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杨学军

双月刊

1001-2486

xuebao@nudt.edu.cn

0731-84572637

410073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109号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是由国防科技大学主办和主管的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办于1956年。它的主要宗旨是吸纳优秀稿件,报道最新科研成果,创办精品期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学报现为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进入的国外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主要有:美国的《EI page one数据库》、美国的《化学文摘》(CA)、美国的《国际宇航文摘》(IAA)、英国的《科学文摘》(SA)、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的《文摘杂志》(РЖ)、英国的《INSPEC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工程材料文摘(CSA-EM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电子与通讯文摘等。学报进入的国内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主要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学报全文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实行纸张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三位一体的出刊模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技术现状与趋势

    张锦绣陶文舰连晓斌王继河...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实现引力波空间探测科学平台超静超稳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对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探测频段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探测任务.根据探测任务进行了航天器编队设计与控制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对涉及的无拖曳与姿态控制、高精度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等原理和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现已开展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航天器在轨飞行的演示验证整体情况进行详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未来无拖曳航天器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无拖曳航天器空间引力波探测轨道设计与控制无拖曳与姿态控制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飞行演示验证

    地心甚高轨道星座构形协同捕获控制策略

    孟云鹤吕健康罗宇飞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心甚高轨道星座构形协同捕获控制问题,基于虚拟编队方法设计了协同捕获控制策略,采用三脉冲燃耗最优轨迹规划算法对构形捕获轨迹进行协同规划;并且结合自适应全程积分滑模控制器对卫星各自转移轨迹进行跟踪控制.以10 万km轨道高度的三星星座构形捕获为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有效应用于地心甚高轨道星座构形捕获控制,能够在燃耗较少的情况下使星座中卫星同时到达各自的标称位置,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

    地心甚高轨道星座构形捕获协同规划三脉冲燃耗最优滑模控制

    利用径向力平衡飞行控制的航天器高精度轨道捕获方法

    孟云鹤侯佳睿罗宇飞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对探测器轨道形状与高度的精准调整,提出一种径向力平衡飞行的航天器连续推力控制新方法.建立连续推力平衡飞行的动力学极坐标模型,并推导出特殊条件下的解析轨道解,进一步分析边值条件,给出连续推力的控制律.利用这一平衡飞行控制理论,构建轨道捕获的最优控制策略.考虑推力器的推力水平,通过一次或多次的控制过程,实现对轨道形状、轨道高度及轨道相位的综合调整.数值仿真表明:利用平衡飞行的轨道控制方法,配置微小推力器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轨道捕获;该方法具有控制过程可解析、计算量小、简便、实用等特点.

    空间引力波探测器连续推力平衡飞行轨道捕获最优控制

    地心轨道引力波探测无拖曳系统平动控制策略

    郝立维张锦绣王继河张谕...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一种针对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在轨无拖曳控制技术,基于未来可行的地心轨道探测任务背景进行分析设计,并对搭载两颗检验质量的在轨无拖曳系统进行航天器与质量块间相对运动动力学及耦合特性建模.同时,初步分析了任务中无拖曳系统指标和摄动,并设计了基于频域H∞最优控制理论的系统相对平动控制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双检验质量在轨无拖曳系统各检验质量按激光测距呼吸角排列时,采用无固定追踪点策略且在非敏感轴无悬浮控制输入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航天器对基准点的追踪,并满足系统频域性能指标的要求.同时,每颗检验质量的时域偏移量可以控制在微米级别,从而获得任务所需的纯引力基准.

    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控制双检验质量H∞控制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黄伟吴瀚钟翔宇杜兆波...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制技术,加速控制方式智能化,可作为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宽速域飞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节外加激励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同区域实现局部流动加/减速、气动热防护、气动控制等功能,根据流场参数建立控制反馈回路,自适应调整局部流场结构,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自适应流动控制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高超声速飞行器自主决策分离热流峰值

    导弹命中精度的序贯截尾概率圆检验方法

    杨华波张士峰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圆概率偏差检验难以直接计算的问题,提出序贯截尾概率圆检验方法,以目标点为中心,绘制两个同心圆,其中小圆以内区域为接受域,大圆以外区域为拒绝域,中间区域为继续试验域,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序贯检验的基本决策规则,给出了双方风险及平均试验次数计算模型,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决策阈值优化计算模型,通过求解优化问题确定接受域及拒绝域半径.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了两种不同决策阈值计算方法下检验方案中的各类参数,其中以平均试验次数最小为优化目标的计算模型具有更好的工程实用性.

