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病原微生物入侵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晓虎任照文张翩武笑宇...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疫情后,亚健康人群数量迅速增加,加之近年来全球旅行、气候变化和接触野生动物等频率升高可能导致人兽共患病原体现象增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导致人类伤残调整寿命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CNS感染病死率高,且给机体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其也是目前最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之一。为抵御病原体入侵,宿主在体表和体内构筑了一系列屏障结构,包括皮肤屏障、血肺屏障、血睾屏障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等。其中,BBB是一种复杂的屏障结构,由多种细胞和非细胞成分组成。作为机体内隔离中枢与外周的生物屏障,BBB能够阻止绝大多数有害物质侵入脑部,从而保证脑部内环境的动态平衡与CNS的正常运转。然而,病原微生物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已经开发出多种途径来穿越BBB以实现入侵CNS。现今,已有5种入侵途径被研究人员所证实,包括感染或破坏脑内皮细胞;通过转胞吞作用穿过BBB;以"特洛伊木马"的形式,通过被感染的白细胞浸润而穿过BBB;通过细胞旁间隙进入CNS;以及通过轴突运输由外周绕过BBB进入CNS。CNS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受到病原本身、宿主BBB结构和功能及神经侵袭途径的多样性影响。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病原体利用蛋白互作、调节BBB通透性及利用胞吞作用入侵CNS的分子机制被详细解析,这使得一些药物的CNS递送成为可能,也为开发全新的CNS药物递送系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充分了解BBB结构和病原微生物入侵CNS途径,将有助于研发控制病原入侵、新型脑靶向药物及新的递送系统以减轻宿主CNS中已建立感染的策略。

    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机制

    荔枝蒂蛀虫海藻糖酶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姚琼梁展图段双刚董易之...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海藻糖酶(Trehalase,Tre)是昆虫体内海藻糖代谢的关键酶,通过专一性地将海藻糖分解为葡萄糖,在昆虫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克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CsTre1)和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CsTre2),探讨其在荔枝蒂蛀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解析这2个基因及其酶蛋白的分子特征。[方法]利用荔枝蒂蛀虫转录组数据和RACE技术,克隆CsTre1和CsTre2的全长cDNA序列,并应用ORF Finder、ProtParam、SignalP 4。1、ProtScale、NetPhos2。0 Server和IQ-TREE等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CsTre1和CsTre2在荔枝蒂蛀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模式。[结果]CsTre1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701 bp,编码56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4。53 kD。CsTre2的ORF长1821 bp,编码60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9。08 kD。信号肽预测分析表明,CsTre1和CsTre2前端均有1个信号肽,其位置分别为1-16和1-17。蛋白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CsTre1有24个Ser、15个Tyr、10个Thr可能成为蛋白激酶的结合位点,而CsTre2有27个Ser、10个Tyr、13个Thr可能成为蛋白激酶的结合位点。RT-qPCR结果显示,CsTre在荔枝蒂蛀虫的蛹和成虫期均有表达。在成虫期中,CsTre1的表达水平远高于CsTre2,且CsTre1在雄成虫第2 d和第5 d的表达水平陡然下降,在雌成虫中则保持稳定高表达。[结论]该研究成功克隆了荔枝蒂蛀虫的2个海藻糖酶基因,其分子特征及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Tre1可能是荔枝蒂蛀虫主要调控海藻糖代谢的基因。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提供重要线索,为开展害虫防治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

    海藻糖酶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荔枝蒂蛀虫表达模式

    柑橘沙皮病研究进展

    黄峰彭埃天宋晓兵崔一平...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柑橘沙皮病是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在柑橘上引起的一系列病害的统称。已报道柑橘间座壳属真菌超过30种,包括多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内生真菌和腐生真菌,以及具有内生和腐生生活史的潜在病原真菌。其中,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导致的症状最为复杂,在柑橘果实和叶片上产生的黑点和沙皮症状对柑橘危害最严重。目前,针对柑橘间座壳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和方法已建立,可用于病菌田间动态监测和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柑橘间座壳菌在田间的侵害与柑橘受自然伤害的伤口以及连续降雨密切相关,柑橘沙皮病的防治应提倡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同时结合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应注重清理由果园枯枝败叶等产生的病菌侵染源,合理修剪和施肥以增强树势;物理防治应注重减少低温冻害、日灼和连续降雨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病害暴发;化学防治需注意早期预防、适期防治以及精准用药;生物防治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筛选的拮抗菌和有效的抗菌物质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未来可作为化学药剂的重要补充。综述了国内外柑橘沙皮病的主要研究进展,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柑橘柑橘沙皮病柑橘间座壳菌致病机制防控技术生物防治

