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辣椒抗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雷建军陈长明朱张生郑婕...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起源于南美洲,16世纪传入中国。辣椒的营养价值高,在保健、美容、食品、医药、制暴等行业均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栽培面积逐渐增加、目前位居我国蔬菜作物之首。辣椒栽培过程中会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通过化学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措施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为害,但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病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是将来取得突破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辣椒抗病分子育种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抗病分子机理取得一系列成果。分子育种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首先必须找到分子标记,分子标记分为基因标记、构建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获得的标记以及通过大量材料测序进行关联分析获得的标记;二是基因工程育种,前提是分离获得抗病基因,然后将抗病基因导入到经济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中,或者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或基因沉默技术使负向调控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提高植株抗病性。该文从辣椒抗病性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辣椒抗病分子机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抗病辣椒种质(抗病毒病、抗青枯病和抗疫病)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并对辣椒抗病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辣椒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分子机理转基因

    昆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转录调控研究进展

    乐翔兆吴凯何丽云
    1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真菌、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中,但不存在于植物和脊椎动物中,为昆虫外骨骼、气管及中肠围食膜的重要组分。昆虫蜕皮过程中,富含几丁质的结构需重建以完成虫体扩张,这一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几丁质的合成。因此,几丁质生物合成一直是害虫控制的重要靶标。随着昆虫种群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害虫防控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害虫防治靶点,以开发新型杀虫剂,实现害虫的有效防控。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为昆虫几丁质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在几丁质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昆虫存在CHS1和CHS2两类几丁质合成酶,CHS1在昆虫外骨骼及气管中表达,催化几丁质合成,CHS2则主要负责中肠围食膜的几丁质合成。昆虫CHS1基因受干扰后可导致虫体表皮产生缺陷,背气管干发育异常,而CHS2基因受到抑制后则往往会导致虫体中肠变短,体重下降。两类CHS基因下调均可引起昆虫大量死亡。昆虫体内具有复杂的CHS转录调控机制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应对外界刺激。根据国内外研究,该文综述了昆虫CHS基因转录调控研究进展,包括昆虫激素、转录因子、表皮损伤及进食刺激、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及物质、microRNA以及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等对昆虫CHS mRNA水平的影响,为将来开发和利用以CHS为靶标的绿色农药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几丁质合成酶昆虫转录调控蜕皮激素糖代谢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七彩神仙鱼催乳素基因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成果温彬高建忠陈再忠...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七彩神仙鱼(Symphvsodon aequifasciatus)具有特殊的亲代抚育行为,克隆并定位七彩神仙鱼催乳素基因,分析其在亲代抚育中的表达模式,为理解催乳素在七彩神仙鱼亲代抚育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BLASTP对七彩神仙鱼全基因组进行分析,鉴定出1个催乳素基因,命名为dfprl。基于dfprl基因的CDS区,设计克隆和PCR引物,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dfprl基因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dfprl基因进行结构分析,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理化性质和进化分析。对不同抚育阶段七彩神仙鱼的脑、性腺和皮肤进行转录组分析,探究dfprl基因在亲代抚育中的表达特征,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dfprl基因在七彩神仙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dfprl全长为1 282 bp,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39 bp,共编码212个氨基酸,5'-UTR为309 hp,3'-UTR为334 bp。dfprl蛋白存在PRL家族的典型结构域Hormone_1,dfprl蛋白与慈鲷科其他鱼类PRL蛋白相似性较高,与尼加拉瓜湖始丽鱼(Archocentrus centrarchus)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6。70%。亲鱼进入抚育阶段后,dfprl在性腺和皮肤中的表达水平逐渐上升,抚育结束时表达水平下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dfprl在皮肤粘液细胞中表达,且与七彩神仙鱼催乳素受体(dfprlr)表达位点重叠,在抚育早期阶段高表达。[结论]七彩神仙鱼dfprl基因高度保守,存在稳定的Hormone_1结构域。七彩神仙鱼dfprl基因在亲代抚育阶段的皮肤中高表达,且在亲代抚育阶段的皮肤粘液细胞中与dfprlr表达位点重合,表明dfprl可能通过作用于dfprlr进而促进七彩神仙鱼独特抚育行为的发生。

