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气象
干旱气象

张书余

季刊

1006-7639

GSQX@chinajournal.net.cn

0931-4670216-2270

730020

兰州市东岗东路2070号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干旱气象/Journal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干旱气象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向和趋势;气象科学各学科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有推广价值的技术经验;综合评述国内外气象科技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有关气象科技等方面的短论和技术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陕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和气象条件分析

    井宇陈闯赵强刘菊菊...
    576-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陕西不同区域雷暴大风形成环境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此类过程的热力、动力和环流特征,为该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基于2017-2022年地面观测资料、闪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发布的第五代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陕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并分区域对比分析暖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北和关中东部为雷暴大风高发区,暖型雷暴大风明显多于冷型;夏季远多于其他季节,6-8月暖型雷暴大风陕北明显多于关中和陕南.雷暴大风高发时段为15:00-21:00(北京时,下同),且14:00-18:00暖型雷暴大风发生频率陕北明显高于关中和陕南.不同区域暖型雷暴大风发生前热力、动力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陕北过程前能量和水汽条件相对较弱,动力条件相对较强;陕南能量和水汽条件相对更强,动力条件相对较弱.频率高于15%的环流型为陕北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关中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南气旋配合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北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北位于冷涡低槽底部或低槽底部与副热带高压之间,850 hPa和500 hPa温差较大,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条件,过程平均发生位置附近有切变存在,有利于对流天气触发;关中西风型,低层偏南气流较强,温度露点差较小;陕南气旋配合西风型,T-ln P图表现为近V型且能量条件较好;关中和陕南反气旋配合西风型,T-ln P图表现为近V型且水汽条件较好.

    雷暴大风环境参数环流特征陕西

    台风"安比"变性机制及其对内蒙古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林弘杰文小航黄晓璐李瑞青...
    58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风"安比"是首个进入内蒙古的热带气旋,引发了该地区中东部的罕见致灾性大暴雨.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WRF)输出的模拟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台风路径数据及常规观测资料等,对"安比"北上过程中的变性机制及其对内蒙古大暴雨天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台风与中高纬西风带高空槽的相互作用,西风槽提供的冷空气与台风的暖湿气流交汇引发了此次大暴雨;在西风槽并入台风的过程中,冷空气自西向东楔入并向下扩散东移,产生强烈的冷平流,推动暖湿空气抬升,破坏了台风的正压暖心结构,并形成"东暖西冷"的不对称温度结构,导致台风变性为温带气旋;主要的降水区域位于MPV1正值区与MPV2负值区的重叠区,区域的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能量积聚,促进强降水的发展;冷暖空气的交汇区出现强锋生作用,形成明显锋区,为大暴雨提供动力条件,锋生带附近有明显次级环流圈形成,锋前为上升气流,锋后为下沉气流,强降水区域对应上升气流最强区域.

    台风"安比"大暴雨变性数值模拟内蒙古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研究重庆地区一次风雹过程

    邹倩左春艳吴政谦翟丹华...
    598-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认识风雹发生前后对流系统的热动力演变特征,加强新型探测资料在风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4年4月18日凌晨发生在重庆西部地区的一次强风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风雹过程为典型的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悬垂特征和径向速度辐合明显.风雹发生前,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湿度跃增明显,风雹发生前1.0~3.0 h,K指数、850 hPa与500 hPa假相当位温差(θse850-500)、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0~3 km垂直风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SHR0-3)等指数随时间临近明显递增,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在风雹发生前0.2~0.5 h达到波峰,风廓线雷达显示中低层的垂直速度随高度波动较大;多次风雹过程的参数共性显示,风雹发生前0~0.5 h,微波辐射计25.00 GHz亮温、Cn2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面积(SCn2)都有明显增加趋势,风雹发生前0~10 min,SCn2 均大于-500 dB·km阈值.观测站降雹时,垂直积分液态水和地面到高空的垂直速度差均达到最大,Cn2在中低层跃增大于阈值-120 dB.以上特征对识别风雹的发生有较好指示意义.

    "4·18"风雹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不稳定参数

    河北省南部臭氧重污染事件中臭氧垂直分布与气象因素分析

    陈瑞敏田秀霞王荣英吴雁...
    61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臭氧污染已成为影响河北南部春夏季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究臭氧重污染事件及气象因素特征对该地区大气环境精细化治理和防控有重要意义.选取2017、2019、2022年春末夏初发生在河北南部的3次臭氧重度污染事件(简称"个例1"、"个例2"、"个例3"),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重污染事件特征及气象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臭氧重污染事件期间臭氧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均呈S状分布;随高度增加特征层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的特征逐渐减弱.3次污染事件均有平流层臭氧侵入,个例1和个例3侵入高度较高,对重污染日贡献较小,个例2平流层臭氧侵入高度更低.温度与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为正相关,个例3各高度层温度最高;相对湿度与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负相关,湿度越小臭氧质量浓度越高.中低层上升运动越强,高质量浓度臭氧伸展高度越高.近地面夜间以辐合上升运动为主,有利于将地面高质量浓度臭氧抬升到对流层低层;白天以辐散下沉为主,残留层较高质量浓度臭氧通过垂直扩散作用增加了地面臭氧质量浓度.