    柑橘黄龙病菌效应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鸿雁何卓远白玫吴鸿...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全世界范围内为害最严重的柑橘病害之一,每年对柑橘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全球柑橘产业发展。在中国岭南地区,重要药用植物茶枝柑、化州柚、广佛手等均受到柑橘黄龙病的威胁。亚洲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是最常见的柑橘黄龙病致病菌株,该菌定殖于植物的韧皮部,主要感染芸香科柑橘属(Citrus L。)植物。目前尚无体外成功培养亚洲韧皮部杆菌的报道,因此对柑橘黄龙病致病机制研究和黄龙病防治均有较高难度。效应子(又称效应蛋白)是病原菌向宿主分泌的一类致病因子,是病原菌侵染植物的重要武器。效应子能够靶向宿主细胞关键免疫信号转导和调控组分,从而抑制植物防御反应,增强病原菌致病性。柑橘黄龙病菌能够分泌近百个效应子,根据分泌途径的不同,主要分为Sec依赖型效应子和非经典分泌效应子,其中Sec依赖型效应子有90个、非经典分泌效应子有15个。这些效应子在柑橘黄龙病菌侵染宿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已有研究发现,黄龙病菌效应子能够靶向包括植物免疫信号转导、细胞自噬、水杨酸信号途径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从而干扰宿主柑橘的防御反应,以促进黄龙病菌的定殖。该文结合近年来有关柑橘黄龙病菌效应子致病机制的研究,阐述了柑橘黄龙病研究概况、黄龙病菌效应子的分类,重点综述了影响柑橘防御反应的柑橘黄龙病菌效应子的致病机制,最后展望了黄龙病菌效应子的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讨论了基于效应子靶标寻找黄龙病重要抗性基因的可能性,期望通过亚洲韧皮部杆菌效应子研究,为柑橘黄龙病致病机制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指导。

    柑橘黄龙病效应子亚洲韧皮部杆菌致病机制植物免疫细胞自噬

    贝莱斯芽孢杆菌防控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皮娜娜王玺茜罗建军翁群芳...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过度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病原微生物抗药性增强以及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利用生物防治措施降低或代替化学农药使用是目前国家对植物病害防治的发展重点。生防微生物因其绿色环保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控。微生物农药能够有效防治植物病害、促进农作物生长,达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目的,是推动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方向。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是微生物农药研究和应用中常见的一类生防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作为新型微生物农药生防细菌之一,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从海洋、河流沉积物、土壤、植株根系、植物组织、动物肠道等分离获得,因其低毒、无污染、抑菌谱广、抗逆性强、可分泌多种抗菌物质等优点,在微生物农药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贝莱斯芽孢杆菌通过产生抗菌物质、营养竞争以及引发植物的系统抗性反应从而防治植物病害。该文归纳了贝莱斯芽孢杆菌从发现、确定及命名的发展史,阐述其相关菌株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包括拮抗作用、溶菌作用、诱导植物抗性、竞争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等方式,综述了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植物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制剂研发情况,以期为贝莱斯芽孢杆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贝莱斯芽孢杆菌分类地位生理生化作用机制病害防控制剂

