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与战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与战略
改革与战略

巫文强

月刊

1002-736X

ggyzlzz@163.com

0771-5859720

530022

广西省南宁市思贤路绿塘里1号

改革与战略/Journal Reformation & Strateg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改革与战略》1985年创刊.本刊主要刊发在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面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文章,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综合类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经济类)。主要读者群是党政机关干部、大中专院校师生、经济管理人员、工商企业界人士和科研人员。本刊欢迎有关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战略方面有独到见解的稿件,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文字精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经典理论、理论框架与应对策略

    陆岷峰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经济时代,科技金融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金融通过为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快了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推动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基于传统经典理论,突出了资金支持、信息中介、风险分散和市场链接等机制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能够全面阐释科技金融、实体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是要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实施行业定制化的数字科技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监管框架、加强科技金融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优化科技金融发展政策环境、构建科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长效体制与机制.

    科技金融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溯源、内涵表现与实践路径

    杨志恒苏昕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为动力源的生产能力的生动体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新"财富创造的关键.基于马克思先进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发端于科技、生成于资本积累过程、体现于地域演化,其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具有颠覆性、融汇性、共创性等独特属性,包括新技术、新要素、新通道、新分工四大内核.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同频共振,集中体现了当下科技进步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变革,通过构建科技创造力发挥与个人价值实现的联动机制,打造科技与产业协同运作模式,统筹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等,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高质量发展道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新质生产力科技进步先进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

    共建"一带一路"以对外开放新格局打开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乔晓楠王奕
    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而且促进中国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共建"一带一路"以拓展对外开放新渠道、增加对外开放新机遇等方式,统筹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进而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与中国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在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重塑边疆治理结构、提升边疆治理能力.面向未来,中国应继续推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沿边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区域协调发展边疆治理能力

    数字产业化发展动态过程逻辑——一个系统同构的分析框架

    吕宏芬高超
    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某些具体操作方法,缺乏对数字产业化发展动态过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文章以"技术—经济"为主线,运用系统同构理论和建构质性的归纳逻辑方法,围绕数字产业的供需范式、应用范式和产业生态聚集范式,着重研究数字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数字产品制造的产业化、数字技术产业化及应用、数字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等问题,系统提出数字产业化从数字产品开发到数字技术产业化及应用,以区域特色为载体的核心数字企业的数字产业生态集群的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数字技术应用链延伸与链融合

    数字经济循环中的数据流通与确权:基于平台治理视角的规范化展开

    黄伟庆
    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数字经济中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循环的动力来自数据流通,而数据确权是保证数据合法有序流通的必要前提.当前数字经济中数据确权难主要体现为权利主体标签、数据流通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以及数据在流通中的价值变化和实现不明,原因在于数据确权和传统确权的环境差异、数字经济中主体参与度高且多元、经济规模巨大而引发确权需求高.数字平台作为数据权利主体、数据需求方、平台自身、网络公共空间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数据流通的"基本站点",具有开展数据确权工作的先天优势.以数字平台为切入点规范数据确权机制,要点在于明确数字经济中数字平台的权利与义务、赋予数字平台在日常管理运营中建立"数据权利清单"的合规责任、设置相应的数据使用许可申请命令等.

    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数据流通数据确权平台治理

    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技术重塑、数字失灵与整体智治

    王文彬李煜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宏观上,数字化手段的嵌入使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得到技术性重塑,突出表现为结构优化、流程简化、内容显化、功能细化及工具强化.但实践中,数字失灵现象时有发生,结构张力、过程悬浮、功能局限及手段异化成为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阻滞.为此,应以整体智治为目标,通过形塑治理结构、搭建全域化场景、强化数字服务功能以及内嵌智慧治理逻辑,高效推进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技术重塑整体智治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特征、动能培育与路径选择

    罗光强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简称"主产区")粮食生产面临着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压力,破解这些压力既是国家战略行动的需要,也是粮食主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文章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目标协同行为的分析框架,将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置于区域生态经济演化系统,从理论上探讨主产区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演化、动能培育与路径选择.结果表明:推进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瞄准粮食生态经济系统的现实表征;新时代需要着力增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合作力和政策创新力;主产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大力实施以粮食产品创新与企业变革为核心、以粮食产业链共享价值提升为主导、以推进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政府行为为责任的多主体行动协同路径;推动主产区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粮食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再生能力,努力增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创新活力,持续推进粮食产业生命周期高阶化演进,不断加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政府协调.

    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粮食产业生态演化动能培育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关键堵点与实现路径

    熊金武侯冠宇张震宇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优化、资源整合、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和治理革新五个方面,但其也存在一些堵点: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人才短缺、数据流动阻滞、制度体系不健全、风险防范薄弱等.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路径在于:建立覆盖全面的乡村数字化设施体系,解决乡村网络质量不高和覆盖范围不足的问题;构建科学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打破乡村数字技术人才不足的窘境;建立全面的乡村产业数据共享流动机制,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构建包括政策、资本和法律在内的多元保障机制,支持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王箫轲陈杰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全球变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凸显的背景下,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的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逻辑视角来看,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方面都存在隐性的交互影响及潜在的协同效应.从战略层面来看,推动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执行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当前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发展的战略视角,构建一套以碳排放成本内部化与农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能更好地推动以低碳促安全的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问题成为粮食安全的直接威胁,当前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弥合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其涉及碳排放核算、精细化政策执行、法规及监管等问题.为实现中国低碳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须以务实高效的行动策略为核心,从安全理念、绿色自觉、系统治理、科技保障、专项治理、人才支撑、法规条例、监测体系等方面切实推进,着力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农业生产效率,全面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系统构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低碳农业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强国可持续发展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举措

    范方志李若新彭田田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决财政失衡难题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降低财政失衡程度和推动中国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纵观中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无疑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之举;但与代表性国家相比,中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制度安排中的缺失部分制约着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常态化发展.对此,中国应在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划分的基础上,健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监督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法治化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规范化水平.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转移支付制度财政分权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