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土木与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土木与建筑
广东土木与建筑

曹华先

月刊

1671-4563

020-87252521 87252633

510500

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

广东土木与建筑/
查看更多>>是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涉及土木建筑工程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期刊。主要刊登应用性研究和实践经验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地基基础、建筑与结构设计、设备应用、材料试验研究及应用、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分析与事故处理、工程监理、计算机应用、工程项目技术经济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宫DFC-BIM技术在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杨韶馨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宫DFC-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决策、设计、建造、管理等的数据化工具,将建设项目的信息融合到模型中,在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为各建设主体协同工作提供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天宫DFC-BIM技术在某医院大楼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实例,展示了该技术在智能建造中的突出优势,可为建筑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供同类项目参考借鉴.天宫DFC-BIM技术解决了传统BIM系统软件多、跨平台、复用率低、流程复杂、落地难等问题,为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直至运营维护提供了全过程咨询服务,实现对时间、人力、成本的最优化管控,在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天宫DFC-BIM技术BIM技术应用医疗建筑全生命周期三维数字化可视化

    基于BIM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迁改管理

    谈泽昆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政地下管线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管线迁改作为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文章基于BIM技术在地下管线迁改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及BIM技术近几年的研究情况,结合整个BIM技术的实施方法,实现了地下管线迁改管理从迁改前期的数据信息获取、设计建模到过程中的迁改应用、信息录入、编码挂接,最终的数据可视化、数据交互,体现了基于BIM技术的地下管线高效迁改管理.

    管线迁改信息采集设计建模数据编码数据交互

    基于机载LiDAR和倾斜摄影技术探究山地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黄剑宇李文龙
    7-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灾害种类多,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受限于地形地貌等因素,传统的人工现场排查具有局限性,无法较好地识别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受惠于机载LiDAR和倾斜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能够"穿透"地面植被,获取地面真实高程,对于精准获取地质灾害隐患点、精细勘测区内地形地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查明广州莲花山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文章基于机载LiDAR和倾斜摄影技术,将外业获取的点云数据经内业预处理、分类处理及滤波处理后,经融合差分GPS解算、数据生成等步骤,获取具有实际坐标的精细化实景三维模型、真实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DOM).通过地质灾害特征解译结合传统人工现场排查与复核,探明广州莲花山地区共发育19处地质灾害,多发育在核心区域的砂砾岩及粉砂岩地层,区内地质灾害以危岩体为主,且主要受地形高程和坡度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机载LiDAR和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实现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早期发现和有效识别,对地质灾害分类管理、高效防治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机载LiDAR技术防灾减灾

    超深超大基坑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

    陈邵斌尹俊李志强白尊铭...
    12-1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基坑的开挖规模和深度越来越大,20 m以上的超深基坑在基坑工程中越来越常见;同时,有些基坑紧邻用地红线,使得基坑工程出现"大、紧、深"的特点,这给传统的基坑监测带来了诸多挑战;而采用自动化监测技术[1-4],可大大提升基坑监测工作的效率、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保证了基坑施工安全,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工期,节约项目成本.

    基坑监测自动化数据

    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王雷雷尹俊李志强陈邵斌...
    16-1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先进设备及工艺层出不穷,在混凝土施工领域,混凝土智能机器人[1-3]作业逐渐替代传统人工的作业方式4-6成为一种建筑施工发展趋势.紧随行业发展,针对混凝土的浇筑布料、振捣、找平、抹光等工序应用智能机器人设备,能有效节省人工,且能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期,同时施工精度高,能保证施工质量,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结合应用工程广州某新建火车站的特点,总结形成了特有的机器人混凝土施工技术工艺.