    辣椒CaSULTR基因家族的鉴定、表达与克隆

    程相杰郭志伟任广乾孙强...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植物所需的四大营养元素之一,硫在植物生长发育、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硫酸盐转运蛋白(Sulfate transporter,SULTR)作为植物对硫酸盐吸收和运输的主要调节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辣椒CaSULTR的基本特性及表达模式,为推进辣椒SULTR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辣椒基因组为基础,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辣椒CaSULTR基因家族的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基因结构等进行分析。基于已公布的转录组数据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激素胁迫条件下辣椒CaSULTR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克隆。[结果]共鉴定到13个辣椒CaSULTR基因,分别命名为CaSULTR1;1~1;3、CaSULTR2;1~2;2、CaSULTR3;1~3;7、CaSULTR4;1。这些基因分布在辣椒的7条染色体上,氨基酸长度为641~947 aa,分子量69。65~104。36 kD,等电点在8。42~9。62,均为疏水性蛋白。CaSULTR被分为4个亚组(Ⅰ~Ⅳ),其中Ⅲ亚组包含最多成员,同一亚组不同成员间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小且Motif和基因结构相对保守,除CaSULTR2;1和CaSULTR2;2外的成员均具有Motif 5。组织表达分析显示,CaSULTR可能参与叶片、果实、花等器官的发育过程,其中CaSULTR4;1在叶、根、茎中均有表达。激素胁迫下的辣椒表达谱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aSULTR1;1和CaSULTR3;4受激素诱导后显著上调表达。[结论]明确了CaSULTR在激素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推测CaSULTR1;1和CaSULTR3;4可能参与外源激素调节硫代谢的过程。

    辣椒全基因组分析硫酸盐转运蛋白激素胁迫表达分析生物信息学

    杜鹃天然杂交后代花冠表型性状遗传特性与杂种优势分析

    周玮王灵军夏国威黄承玲...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杜鹃自然杂交的遗传变异特性及杂种优势,为杜鹃杂交育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36株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的天然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析杜鹃花冠的花序形状、花色、花冠直径、小花数量等表型性状,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以及杂种优势。[结果]花序形状主要分化为3种类型,其中扁平花序占83。33%;花色分化最明显,其中粉红色占61。11%,白色及浅黄色所占比例较少;杂交后代中花冠喉斑及示蜜斑分化也较为明显;花冠背面彩肋条纹由亲本的深红和浅黄分化为粉红、深红、紫红和浅黄,其中粉红色彩肋条纹最多(占58。33%);花冠姿态分化成全部波状、边缘波状及近平展3种,其中花冠边缘波状植株较多、占86。11%。花冠颜色、花冠喉斑、花冠示蜜斑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1。0。花冠数量性状的频数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其遗传变异系数在11。17%~26。70%。花冠直径的杂种优势指数为正值(106。66%),其余性状指标杂种优势指数为负值、在88。91%~98。97%,花梗长度指数最小。杂交后代的超高亲率(HH)为11。11%~55。56%,低低亲率(LL)为13。89%~58。33%,花冠直径的超高亲率最高(55。56%)。[结论]露珠杜鹃和马缨杜鹃天然杂交后代的花冠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变异特性,具备选育优良种质的潜力。杂种后代具有一定的超高亲率,花冠直径等表型性状均表现出优良性状,但也有部分性状具有一定比例的低低亲率,劣变率也较高。

    遗传特性杂种优势表型性状天然杂交后代杜鹃花冠

    四环素对4种叶菜类蔬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与氧化损伤的影响

    陈丽珂曾巧云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四环素(TC)胁迫下叶菜类蔬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抗生素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上海青、小白菜、菜心和生菜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土壤中不同浓度(0~500 mg/kg)TC对4种叶菜生长指标(发芽率、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和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MDA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4种叶菜的发芽率随TC浓度升高逐渐降低,上海青和小白菜的株高和地上部鲜质量在低浓度(10、50、100 mg/kg)TC胁迫下逐渐增加、高浓度(300、500 mg/kg)TC胁迫下逐渐降低,其中在TC 100 mg/kg处理时达到最大值。菜心和生菜的株高和地上部鲜质量则随着TC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菜心、生菜和小白菜的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10、50、100 mg/kg)TC胁迫下存在上升趋势,而上海青的叶绿素含量在TC胁迫时均降低。4种叶菜的MDA活性随着TC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在TC 500 mg/kg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对照。上海青、生菜和小白菜在TC 10 mg/kg处理下CAT活性最高,菜心则在TC 50 mg/kg处理下CAT活性最高。菜心和上海青的SOD活性在TC 100 mg/kg处理下最高,分别比对照高21。12%、22。33%,小白菜和生菜的SOD活性则随着TC浓度升高逐渐降低。菜心、生菜、上海青和小白菜的POD活性分别在TC 10、50、100、500 mg/kg浓度处理下活性最高,比对照高0。85%、14。16%、8。20%和24。79%。[结论]4种叶菜对TC的敏感程度不同,TC会抑制菜心和生菜的生长,而上海青和小白菜在低浓度(10、50、100 mg/kg)TC处理下生长受到促进,在高浓度(300、500 mg/kg)TC处理下则会受到抑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高浓度TC胁迫下,4种叶菜植物细胞受损程度增大,抗氧化酶系统受到损伤。

