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的生理生化特征及适应性

    苏志豪周晓兵姜小龙王留强...
    198-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生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是我国特有种,是塔里木盆地流动沙丘上最抗旱树种,对固沙造林和荒漠化防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测定沙生柽柳种群在3种不同生境(沙漠公路绿化带、河床砾质荒漠、流动沙丘)的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探讨了沙生柽柳在不同生境下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对荒漠极端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沙生柽柳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逐渐升高;过氧化氢酶(CAT)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逐渐降低;种群叶片内可溶性蛋白呈上升趋势.在最为干旱的流动沙丘,种群叶片叶绿素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沙生柽柳种群主要通过增高SOD活性、P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及降低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含量以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同时,通过大量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维持高渗透调节能力抵御干旱环境胁迫.

    沙生柽柳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生态适应性

    巴丹吉林沙漠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秦洁司建华贾冰赵春彦...
    20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及腹地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归纳出该区植被的生活型和群落类型,分析其植被多样性、优势度及均匀度指数,进而探讨该地区植被群落特征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20科52属56种植物,分属于乔木、小乔木、灌木、小灌木、半灌木、草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8类生活型,群落多以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多为沙漠旱生或超旱生多年生植物;(2)巴丹吉林沙漠群落整体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沙漠腹地湖泊周围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边缘地区较低,且灌木层在群落中占优势且分布均匀,草本层植被种类多样;(3)巴丹吉林沙漠土壤含水量普遍较低,超过61%的区域土壤含水量不足5%;土壤含水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极显著负相关,与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Alatato均匀度指数(Ea)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且Simpson优势度指数(C)、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中均为立方函数拟合效果最好.

    巴丹吉林沙漠物种多样性群落特征土壤含水量

    青土湖退耕地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何洪盛田青王理德孟存宏...
    223-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不同年限退/弃耕地(退耕1a、2a、4a、8a、13a、20a、30a、40a和CK)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分析了不同年限退/弃耕地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青土湖退/弃耕地40 a的植被恢复过程中,9个样方共出现15科29属43种植物,退/弃耕地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少数种属于多数科.植被演变分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植物快速生长期(1~2a),一年生草本向多年生草本演变期(2~8 a),多年生草本向灌木演变期(8~20 a)和以灌木为主的稳定期(20~40 a);(2)随退耕年限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先减小后增加最后波动式减小趋势,上层土壤含水量高于下层土壤含水量.各样方比例最大是细砂粒,粉粒次之,比例最小的是粗砂粒和黏粒,随退耕年限的变化,各粒径占比变化不大;(3)随退耕年限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均呈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速效磷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趋势,表聚现象明显;(4)植被群落演替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密切相关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容重和细砂粒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黏粒和粉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退耕第4a是青土湖退/弃耕地在恢复治理过程中关键时期.

    青土湖退/弃耕地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生境芦苇根茎生长发育与根际微环境的比较研究

    王婷李朝周焦健芝祥红...
    23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临泽县4种生境(沙丘生境、盐渍生境、盐渍-沙丘过渡生境、沼泽生境)芦苇根茎和芦苇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境下芦苇根茎生长发育指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水分、盐分含量,分析了不同生境下根茎生长发育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比4种生境下芦苇根茎发育,从盐渍生境,到盐渍-沙丘过渡生境、沙丘生境,再到沼泽生境,根茎节间距呈缩短趋势,而节直径、根茎长度及不定芽数呈增长趋势,根茎含水量和根茎生物量、株高、基径也呈增加趋势.(2)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在4种生境之间差异显著,盐渍生境下芦苇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多,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少;沼泽生境芦苇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少,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多.(3)相关性分析表明,芦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对芦苇根茎数量特征的驱动作用不同.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B/F值是芦苇根茎长度、根茎节直径、根茎生物量、根茎含水量、株高、基径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真菌是芦苇根茎节间距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B/F是芦苇根茎不定芽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细菌、放线菌、B/F值为正向驱动,真菌为负向驱动.

    芦苇生境根际土壤微生物根茎

    阴山北麓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冯霜兰登明赵宏胜赵杏花...
    24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山北麓是典型的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区,由于其物种组成、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生态功能上的特殊性,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采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阴山北麓木本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阴山北麓木本植物区系由16科38属68种植物组成.该区系木本植物≥10种的优势科有3科,含2种的属和含1种的属物种较为丰富多达31属,占区系植物总属数的81.58%.植物科分布包含5个分布型和1个分布变型,以世界分布型占优势.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有11个分布型和4个分布变型,以温带分布型占主导地位.