    七彩神仙鱼催乳素亲代抚育皮肤粘液细胞基因克隆

    七彩神仙鱼BTN1A1基因克隆及其在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何恺轩温彬高建忠陈再忠...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嗜乳脂蛋白1A1(Butyrophilin 1A1,BTN1A1)基因,分析其在病原刺激下的表达模式,为了解七彩神仙鱼BTN1A1基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对七彩神仙鱼2个BTN1A1基因(BTN1A1-1和BTNA41-2)进行结构和进化分析。根据前期获得的七彩神仙鱼皮肤转录组数据,选取BTN1A1-1和BTN1A1-2基因的CDS区设计引物进行克隆。采用qRT-PCR分析BTN1A1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及嗜水气单胞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结果]BTN1A1-1和BTN1A1-2的ORF序列长度为894、1 275 bp,分别编码298、424个氨基酸。BTN1A1-1和BTN1A1-2蛋白均具有1个信号肽、1个Ig结构域、1个lg_like结构域和1个跨膜结构域的经典结构,BTN1A1-2还具有1个胞质结构域。七彩神仙鱼BTN1A1-1与慈鲷科其他鱼类相似性较高,与尼加拉瓜湖始丽鱼(Archocentrus centrarchus)BTNIAI对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4。14%。但BTN1A1-2与其他鱼类发生分离,形成独特分支。BTN1A1-1和BTN1A1-2在七彩神仙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鳃、肠道、皮肤等与免疫相关的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七彩神仙鱼BTN1A1-1在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后表达量先显著下降后上升,而BTN1A1-2表达量则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结论]七彩神仙鱼BTN1A1-1基因相对保守,而BTN1A1-2基因在进化上较为特殊。二者在免疫刺激下的差异表达暗示其可能在七彩神仙鱼免疫防御中发生功能分化。

    七彩神仙鱼嗜乳脂蛋白嗜水气单胞菌免疫调节基因表达

    神仙鱼透明鳃盖转录组解析

    张纬宇陈再忠温彬高建忠...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神仙鱼透明性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探究神仙鱼透明鳃盖(Transparent gill cover,TGC)和不透明鳃盖(Opaque gill cover,OGC)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并挖掘影响神仙鱼透明鳃盖性状的相关信号通路,可为后续筛选调控神仙鱼透明鳃盖性状的关键基因并开展相关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红顶三色品系神仙鱼的鳃盖组织为研究材料,OGC和TGC各选取6个样本。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利用Fastp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利用Trinity软件对质控后的数据进行从头组装获得转录本(Transcript)和对应的单基因(Unigene),利用CD-HIT软件和BUSCO软件分别对初始组装序列进行去冗余分析和结果评估。去冗余后的Unigene基于序列同源性进行功能注释。利用RSEM软件计算每个样本中Unigene的表达量。使用DESeq2软件计算OGC和TGC之间的DEG。使用Goatools软件和KOBAS软件对DEG分别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测序数据质控后每个样本测序碱基平均错误率均低于0。1%,Q20均高于97。78%,Q30均高于93。58%,测序质量可靠。从头组装后获得200 303个Transcript,对应123 178个Unigene。组装后数据去冗余后共获得147 932个Transcript,对应108 070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 991。85 bp,N50 为 2 430 bp。(2)共有 40 180 个 Unigene 在 NR、KEGG、eggNOG、GO、Pfam、Swiss-Prot数据库中获得功能注释,占总体的37。98%,其中10 747个基因在6个数据库中同时被注释,占总体的26。75%。(3)TGC相对于OGC共432个DEG,其中TGC相对于OGC显著上调267个基因、下调165个基因。(4)GO富集结果显示,432个DEG主要富集在IMP生物合成过程、IMP代谢过程、"从头"IMP生物合成过程、氨基酸结合、修饰氨基酸结合等5条生物通路中。(5)KEGG富集结果显示,432个DEG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酪氨酸代谢、嘌呤代谢、1个叶酸碳池、苯丙氨酸代谢、核苷酸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化合物-醌生物合成等7条生物通路中。[结论]利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获得与神仙鱼透明鳃盖性状相关的432个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12条信号通路。研究结果将为神仙鱼透明鳃盖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神仙鱼转录组学透明性状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