    四环素胁迫蔬菜生长指标抗氧化酶生态毒性

    不同菜心品种对软腐病的抗性鉴定

    李桂花陆梦婷符梅郭巨先...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菜心栽培面积扩大和重茬现象的出现,菜心病害逐年加重,其中软腐病是危害菜心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通过接种软腐病病菌对菜心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以期筛选出抗病品种。[方法]采集具有典型软腐症状的菜心病样,通过组织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获得软腐病病菌。以52份不同菜心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法进行接种:用刀片在菜心茎部轻划2个约5 mm刀口,使用小型手持喷雾器将1×108 CFU/mL菌液喷到伤口表面,接种完成后3 d,测定病情指数和软腐病分级,评价52份菜心品种的软腐病抗性水平。[结果]经组织分离得到分离物,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菌落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为菜心软腐病致病菌,在N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圆形、半透明、乳白色、中心突起、边缘平滑,能使菜心的组织腐烂,接种于菜心苗后叶片呈湿腐萎蔫症状。52份材料中,大多数菜心品种对软腐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感材料35份、感病材料16份,整体而言,高感或感病材料占98。1%;中抗材料1份(丰裕4号菜心);无高抗或免疫品种。上述结果表明,52份菜心品种中抗软腐病的材料较少,这可能是广东省菜心软腐病发病较严重的原因之一。[结论]52份菜心品种中,软腐病高感或感病材料占98。1%;中抗材料1份;无高抗或免疫品种,可为选育和推广抗软腐病的菜心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菜心软腐病喷雾接种法病情指数软腐病分级抗性鉴定

    温郁金连作和熏蒸处理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分析

    管艳辉金自学徐朗王波...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温郁金连作和熏蒸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为缓解温郁金连作障碍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温郁金连作3年的土壤,在播种前1个月,用棉隆进行土壤熏蒸处理,在温郁金种植7个月后,分别取连作、棉隆熏蒸及未种植温郁金地块等3种土壤,提取土壤总DNA,通过PacBio Sequel微生物3代测序手段,分析土壤真菌及细菌种群数量及多样性。[结果]土壤经熏蒸处理种植的温郁金植株长势好,病害发生少,而连作种植的温郁金植株长势差,死苗较多。细菌群落属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种植土壤比较,连作根际土壤中的AD3、TK10和WPS-2的丰度降低。熏蒸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等一些具有生防功能的细菌丰度增加。在3种土壤中,有5个真菌门类丰度较高,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以及未分类真菌门(unclassified_k_Fungi)。其中子囊菌门真菌在未种植土壤中丰度最低,连作使子囊菌门真菌的丰度显著升高、担子菌门真菌的丰度显著降低。大量有益的真菌属,如毛壳菌属(Chaetom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漆斑菌属(Myrothecium)、梭孢壳霉属(Thielavia)、腐质霉属(Humicola)、Rhizophlyctis、Microdochium、Ramicandelaber、Albifimbria、Curvulari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黑孢菌属(Nigrospora)、Neocosmospora、Talaromyces、Roussoella、Rhytidhysteron、Boothiomyces、Apiotrichum、Ochroconis、Saitozyma、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茎点霉属(Phoma)等在熏蒸土壤中的丰度明显高于连作土壤。而在连作土壤中则表现为较多的致病微生物的累积。[结论]温郁金连作可使土壤有害微生物的积累,造成温郁金连作障碍,施用棉隆熏蒸处理土壤后,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增加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削减温郁金的连作障碍。

    温郁金连作棉隆熏蒸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