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辣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程蛟文赖泽培董骥驰覃成...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是我国重要蔬菜作物和调味品之一。开展辣椒基因组学研究对于认识辣椒遗传与进化、挖掘辣椒重要功能基因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品种遗传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2014 年辣椒基因组草图发布标志辣椒步入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近 10 年来,辣椒基因组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包括深入揭示辣椒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构建辣椒泛基因组等。同时,辣椒基因组学还在探究辣椒种间分化和基因渗入、解析辣椒重要性状进化机制、阐明辣椒遗传多样性特征、揭示辣椒人工驯化特征、追溯辣椒全球扩张传播历史和挖掘辣椒重要性状控制基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主要回顾和总结过去近 10 年辣椒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并对构建更高质量辣椒参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以及完善辣椒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平台进行展望,旨在为辣椒基因组学及其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辣椒基因组学种间分化基因渗入遗传多样性人工驯化扩张传播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质量及芥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李海渤冯慧敏杨春亚梁秀荷...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紫妃芥菜(Purple leaf mustard)是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叶水东芥(Green leaf Shuidong mustard)杂交选育的高花青素芥菜新品种,其施肥技术有待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被认为是土壤改良、作物增产提质较为有效的施肥措施,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性质及芥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指导芥菜科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灵芝菌渣堆肥为供试有机肥,以绿叶水东芥、紫妃芥菜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以单施化肥(常规仅施复合肥)为对照(CK),设置化肥减量 3/4 条件下,配施低(T1,7。90 g)、中(T2,15。80 g)、高(T3,31。60 g)量菌渣堆肥3个处理,测定芥菜采收后土壤pH值、物理性黏粒(PC,<0。01 mm)、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以及芥菜株高(PH)、鲜质量(FW)、根长(RL)、叶绿素(Chl)、花青素(Ant)、可溶性糖(SS)和维生素C(Vc)含量等 13 个指标,并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性质及芥菜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随着菌渣堆肥用量的增加,两种芥菜除土壤pH值和PC含量外,其他 11 个指标均呈增加趋势,3 个处理土壤OM含量及芥菜RL、SS和Vc含量均高于CK,AN含量低于CK;T3 处理土壤AP、AK含量及芥菜FW、Chl、Ant含量高于CK,其PH与CK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T2 和T1 处理。与CK相比,T3 处理下绿叶水东芥和紫妃芥菜土壤OM、AP和AK含量分别提高 13。24%、14。28%,6。74%、6。06%,6。43%、6。04%,AN含量降低 0。81%、1。45%;两种芥菜FW、RL、Chl、SS和Vc含量分别提高 0。33%、6。64%,34。65%、43。29%,11。03%、6。53%,53。36%、44。45%,16。66%、15。44%。同一处理下,紫妃芥菜的PH、RL、FW、Chl、Ant、SS、和Vc含量均显著高于绿叶水东芥。[结论]菌渣堆肥替代部分化肥有助于土壤改良、芥菜增产提质,以T3 处理表现最佳。同等肥力下,紫妃芥菜的长势、色素含量和品质均优于绿叶水东芥。

