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荔枝蒂蛀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郭义李鹏燕李敦松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分子变异情况,为其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科学证据,为不同区域的荔枝蒂蛀虫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用我国南方 5 个产区的荔枝蒂蛀虫为材料,利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技术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再利用SAMTOOLS软件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根据SNP基因分型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GBS技术对5个地区荔枝蒂蛀虫进行测序,共获得高质量有效数据27.39 Gb(平均每个样本5.48 Gb)、高质量SNP位点11 767个.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四川泸州种群单独聚为一支,与其他4个种群亲缘关系较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地区荔枝蒂蛀虫可划分为2个类群,四川泸州种群单独为一簇,明显区分于其他4个种群.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均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荔枝蒂蛀虫在遗传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 个种群观测杂合度(Ho)为 0.2099~0.2531、期望杂合度(He)为 0.1937~0.2203、核苷酸多样性(π)为 0.2495~0.2748,表明 5 个荔枝蒂蛀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种群间的遗传变异(0.87%)小于种群内(99.13%),表明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而不是种群间.[结论]不同地区的荔枝蒂蛀虫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其中,四川泸州种群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与其他 4 个种群亲缘关系较远.

    荔枝蒂蛀虫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简化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树

    鹰嘴桃过敏原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桂沄坤王锋陈舒情刘袆帆...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鹰嘴桃是岭南地区的特色水果,因其良好的风味和品质被评为"岭南十大佳果".通过分析鹰嘴桃过敏原蛋白的抗原表位,为过敏原重组抗原的制备提供研究基础,也为阐述食品加工过程中鹰嘴桃过敏原的特性变化和致敏特性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利用磷酸缓冲液提取鹰嘴桃冻干粉中的粗蛋白,采用SDS-PAGE蛋白电泳方法鉴定并联合蛋白质谱方法分析粗蛋白中存在的过敏原,通过蛋白数据库UniProt进行筛选比对,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致敏蛋白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等生物学特性.[结果]从鹰嘴桃中鉴定出 7 种致敏蛋白(A0A251RBV3、P86888、M5X697、M5WV03、M5WTQ8、Q2I6V8、Q9LED1),主要归属于病程相关蛋白(Pru p 1)、类甜蛋白(Pru p 2)、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家族(Pru p 3)和赤霉素调节蛋白(Pru p 7)4 类过敏原蛋白.7 种鹰嘴桃过敏原蛋白具有较高稳定性,分子量为 6.91~26.04 kD,脂肪族氨基酸指数为 29.37~81.54.M5WTQ8 和 Q2I6V8 过敏原蛋白为酸性蛋白,其余过敏原蛋白为碱性蛋白.除 Q9LED1 蛋白外,其余过敏原蛋白均为亲水蛋白.筛选抗原表位、亲水性和柔韧性大于 0 且表面可及性大于 1 的区域,并结合二、三级蛋白结构分析蛋白键能较低的区域,获得鹰嘴桃过敏原的抗原表位分别为Pru p 1(EIP、GSQ、KEN、NL、KG、EIK、HPD)、Pru p 2(TGDQKPQ、SP、NQ、PPNDKPETCPPT、DDKSS、RP)、Pru p 3(RT、VN)和 Pru p 7(AGY、GTYGN、LKNSKGN).[结论]通过对鹰嘴桃过敏原蛋白的结构、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和抗原指数进行分析,获得过敏原蛋白的多个抗原表位,可为鹰嘴桃过敏原在食品加工中的致敏特性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鹰嘴桃过敏原蛋白蛋白质谱生物学特性蛋白结构抗原表位

    高效低鱼粉配合饲料养殖大规格卵形鲳鲹的应用评估

    李新禄宋尚书张海涛王卓铎...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前期研发的高效低鱼粉配合饲料在小规格卵形鲳鲹养殖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评估该饲料在大规格卵形鲳鲹养殖中的应用效果,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卵形鲳鲹商品饲料(商品料,CK)和高效低鱼粉配合饲料(试验料)的配方,采用企业饲料加工工艺及设备配制两组饲料,于池塘网箱中饲喂大规格卵形鲳鲹(125.8±0.70 g)95 d,比较分析两组卵形鲳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结果]商品料组和试验料组卵形鲳鲹的生长性能、形态指标、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性能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料组卵形鲳鲹日摄食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率、增重率分别为2.64%、1.35%、2.73%、247.34%,比商品料组高 0.21、0.03、0.07、2.25 个百分点,但饲料系数比商品料组低 0.03 个百分点.试验料组卵形鲳鲹血清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分别为 0.88、0.18、0.30 mmol/L,比商品料组分别降低87.41%、61.90%、57.74%,差异显著(P<0.05),且试验料组HDL-C/LDL-C(102.20%)显著提升(P<0.05).在肌肉品质方面,两组卵形鲳鲹的肌肉蛋白、脂肪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料显著改善了大规格卵形鲳鲹肌肉质构特性,肌肉EPA水平提高.相比于商品料,试验料饲料成本降低 8.65%,养殖效益提高 17.76%.[结论]高效低鱼粉配合饲料在大规格卵形鲳鲹养殖中具有同商品料一样的促生长效果,且有利于降低血脂、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可全周期应用于卵形鲳鲹养殖.

    卵形鲳鲹高效低鱼粉配合饲料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养殖效益

    两株乳杆菌对发酵麻竹笋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叶欣怡杜晓仪肖更生徐玉娟...
    1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析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单一和复合发酵麻竹笋对其品质的影响规律,挖掘适宜麻竹笋发酵的发酵剂.[方法]以植物乳杆菌S1、发酵乳杆菌G9 为发酵菌株,研究这 2 株乳杆菌单一和复合发酵对发酵麻竹笋乳酸菌数、还原糖、pH值、总酸、亚硝酸盐、抗氧化性、有机酸、生物胺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结果]与自然发酵组比较,2株乳杆菌发酵可显著提高发酵麻竹笋的乳酸菌数、总酸、有机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P<0.05),降低发酵麻竹笋的pH值和还原糖含量.在发酵第 4 天,G9 发酵组的乳酸菌数最高、为 8.70 lg(CFU/mL);发酵结束时,接种发酵组的乳酸菌数均高于 6.31 lg(CFU/mL),均显著高于自然发酵组.接种发酵组总酸、乳酸含量也显著高于自然发酵麻竹笋,其中S1 发酵组的总酸和乳酸含量最高、分别为 5.86 和 3.66 g/kg.接种发酵组的亚硝酸盐和生物胺含量在发酵期间均显著低于自然发酵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组、S1 发酵组、G9 发酵组和复合发酵组中分别检测出 26、33、29 和 31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分别为 12.75、22.58、15.15、20.81 mg/kg;与接种发酵组相比,自然发酵组的挥发性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其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12.75 mg/kg)也低于接种发酵组,表明接种发酵可有效提升发酵麻竹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论]植物乳杆菌S1 和发酵乳杆菌G9 均能提升发酵麻竹笋的品质,可作为麻竹笋的潜在发酵剂.

    麻竹笋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挥发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