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吴普特

双月刊

1000-7601

ghbjb@nwsuaf.edu.cn

029-870821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our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集中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农学”、“农作物学”、“肥料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本刊在全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居第276位。刊物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学会的表彰,其中获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动态和作物生长模拟

    孔春贤杨广刘承岳苏军...
    10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适用于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的土壤水盐动态分布和棉花生长模型,基于2020-2021年的田间试验,经过对SWAP模型的土壤、土壤水力功能和作物生长等模块进行率定和验证,对灌溉水矿化度为1、2、3、4、5、6 g.L-1时的土壤水盐分布特征、作物生长过程和干物质累积分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含盐量的模拟精度以20~100 cm 土层较好,0~20 cm 土层模拟精度较差,其中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效果优于土壤含盐量;随着灌溉水源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的模拟误差逐渐变小.(2)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棉花叶面积指数模拟效果较好(R2=90.72%,RMSE=0.35 cm2·cm-2,NRMSE=8.73%,IOA=0.98).(3)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棉花茎干物质累积量模拟效果较好(R2=89.08%,RMSE=6.12 g,NRMSE=23.16%,IOA=0.96).研究结果表明,SWAP模型可以较好地对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的土壤水盐动态分布和棉花生长过程进行模拟.

    棉花膜下滴灌SWAP模型水盐运移作物生长数值模拟

    灌溉量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张俊王小昌崔晓路李澳旗...
    123-13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分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综合影响,通过设置40 mm(W1)和60 mm(W2)两个灌水水平下不施氮肥(NO)、施用氮肥(U)、氮肥+硝化抑制剂(U+DCD)、氮肥+脲酶抑制剂(U+NBPT)、氮肥+双效抑制剂(U+N+D)5种氮肥施用措施,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施用氮肥处理,氮肥配施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5.92%~13.82%、5.85%~18.07%、11.12%~24.30%、12.35%~41.83%和5.93%~13.80%,其中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效果较优;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和双效抑制剂可以降低夏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前者效果最优.相比于W1,W2水平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处理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54%、15.51%、19.40%、20.31%和27.36%;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11.33%和48.46%.综合考虑夏玉米施肥灌水方案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植株生长,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得到最优处理为灌水量60 mm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

    灌溉量氮肥增效剂土壤氨挥发土壤硝态氮残留夏玉米产量水肥利用

    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菊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施志国王振龙宿翠翠周琦...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河西荒漠化地区菊芋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大,0~20 cm 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W2B1处理表现最佳;W2B1处理菊芋株高、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94%~19.79%、2.71%~28.87%、8.22%~31.68%、12.22%~57.81%和12.31%~58.01%.W1B1处理菊芋块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菊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 7.25%~18.19%、1.35%~6.19%、4.20%~39.67%和 7.58%~19.10%.菊糖含量表现为 W1B1>W2B1>W2B2>W1B2>W3B2>W3B1,灌水量增大不利于菊糖在块茎中积累;相同灌水定额下,垄作方式比平作更有利于块茎菊糖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菊芋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灌水量4 500 m3·hm-2配合垄作方式效果最佳,灌水量5 250 m3·hm-2配合平作方式效果最差.

    灌水量栽培方式菊芋产量品质土壤养分主成分分析

    三十烷醇纳米制剂对冬小麦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鑫王崇李丽王超...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XR4347'品种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步入式气候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种叶面喷施剂型和3个灌溉水平,剂型为市售三十烷醇微乳剂(TRIA,T1)、水滑石负载三十烷醇纳米制剂(TRIA-LDH,T2)和助剂条件对照(T3);灌溉水平分别设置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90%(充分灌溉,W1)、60%(中度水分胁迫,W2)和40%(重度水分胁迫,W3).结果表明:(1)在相同水分处理下,喷施TRIA和TRIA-LDH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有促进作用.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和TRIA-LDH的小麦地上部干质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69.9%和32.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2.2%和16.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耗水量比喷施TRIA显著降低24.0%,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3.6%.(2)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2倍,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1倍,表明喷施TRIA-LDH比喷施TRIA对抗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更好.(3)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与TRIA的小麦叶片ABA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显著降低21.8%和30.9%,表明重度水分胁迫下外源施用三十烷醇可通过降低叶片ABA含量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对于植株生长的抑制.(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的小麦叶片保卫细胞Ca2+大量外流,而喷施TRIA-LDH的叶片保卫细胞Ca2+内流,可见植物对TRIA-LDH的吸收利用效果更好.在水分胁迫下,三十烷醇纳米制剂增强了植株的抗旱能力,提高了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水滑石纳米载体可用于负载三十烷醇,实现三十烷醇对植物高效、可持续的调控.