    堆肥土壤水东芥紫妃芥菜花青素产量品质

    尼罗罗非鱼claudin-5基因克隆及其在无乳链球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陈杨慧张素莹黄永雄张子瑞...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紧密连接蛋白 5(claudin-5)基因,分析其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刺激下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基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NCBI已公布的尼罗罗非鱼基因组预测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05473513。4),选取其claudin-5 基因的CDS区,设计claudin-5基因的克隆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克隆得到的claudin-5进行理化性质和进化分析,采用qRT-PCR分析尼罗罗非鱼claudin-5 在各组织中及无乳链球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结果]通过PCR克隆技术获得尼罗罗非鱼claudin-5基因全长序列,共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23 kD,理论等电点(pI)为 8。53;具有 4 个跨膜结构域和 3 个蛋白激酶C(PKC)磷酸化位点。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O。aurea)的claudin-5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 97。55%;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也显示,二者claudin-5 氨基酸序列聚为一支,表明二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尼罗罗非鱼claudin-5 在脑部的表达量极高,是血细胞等组织的 300 倍左右,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经无乳链球菌刺激后,尼罗罗非鱼脑和头肾的claudin-5表达量在 12h时达到最高值,在 24h时有所下调,其中在脑部的表达量于 48h表达量最低,但仍高于 0h,而在头肾的表达量在 48~96 h时出现明显上调后下降;肠中claudin-5表达量在无乳链球菌刺激后6~12 h时上升缓慢,在48h时表达量大幅度上调,并达到最高值,之后在 48~96 h时出现下调,但低于 0h;肝脏中claudin-5表达量在无乳链球菌刺激后出现明显下调,在 24h略有回升然后继续下调。[结论]尼罗罗非鱼claudin-5 基因在脑组织的表达量极高,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编码蛋白在宿主抵抗无乳链球菌入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血脑屏障抵抗无乳链球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尼罗罗非鱼claudin-5基因表达模式无乳链球菌血脑屏障细菌性脑膜炎

    一株鹅-鱼养殖环境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莫金凤周萌李国章聂一帆...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确定鹅-鱼立体养殖环境下引发罗非鱼疾病的病原菌,通过分析病原菌的生长特性、致病性与药物敏感性,为罗非鱼病的深入研究与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患病罗非鱼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菌株;绘制菌株生长曲线,分析温度、盐度及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和拌料口服投喂方式人工回归感染健康罗非鱼,分析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病原菌对 11 类共 26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患病罗非鱼的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株,编号为SAYJN,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及回归感染试验,鉴定此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YJN菌株的生长迟缓期为 0~5 h,对数期为 5~12 h;最适生长温度 37℃、最适pH值7。0、最适盐度为5‰。腹腔注射和拌料口服投喂SAYJN菌株均可感染健康罗非鱼;水温为29(±1)℃时,腹腔注射SAYJN菌液对罗非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半致死浓度(LC50)为 2。4×108 CFU/mL;SAYJN菌株致病力与其浓度和水温密切相关。SAYJN菌株对甲氧苄啶、庆大霉素、新霉素等6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 4 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利福平等 16 种药物敏感。[结论]无乳链球菌SAYJN菌株是鹅-鱼立体养殖环境下罗非鱼疾病爆发的主要病原菌,该菌的致病力强弱与其浓度和水温密切相关。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鹅-鱼立体养殖模式药物敏感性生长特性致病性

    一株卵形鲳鲹肠道源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霄李一喻大鹏黄瑜...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鱼源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源的益生菌鲜有报道。从卵形鲳鲹中分离潜在益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该菌株在卵形鲳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无菌采集健康卵形鲳鲹肠道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对典型菌落做形态观察、革兰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敏试验、耐盐能力试验、产酸能力及生长曲线测定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革兰染色、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比对,分离菌株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相似度达 100%,确定其为粪肠球菌。该菌株菌落呈淡灰白色,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七叶苷、纤维二塘、麦芽糖、甘露醇、水杨苷等生化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哌拉西林、多粘菌素B、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等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环丙沙星、麦迪霉素、头孢曲松呈中等敏感,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等 11 种药物敏感。分离菌株可在 0%~8%NaCl浓度下生长,具有一定耐盐性。产酸能力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菌株大量繁殖,菌液pH值快速下降,其产酸能力增强。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包含efaA、agg、as、fsrA 4 种毒力基因。[结论]该研究成功从卵形鲳鲹肠道内分离到一株潜在益生菌菌株,鉴定为粪肠球菌。该菌株具有良好的耐盐和产酸能力,并含有与肠道黏附相关的毒力基因,可为该菌株的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卵形鲳鲹粪肠球菌益生菌生化特性毒力基因耐盐产酸能力