    野生型和人工选育全蓝型七彩神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吉钰陈再忠温彬高建忠...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野生型和两种人工选育蓝色群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获得与体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组区域及位点,同时为七彩神仙鱼分类系统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对9尾野生型(WF)、8尾全蓝型(BF)和10尾白化蓝型(ABF)七彩神仙鱼个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计算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群体遗传结构,进行群体间的选择消除分析。考虑SNP注释和突变率,结合PCR和Sanger测序,验证候选SNP。[结果]在3个七彩神仙鱼群体中共鉴定出1 360 293个SNP,PIC、Pi、Ho、He表明,野生型、全蓝型和白化蓝型的遗传多样性递减,选育群体的杂合度很低。系统发育进化树、群体结构分析和多态性位点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3个群体之间相互独立,且群体内部聚集明显。连锁不平衡衰减分析结果表明,白化蓝型群体承受着巨大的选择压力,其次是全蓝型群体。基于群体分化指数FST和Pi进行选择消除分析,结果表明,全蓝型群体的第3、12、13、18、20号染色体和白化蓝型群体的第1、16、18、19号染色体的较大区域内存在强烈的选择信号。在全蓝型群体和白化蓝型群体中分别鉴定出13个和9个候选SNP。[结论]3个七彩神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关系显示出与人工选育进程的一致性。USP43、FGFR2、DENND4、MLL1基因可能与七彩神仙鱼体色形成密切相关。

    七彩神仙鱼群体遗传学遗传多样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选择消除分析

    广东湛江烟区不同雪茄品种综合性状评价

    舒佳惠邹明民马柱文伍彩云...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评价不同雪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筛选适宜广东湛江烟区种植的雪茄品种。[方法]对8个新引进雪茄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比较其大田生育期、农艺性状、田间自然发病率、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评吸的差异,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其进行综合性状评价。[结果]8个雪茄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均较长、平均为141。63 d,且品种间差异较大。其中,'海研108'和'海研201'大田生育期最短(均为133 d)、'云雪8号'最长(155d)。农艺性状以'云雪8号'和'海研200'综合表现最好,2个品种的株高、最大叶宽、节距和有效叶数均优于8个品种的平均水平,表明这2个品种的田间生长势强。'海研200''海研101'和'云雪2号'的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生率均较低,介于5。09%~6。85%,且均无烟草气候斑点病发生,表明这3个品种的抗病性较强;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以'海研200'和'海研101'较好,综合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但2个品种的钾氯比均低于优质烟叶适宜范围(4~10)。感官质量评吸以'海研101'得分最高(46。07),特点是香气量稍足、余味尚干净、回甜感较强和燃烧性较好。综合指数计算结果显示,8个雪茄品种的得分排序为:'海研200'>'海研101'>'云雪8号'>'云雪2号'>'海研108'>'海研201'>'云雪3号'>'Havana'。[结论]8个新引进雪茄品种中,'海研200'和'海研101'的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湛江烟区引进种植,建议通过优化施肥方案、晾制与发酵工艺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

    雪茄品种筛选变异系数感官质量综合指数湛江烟区

    花生香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李林乔景璇丁超何汶珈...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仁和其加工品可以产生独特的香气,其香味品质是决定市场经济价值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花生仁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香味物质,而花生香味由多种挥发性物质共同组成,包括吡嗪类、吡咯类、呋喃类、吡啶类、醛类、酮类、酸类、烃类、芳香类等化合物,且不同挥发性物质具有不同的香味。花生的香味物质主要来源途径有美拉德反应、脂肪氧化和热降解反应、氨基酸和糖类降解反应3种途径,目前花生香味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还较少。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挥发性物质被鉴定,目前主要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对花生香味进行提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香味进行检测。花生香味物质的形成主要受基因型、加工方式和时间、籽粒含水量等因素影响,已有大量文献表明耕作栽培模式影响水稻香味物质的积累,但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影响花生香味物质积累的文章未见报道。同时,利用花生香味物质还可以抑制黄曲霉的污染,减少花生的经济损失,以及利用挥发性物质鉴别不同种类的植物油。该文以花生仁为对象,通过对花生香味物质成分分析、花生香味物质分类、花生香味物质的提取和鉴定方法,影响花生香味物质形成的因素以及花生香味物质抑制黄曲霉的污染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花生香味品质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花生香味挥发性物质品质形成栽培模式调控

