牛肌肉组织基因表达泌乳期繁殖力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