    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

    何雪雯赵浩航温依铭夏洪丽...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患病组织中的致病菌,鉴定致病菌的生理特性,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以期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方法]从广东湛江某养殖鱼厂的患病大口黑鲈病变组织中采集样本,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 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药敏特性等鉴定。[结果]分离出菌落形态呈圆形、表面光滑呈乳白色、不透明的细菌,编号为MSB-2。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鉴定为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通过扩增 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该菌株具有act、aer、aexT等毒力相关基因及tetC、tetA、sull等耐药相关基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羧苄西林、多西环素、头孢氨苄、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拉定、米诺环素、头孢唑林等药物敏感。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人工回归感染病原菌后,出现与病鱼相似的临床症状,如腹鳍及胸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明显膨大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积液,与自然患病的症状相同。[结论]维氏气单胞菌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疾病的致病菌,养殖过程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批准渔用药物进行防治。

    大口黑鲈维氏气单胞菌分离与鉴定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药敏特性

    大口黑鲈源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性分析

    罗伟杰史磊黄瑜雷美华...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某鲈鱼养殖基地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突发性死亡原因,探究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为大口黑鲈养殖中的疾病防控与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患病大口黑鲈肝脏、脾、肠等病灶组织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SZNH-S20230817;开展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人工感染试验,药物敏感性测试,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16S rRNA序列、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的鉴定,分析其耐药性和病理。[结果]菌株SZNH-S20230817 的序列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AP019195具有99。38%同源性;同时携带aer、act、lip和fla4个毒力基因;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的吲哚、氧化酶、苯丙氨酸、甘露醇、木糖、精氨酸双水解酶和葡萄糖产酸等结果为阳性,确定菌株SZNH-S20230817 为豚鼠气单胞菌。回归感染试验发现菌株SZNH-S20230817具有较强致病性,对大口黑鲈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39×107 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唑林、卡那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和克林霉素等 12 种抗生素耐药,同时携带qnrS、catI、emrB、Sul1、rmtB等 13 种耐药基因。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菌株SZNH-S20230817感染可引起鱼体脾脏细胞肿胀、游离、肠黏膜断裂破损、绒毛脱落、肾脏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肝脏细胞呈空泡化等。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大黄和五倍子对该菌的MIC和MBC较低,其余7种中草药对该菌的抑菌能力较弱。[结论]豚鼠气单胞菌是引起本次大口黑鲈突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其同时携带aer、act、lip和fla 4 个毒力基因,对大口黑鲈的LC50 为 1。39×107 CFU/mL,对头孢唑林、卡那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耐药。低剂量的大黄和五倍子能够有效抑制该菌生长,具备良好的预防和抑制效果。

    大口黑鲈豚鼠气单胞菌16SrRNA药敏试验毒力基因组织病理

    鲮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控药物筛选

    刘丽娟任燕石存斌周爱国...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广东省多个规模化养殖场的鲮鱼出现体表出血、腹水和肠炎等症状,明确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药物或微生态制剂,为鲮鱼气单胞菌败血症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从患病鲮鱼的肝脏和肾脏等部位分离纯化细菌,通过 16S rRNA、gyrB基因测序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进行细菌鉴定,通过毒力基因PCR检测和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利用纸片扩散法评估分离菌株的耐药性,通过拮抗抑菌试验分析 3 株经实验室筛选、验证并保藏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 velezensis)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效果,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评估12种中草药对分离菌株的抑菌和杀菌效果。[结果]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结合 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分离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均携带act、aer、alt、ahyB、eprCAI、fla、gcaT、ast、lip和exu毒力基因,属于广泛流行的毒力基因Ⅰ型菌株。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具有较强致病力。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氯霉素类等抗生素敏感,对中草药单体姜黄素敏感度较高。贝莱斯芽孢杆菌WLYS23、CYS06 和LF01 菌株对分离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结论]引起鲮鱼死亡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含有 10 种毒力基因,具有高致病性,推荐选用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进行科学防治。此外,3 株贝莱斯芽孢杆菌对分离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作为鲮鱼气单胞菌败血症潜在的生防益生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草药单体姜黄素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效果较好,推荐作为防控嗜水气单胞菌的绿色候选药物。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拮抗活性药物敏感性绿色防控