    河北南部臭氧垂直分布位涡气象因素

    1961-2018年长白山气候舒适期变化特征

    姜忠宝王玉昆杨雪艳李尚锋...
    620-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长白山气候舒适期的变化,可以为其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1-2018年长白山二道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和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长白山地区气候舒适期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利用综合舒适指数对长白山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5-9月为气候舒适期,4月和10月为气候较舒适期.稳定气候舒适初日整体呈提前趋势[1.9 d·(10 a)-1];稳定气候舒适终日整体呈推迟趋势[2.3 d·(10 a)-1],且在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由偏早转为偏晚.稳定气候舒适期平均为177 d,整体呈增长趋势[4.2 d·(10 a)-1],其中1960-1980年代初期为偏短期,1980-1990年代中期为平稳期,1990年代中期以后转变为偏长期,并存在3~5 a周期.当东亚地区春季500 hPa高度场正异常,有利于稳定气候舒适初日异常偏早,反之异常偏晚;当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500 hPa高度场存在负异常,有利于稳定气候舒适终日异常偏早,反之异常偏晚.

    长白山气候舒适度综合舒适指数稳定气候舒适期大气环流

    1991-2020年重庆水稻生育期连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

    武强毕淼何佳洋韩旭...
    629-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重庆水稻生育期连阴雨的发生规律与成因,科学指导水稻生产防灾减灾,基于1991-2020年重庆市气象资料、水稻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再分析资料,研究重庆水稻不同种植区及不同生育期的连阴雨气候特征和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各种植区全生育期的连阴雨均呈减少趋势,其中,中部减少趋势最明显,连阴雨发生站次比气候倾向率为-0.33·(10 a)-1;东南部连阴雨发生站次比最高,达1.18,但减少趋势最弱;东北部连阴雨发生站次比最低,仅0.55,且预计阴雨灾害将进一步减少.水稻营养生长期的连阴雨发生频次最高,生殖生长期最低.空间分布上,水稻全生育期连阴雨发生频次东南部最高,单点最大值达1.80;东北部最低,单点最小值仅0.27;高值区分布在重庆偏南区域,不同生育期略有差异;而低值区始终位于东北部.连阴雨发生最为频繁的营养生长期,各地区均受负位势高度异常控制,南北位势高度梯度减小,冷空气南下易导致连阴雨发生.连阴雨发生频次最高的重庆东南部,水汽起源于太平洋,由副热带高压外围的东南暖湿气流提供.营养生长期的水汽输送带相比苗期更偏南,呈西南向分布.

    水稻连阴雨气候特征成因分析

    土壤水分卫星遥感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钟雪杨明龙唐秀娟韩澳禧...
    637-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水分是影响气候干旱、作物生长和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土壤水分,不仅能提高干旱预警能力,对于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土壤水分反演常用的遥感数据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从光学、主被动微波角度详细阐述了各反演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探讨了土壤水分研究的4个主要领域:主被动微波、多源数据融合、空间尺度转换及方法和模型的改进.最后,总结了遥感技术在土壤水分反演领域的演变趋势,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多源数据协同反演

    欢迎订阅2024年《干旱气象》

    648页

    贺兰山东麓半干旱区葡萄园最低气温和晚霜冻预报订正及检验

    杨婧朱海斌张亚刚张晓煜...
    649-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晚霜冻灾害精细化防御能力,利用2020-2023年4-5月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农田小气候站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葡萄园最低气温变化特征、晚霜冻发生频率和区域分布特征,并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预报产品和宁夏地区格点气温实况,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最低气温和霜冻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葡萄园轻霜冻最为普遍,其次是中霜冻,4月是霜冻发生的主要月份,东方裕兴酒庄霜冻出现最频繁,观兰酒庄霜冻最少,红寺堡产区是霜冻易发区.最低气温和霜冻预报检验结果显示,与ECMWF模式相比,RBF模型对贺兰、永宁和红寺堡产区的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最高提升幅度达33.8%,平均绝对误差降低0.20~1.50℃.从单站霜冻预报看,RBF模型有明显优势,准确率普遍提升1.0%~14.0%,平均绝对误差降低0.04~0.37℃;从产区平均看,RBF模型对红寺堡产区霜冻预报准确率提高最多,达13.0%.在针对霜冻的实例分析中,RBF模型预报效果更优,特别是对中霜冻预报优势明显,相比ECMWF模式准确率提升25.0%~50.0%,平均绝对误差降低1.80~2.10℃.

    贺兰山东麓农田小气候站径向基函数晚霜冻

    《干旱气象》投稿须知

    6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