    三十烷醇水滑石纳米载体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抗旱性

    芝麻苗期干旱生理生化指标响应特征及其基因表达分析

    刘文萍刘霞霞韩俊梅文飞...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芝麻抗旱性快速鉴定体系及筛选芝麻抗旱品种,采用盆栽反复干旱法,设置正常水分(CK)和干旱胁迫(DS)两种处理,对31份芝麻材料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qRT-PCR检测SOD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芝麻苗期O2·-、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CK相比均显著上升,各指标综合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的变异系数最高的分别是SOD(98.64%)和O2·-(154.01%);抗旱指数与O2·-含量、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两个指标可作为芝麻苗期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将31份芝麻材料划分为5类抗旱类型,分别为高抗型、中抗型、低抗型、低感型和高感型.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出高抗材料2份('汾芝10号'和'豫-11-1'),中抗旱材料4份,低抗旱材料9份,敏感材料10份,高感材料5份;筛选出O2·-含量和SOD活性可作为芝麻种质资源苗期抗旱特性快速鉴定的指标.

    芝麻抗旱生理指标抗旱性评价SOD合成相关基因表达

    茉莉酸甲酯响应盐碱胁迫下苹果砧木M26的生理机制

    郭海超杨建华李志浩缐旭林...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后苹果砧木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特性,以苹果砧木M26为试验材料,设置 CK1(清水浇灌)、CK2(盐碱胁迫:200 mmol·L-1NaCl∶NaHCO3=1∶1)、T1(盐碱胁迫+0.05 μmol·L-1MeJA)、T2(盐碱胁迫+0.5 μmol·L-1MeJA)、T3(盐碱胁迫+5 μmol·L-1MeJA)、T4(盐碱胁迫+50 μmol·L-1MeJA)、T5(盐碱胁迫+500 μmol·L-1MeJA)共7个处理,观察并测定各处理下苹果砧木生长的表型、光合色素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CK2相比,喷施MeJA处理幼苗叶片边缘黄化未扩大,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b(Chl a+b)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糖(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所升高,其中T4升幅最大,各指标平均增幅范围为12.77%~69.80%;喷施MeJA处理的叶片电导率(REC)、超氧阴离子(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比CK1有所升高,T1、T2、T3、T5处理各指标升高幅度范围为30.5%~109.2%,其中T4增幅最小,为18.72%~45.02%.相关性分析表明,Chl a与Chl b、Chl a+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MDA、O2·-含量及RE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SP、H2O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1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5.25%;依据主成分进行综合排序,外源MeJA对盐碱胁迫下M26幼苗叶片缓解能力表现为T4>T5>T3>T2>T1.综上,在200 mmol·L-1浓度盐碱胁迫下,施用50 μmol·L-1的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苹果砧木生理特性的调节效果最佳.

    苹果砧木M26茉莉酸甲酯盐碱胁迫生理效应

    低磷胁迫对不同根型苜蓿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夏静南丽丽陈洁马彪...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根型苜蓿播种当年及生长第二年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以根蘖型、直根型、根茎型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低磷胁迫对各根型苜蓿光合作用参数、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不同根型苜蓿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体色素含量、光合、荧光参数均降低,与常磷相比以上各参数降幅分别为2.9%~47.9%、2.1%~47.8%、8.1%~57.8%、2.6%~7.8%、0.5%~60.2%、1.1%~52.0%,表明非气孔因素限制磷胁迫下苜蓿的光合作用,且低磷胁迫下苜蓿植株光反应中心遭到破坏,光合性能减弱.各根型苜蓿的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均增加,增幅分别为2.9%~12.2%、10.0%~96.5%和5.7%~27.4%;播种当年及生长第二年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体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受低磷胁迫影响最大,较常磷处理分别下降 47.9%、47.8%、57.8%、47.8%、37.5%、22.1%、19.8%和 16.6%、24.5%、16.6%、19.0%、35.4%、54.2%、24.2%,直根型和根蘖型苜蓿较根茎型苜蓿表现出更强的耐低磷胁迫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低磷胁迫下供试苜蓿叶片PSⅡ系统结构及其生理状态受到损伤,且叶绿素大量分解,抑制光合电子传递,使光合作用受阻.