    斜带石斑鱼源致病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性分析

    史磊罗伟杰黄瑜雷美华...
    9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3 年 10 月,深圳市某养殖基地斜带石斑鱼出现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及肠炎等症状,明确引发本次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突发性死亡的致病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以筛选出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消毒剂,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斜带石斑鱼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濒死斜带石斑鱼的病灶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对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系统进化树、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从患病斜带石斑鱼组织中分离得到一株溶藻弧菌,命名为菌株SZGP226;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与溶藻弧菌HH101307、IB1、Xmb015 聚为一支,序列相似性达 99。72%;菌株SZGP226 可以分解蔗糖、甘露醇、葡萄糖、尿素,氧化酶活性及V-P等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为阳性;同时携带tlh、toxR、ctsA、sto和vpi 5 种毒力基因。药敏结果显示,菌株SZGP226 耐受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 9 种抗生素耐药,并携带qnrB、floR、tetC、tetM、qnrD、gyrA、Sul1、SHV和Oxa-24 等 9 种耐药基因。消毒剂筛选结果显示,氢氧化钠对菌株SZGP226 的杀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MIC)为 8 mg/mL。回归感染试验表明,菌株SZGP226对斜带石斑鱼具有强致病性,半致死浓度(LC50)为1。63×107 CFU/mL,可引起斜带石斑鱼肝脏、肾脏和脾脏发生明显病理性损伤。[结论]溶藻弧菌是引起本次斜带石斑鱼突发性死亡的病原菌,其致病基因包括tlh、toxR、ctsA、sto和vpi,LC50 为 1。63×107 CFU/mL。氢氧化钠对菌株SZGP226 的杀菌效果最好,在养殖开展前可选择氢氧化钠(3 mg/mL)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杀清理。

    斜带石斑鱼溶藻弧菌16SrRNA药敏试验基因检测

    沙福芽孢杆菌GL2对雪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影响

    张贝贝周亚彬禹言张静亚...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人工接菌发酵雪茄烟叶是雪茄烟叶工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而中性致香成分是雪茄烟叶重要的品质成分。探讨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GL2 对雪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影响。[方法]GL2 由课题组前期从古巴雪茄烟高希霸罗伯图中筛选得到,利用其发酵雪茄烟叶,采用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烟叶中的中性致香成分,同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GL2 发酵后雪茄烟叶香气总量和大多数中性致香成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增加的致香物质主要有烯烃类、酮类和醇类。采用VIP>1 和P<0。05 共筛选得到 13 种差异中性致香成分,其中 9 种显著上调且与烟叶香气呈正相关,有 7 种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为关键差异中性致香成分,分别是 2,6,6-三甲基-2-环己烯-1,4-二酮、2,6,6-三甲基-1,4-环己二酮、香叶基丙酮、金合欢基丙酮、新植二烯、茄酮和植物醇;另有 4 种致香成分显著下调,且与烟叶香气呈负相关,其中 2,4-二叔丁基-6-硝基苯酚与雪茄烟叶香气呈显著负相关(P<0。05)。2,6,6-三甲基-2-环己烯-1,4-二酮、香叶基丙酮、茄酮和植物醇对发酵后雪茄烟叶的香气贡献度增大,使整体香气的干香、花香更加浓郁,可丰富雪茄烟叶香气、提升雪茄烟叶感官品质。[结论]在雪茄烟发酵过程中接种沙福芽孢杆菌有利于提升雪茄烟叶品质,为利用生物技术改善雪茄烟叶发酵品质提供理论支持。

    雪茄烟叶沙福芽孢杆菌发酵感官评析中性致香成分多元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