    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序贯截尾概率圆检验研制方风险使用方风险平均试验次数

    稀薄气体动理论中介观尺度数值模拟的加速方法

    杨伟奇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滑移流、早期过渡流区域采用离散速度法(discrete velocity method,DVM)求解Boltzmann方程收敛速度极慢、计算资源消耗大的难题,提出全流场耦合介观/宏观方程加速方法.在介观层面基于有限差分的DVM求解Boltzmann方程,在宏观层面基于有限体积的压力耦合方程组半隐式方法求解矩方程,充分利用纳维-斯托克斯-傅里叶/R26 矩方程在低克努森数下的快速收敛特性,对介观方程进行加速.基于高阶Hermite多项式重构分布函数,完成宏观方程与介观方程之间的数据传输.仿真结果表明:全流场耦合介观/宏观方程的加速方法在滑移流、早期过渡流区域具有显著加速性能,最大降低了95.28%的计算时长;但对中、大克努森数流域,加速性能大幅度下降.

    稀薄气体Boltzmann方程离散速度法R26矩方法加速方法

    高速飞行器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的非线性能量阱抑制

    钮耀斌王中伟黄伟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系统的亚临界问题,引入了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NES)技术来提高系统发生极限环振荡的临界速度.建立了具有NES控制的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质量比、频率比、阻尼比、相对位置等NES参数对颤振系统极限环振荡的抑制效果,以及NES参数对颤振系统极限环振荡临界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阻尼比越大,可以在越小的自振频率比情况下使系统进入稳定区,但需要更苛刻的NES位置要求,即越靠近机翼前缘;而阻尼比越小,则使颤振系统极限环振荡响应进入稳定区所需的NES质量越小.在NES位置靠近机翼前缘时,增大自振频率比会使极限环振荡抑制效果有明显的提升,而增大质量比可以显著提高极限环振荡的抑制效果和临界速度.此外,NES的阻尼比越小,其颤振系统的极限环振荡抑制效果越好.

    非线性能量阱间隙非线性机翼极限环振荡颤振抑制

    燃烧室前缘扩张角对旋转爆震冲压发动机的影响

    王光宇刘卫东刘世杰彭皓阳...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圆柱形隔离段-燃烧室构型的旋转爆震冲压发动机,开展了总温为860 K、马赫数为2 的来流条件下的直连式试验,探讨了燃烧室前缘扩张角(θ =30°,45°,60°,90°)对爆震波传播特性、工况范围及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燃烧室前缘扩张角为90°时,燃烧模态均为爆燃燃烧;随着扩张角的减小,燃烧模态将会向锯齿波和混合模态(包含单波阶段)转换.当燃烧室前缘扩张角为30°时,旋转爆震的自持工况范围最宽且燃烧室压力最高;同时,随着燃烧室前缘扩张角减小,实现混合模态的当量比下限降低.此外,分析了燃烧模态对来流的影响,发现:锯齿波/混合模态燃烧室内存在的周期性高频压力扰动会使隔离段内的激波串位置前移;混合模态对超声速来流的影响最为显著.

    旋转爆震冲压发动机圆柱形隔离段-燃烧室前缘扩张角激波串位置工况范围

    导弹突防后弹道机动调整策略强化学习

    樊博璇陈桂明韩磊李冰...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弹道导弹中段突防后飞行弹道与标准弹道产生较大偏离的弹道机动调整问题,建立了机动调整时机策略最优化模型.设计了机动调整逆序Q学习算法,采用Tile coding逼近器编码状态特征空间,并对其进行线性逼近.构建了Q学习算法与蒙特卡罗方法相结合的逆序更新策略机制,以对导弹机动调整最优时机进行训练.仿真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场景参数下,通过10 000 代强化学习算法训练得到的策略能够可靠地使用最少机动次数控制导弹突防后飞行弹道的调整决策,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弹道导弹中段突防强化学习Q学习控制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