    低磷胁迫苜蓿根型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

    亚精胺对渗透胁迫下甜瓜幼苗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孙天国张梅娟马天意翟莹...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多胺提高作物抗渗透胁迫的生理机制,以甜瓜品种'齐甜2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法培养甜瓜幼苗,以15%PEG-6000模拟渗透胁迫,研究1 mmol·L-1亚精胺(Spd)对不同渗透胁迫时间下甜瓜幼苗的生长、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非酶抗氧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后4 d,与胁迫处理相比,1 mmol·L-1 Spd处理使甜瓜幼苗生物量提高11.34%,根系活力提高24.20%;叶片和根系H2O2含量、O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相对电解质渗透率降低,叶片中分别降低30.72%、29.99%、29.34%和14.62%,根中分别降低29.33%、25.31%、28.23%和20.34%.Spd诱导甜瓜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与胁迫处理相比,叶中SOD、POD、CAT和APX抗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25.54%、28.70%、27.72%和28.41%,根中分别提高23.35%、27.38%、25.06%和20.34%.与渗透胁迫处理相比,Spd处理在渗透胁迫后16 d甜瓜幼苗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别增加46.51%、49.72%和40.25%;渗透胁迫后16 d幼苗叶片ASA含量增加62.50%,渗透胁迫后12 d幼苗叶片GSH含量增加37.17%,ASA/DHA和GSH/GSSG分别提高74.46%、60.95%.说明在渗透胁迫下1 mmol·L-1浓度Spd能够促进甜瓜幼苗生长,稳定生物膜系统,增强甜瓜幼苗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渗透胁迫对甜瓜幼苗伤害的作用.

    亚精胺甜瓜幼苗渗透胁迫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

    陇东旱塬区秋播小黑麦与黑麦立体种植模式探究

    齐文嘉宋谦田新会杜文华...
    185-19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5个饲用小黑麦(× Triticosecale Wittmack)品种('甘农2号','甘农3号','甘农4号','甘农7号','藏饲1号')分别与'甘农1号'黑麦(Secale cereale'Gannong No.1')以不同混播比例(100∶0,90∶10,80∶20,70∶30,60∶40,50∶50,0∶100)进行立体种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为陇东旱塬区秋播小黑麦和黑麦立体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陇东旱塬区B1('甘农2号'小黑麦与'甘农1号'黑麦混播)和B2组合('甘农3号'与'甘农1号'黑麦混播)以不同比例混播的平均干草产量显著高于B5('藏饲1号'小黑麦与'甘农1号'黑麦)组合,分别提高21.68%和18.80%;不同小黑麦品种与'甘农1号'黑麦以A6(50∶50)的比例混播时,平均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小黑麦单播,且高于黑麦单播,增幅分别为22.94%和3.05%;基于干草产量、营养价值和倒伏率的综合评价表明,'甘农3号'小黑麦与'甘农1号'黑麦以70∶30的比例混播进行立体种植时效果最好,适宜在陇东旱塬区及其他气候相似区推广种植.

    小黑麦黑麦混播立体种植综合评价陇东旱塬区

    豫西旱地烟薯间作模式下不同株距对烤烟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王悦华马珂苏少伟周俊学...
    194-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移栽后90 d,与烤烟单作相比,烤烟株距为65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5.09%~5.12%和5.17%~8.17%,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提高4.90%~6.81%,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16.39%~21.50%、23.82%~27.72%和36.21%~45.31%,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4.38%~78.42%;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3.71%~4.79%和4.69%~7.61%,SPAD 值提高 3.80%~5.55%,Pn、Gs 和 Tr分别提高 14.03%~19.77%、15.68%~22.49%和 29.83%~35.78%,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5.30%~78.11%;两种株距下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配比较烤烟单作更为合理.随着烤烟株距的减小,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总产值及烤烟感官评吸总分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当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的总产值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82 855.40 CNY·hm-2和81 654.55 CNY·hm-2,较烤烟单作提高15.85%和22.43%.综上,豫西旱地采用"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的LER>1,具有间作优势,且烤烟株距调整为60 cm时(烤烟单作株距65 cm),烟株生长较好,产量质量指标最优,综合效益最大.

    烤烟烟薯间作株距烟叶产量烟叶质量豫西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