    智能机器人混凝土振捣抹平抹光

    地层特性对孤石爆破振动传播的影响研究

    吕志佳杨伟鸿刘思远苏栋...
    19-2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石爆破振动会对周边建筑及地下管线的安全造成影响,分析振动的传播规律可为工程爆破安全控制提供参考.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孤石-地层-炸药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考虑均质地层、上软下硬地层和上硬下软地层等情况,研究了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对地层及地表土体峰值振动速度传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均质地层土体弹性模量越大,孤石上方1~3 m内土体峰值振动速度随埋深的衰减越快,在除孤石与土体交界面外任意埋深处振动速度越小,振动频率越高;峰值速度在上软下硬地层交界面处会出现增大突变,且随着弹性模量差值增大,上层土振动衰减加快而下层土的峰值振动速度不受影响;峰值速度在上硬下软地层交界面处则出现速度衰减突变,且随着两层土弹性模量差值增大,下层土受到反射波作用峰值振动速度有所增大,而地表速度较均质地层减小.

    孤石爆破弹性模量地层振动速度振动频率

    W-OH材料对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的影响

    刘玉明章本本沈程鹏罗正东...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岗岩残积土在遇水后极易发生崩解劣化现象,从而诱发崩塌、滑坡及冲蚀等地质灾害,影响道路、桥梁及隧道工程等施工进展,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基于此,以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崩解试验,研究了 W-OH(改性亲水性聚氨酯)的溶液浓度和喷洒量对花岗岩残积土崩解过程、崩解率及崩解速率等崩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W-OH溶液在花岗岩残积土表面喷洒处理后,通过产生对土颗粒的胶结包裹作用和凝结固化后生成多孔弹性薄膜的约束作用,能有效改善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崩解性;W-OH溶液对花岗岩残积土抗崩解性的提升程度,总体上和W-OH的溶液浓度和喷洒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W-OH溶液浓度和喷洒量的增加,花岗岩残积土完全崩解的时间逐渐延长,崩解速率逐渐降低.研究成果可为W-OH材料改良花岗岩残积土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W-OH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崩解过程崩解速率

    不同地质条件下基坑监测范围探析

    席称心林悦铭何钦陈大江...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坑工程的区域性非常强,不同地质条件下基坑变形不相同.为更好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相适应的基坑监测范围,文章结合国内外学者在不同地区的研究结论,总结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基坑的监测范围.通过总结得出:①土质条件下最适合的监测范围是在基坑开挖深度的4倍范围内,其中主影响区域为在距离开挖深度2倍范围内沉降较大的区域;次要影响区域为在距离基坑开挖深度2~4倍范围内沉降较小的区域.②软土条件下监测范围主要影响区为0~2倍开挖深度,次要影响区在开挖深度2~3.5倍范围内,弱影响区为3.5倍开挖深度之外的区域.与土质条件下的监测范围不同,软土的沉降影响范围较深,所以对深厚软土监测范围可视情况适当扩大.花岗岩残积土条件下影响范围大致在开挖深度0~2倍范围内.③岩质和土岩组合条件下基坑监测范围与土质条件下差别较大,其主要影响区在开挖深度0.5倍范围内,次要影响区域为0.5~1.5倍开挖深度.

    深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基坑监测范围

    深基坑渗漏及咬合桩缩径的研究及处理方法

    涂芬芬田志国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坑工程渗漏及基坑支护咬合桩荤桩缩径是常见的问题,若处置不当,不仅影响深基坑正常施工及使用,而且还危及周边建筑物及管线的安全.文中结合某深基坑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渗漏、咬合桩荤桩缩径及咬合桩素桩缺失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采取现场数据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对比分析方法,得出对基坑渗漏针对性实施了对坑内、外复合补强止水处置措施;对灌注桩缩径及素桩缺失等采取了人工坑内补强措施.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深基坑渗漏咬合桩缩径方法

    当代儿童医院急诊部建筑设计理论探析——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例

    张翼鹏廖斌黄佳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发展和"二孩"、"三胎"政策的推动,儿童的人口基数在不断扩大,儿童就医问题也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急诊部作为儿童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医院诊疗水平及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现阶段我国对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儿童医院急诊部的专项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通过研究医学及建筑学对急诊部设计要求的共性,并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部建设经验,总结出两种适用国内儿童医院急诊部建设现状的设计布局模式,以期对当代儿童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儿童医院急诊部布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