    番茄组蛋白修饰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刘思嘉许多刘佳伟程龙...
    10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组蛋白的功能修饰包括乙酰化修饰和甲基化修饰,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番茄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HM)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该文旨在进一步明确番茄HM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为其分子机制研究及番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番茄基因组数据库鉴定番茄HM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系统分析其HM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通过在线转录组数据分析番茄HM基因家族时空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到148个番茄HM基因,其中32个编码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11个编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50个编码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HMT),55个编码组蛋白去甲基化酶(Histone demethylase,HDM)。148个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其中3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有21个基因,12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少、有4个基因。基因结构特征分析表明,番茄HM基因之间外显子的差异较大,最多可达34个、最少仅有1个。蛋白质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Solyc07g064130、Solyc1 1 g005670、Solyc10g006480仅含有Ubl结构域,Solyc07g062100、Solyc10g077110 和 Solyc03g083310 仅含有 Zn-finger 结构域,另有 10 个成员含有 Bromo 结构域、48个成员含有SET结构域,其他成员还包含PLN02529、PRMT5等结构域。此外,番茄HM与拟南芥和水稻中的同源蛋白关系均较远,且与水稻相比,番茄HM序列与拟南芥同源蛋白序列亲缘关系较近。根据聚类分析,将番茄HM分成HAT、HDAC、HMT、HDM 4个家族。组织表达分析表明,HAT家族在发芽后30 d的花(F30)、开花后10 d的果实(10 DPA)、花(fr)、根(rr)、未成熟的果实(Plgfr)中高表达;HDAC 家族在发芽后30 d的花(F30)和未成熟果实(Plgfr)中高表达;HMT家族在发芽后30d的花(F30)、在全株50%的花开放时的花(F45)、花蕾(br)、3 cm果实(3fr)、未成熟5 cm果实(PB+5fr)中高表达;HDM家族在发芽后30 d的花(F30)、在全株50%的花开放时的花(F45)、花蕾(br)、花(fr)、根(rr)、3 cm果实(3fr)、未成熟5 cm果实(PB+5fr)中高表达。[结论]不同番茄HM的基因结构差异较大,包含多种功能结构域。番茄HM与拟南芥、水稻HM的同源关系较远,且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不同器官组织中均有一定的表达,表明该类基因可能参与番茄多种生长发育过程。

    番茄组蛋白修饰基因家族基因结构蛋白结构系统进化表达模式

    云南瑞丽4个主栽柑橘品种成熟期果实品质变化规律

    杨艳芬段敏仙张碧蓉闫素云...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云南瑞丽地区主栽柑橘品种成熟期果实品质变化规律,为确定果实适时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主栽的4个柑橘品种(沃柑、冰糖橙、茂谷柑、W·默科特)为试材,分别从花后150~330 d(2020年8月12 日—2021年2月8日)和花后240~405 d(2021年11月8 日—2022年4月28日)开始采果,每隔15 d定期采样并测定果实品质。[结果]随着柑橘果实的成熟,4个品种果实单果质量及横、纵径呈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沃柑在花后270 d前、冰糖橙在花后255 d前、茂谷柑在花后300 d前、W·默科特在花后285 d前其果实结束快速生长膨大期;2年内,除茂谷柑转色期一致外,W·默科特果皮转色期早于第1年,沃柑和冰糖橙转色期晚于第1年。冰糖橙、沃柑、茂谷柑和W·默科特的可溶性固形物(TSS)质量分数分别在其花后240、315、300、270 d后基本稳定,可滴定酸(TA)质量分数分别在花后180、210、240、240 d后无显著变化。[结论]综合考虑单果质量、横纵径、果皮颜色和内含物质量分数等指标,沃柑在花后315 d、冰糖橙在花后255 d、茂谷柑在花后300 d、W·默科特在花后285 d时果实达到采收成熟度,适宜开始采收。

    柑橘发育成熟期外在品质内在品质品质变化采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