    阴山北麓植物区系科属组成地理成分

    干旱胁迫下AMF对多枝柽柳幼苗和疏叶骆驼刺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桑钰高文礼再努尔·吐尔逊范雪...
    247-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植物抗旱、养分吸收等有重要作用,但在特定环境胁迫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对AMF的响应存在差异.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的优势灌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常见半灌木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干旱胁迫处理下(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实验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5%)接种AMF(对照组不接菌M-、实验组接菌M+)对多枝柽柳与疏叶骆驼刺混合种植(对照组单一种植)根系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遭受干旱胁迫时,多枝柽柳幼苗和疏叶骆驼刺菌根侵染率均降低了,混合种植显著增加了多枝柽柳幼苗的菌根侵染率(P<0.05);(2)干旱胁迫下,混合种植M+处理显著增加了多枝柽柳幼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3)干旱胁迫下,AMF使不同种植模式下两种植物的细根根长和细根表面积均显著增加,使疏叶骆驼刺的比根长显著减小,且混合种植M+处理显著减小了多枝柽柳幼苗的细根比根长;(4)相比单一种植,干旱胁迫下AMF显著增加了混合种植多枝柽柳幼苗的氮摄取量和地上部分氮分配比率.因此,AMF对于干旱胁迫下与疏叶骆驼刺混生的多枝柽柳幼苗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能够帮助塔里木河下游多枝柽柳幼苗较好地度过生长脆弱期.

    丛枝菌根真菌干旱胁迫多枝柽柳疏叶骆驼刺氮素

    罗布泊盐湖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李文穆桂金林永崇张慧娟...
    257-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罗布泊盐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磁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罗布泊盐湖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根据磁性特征可将罗布泊LOP1剖面沉积物分为两类:磁铁矿主导和铁硫化物(胶黄铁矿和黄铁矿)主导.磁铁矿主要来源于物源区塔里木盆地.胶黄铁矿和黄铁矿是早期还原成岩作用的产物,对磁性特征产生显著影响,胶黄铁矿主导层具有明显较高的χ、SIRM、χARM、χARM/χ和S-300 mT,黄铁矿相反.有机质供应增加是罗布泊盐湖沉积早期成岩作用的触发因素,中晚全新世以来冷事件期间塔里木盆地湿度改善,有机质供应增加,促使了早期成岩成因的自生铁硫化物生成.

    磁性特征早期成岩盐湖气候变化罗布泊

    基于InVEST模型的1999-2016年麻塔流域碳储量变化及空间格局研究

    刘冠李国庆李洁张艳如...
    26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碳储量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度量指标,探索土地改造对区域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协调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陕西省延安南部麻塔流域1999—2016年土地结构改造过程中区域碳储量变化,并探讨坡度、坡向、坡位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塔流域18 a的土地改造使得区域碳储量增加1688.36 Mg(碳密度增加6.92 Mg·hm2),总固碳功能提升约7.63%.森林、草地和果园土地类型面积的增加是植被转换后流域景观碳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者.碳储量增加的空间位置主要分布在半阴坡、中上坡位以及坡度10°~30°.本研究认为林草植被建设和经济果林建设两者都有利于增强麻塔流域景观固碳能力.麻塔流域土地转换模式能够协调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在黄土丘陵区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碳储量空间格局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麻塔流域

    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冠层光截获与干物质分布特性分析

    王立红张宏芝李剑峰王重...
    275-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截获、干物质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为缩小新疆冬小麦产量差距、提高光能资源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军户和奇台两个不同试验区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综合管理模式模拟了超高产(SH:≥9000 kg·hm-2)、高产(HH:7500~9000 kg·hm-2)、农户(FP:6000~7500 kg·hm-2)、基础(CK:≤4500 kg·hm-2)4个产量水平.研究4个产量水平下新疆冬小麦开花期上、中、下冠层的光截获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分析其与产量构成的相关性,探究增产途径.结果表明:产量水平高的群体在灌浆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冠层上、中、下层的PAR截获率和PAR截获量均提高,且总体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呈现"上强下弱"的垂直分布特征,PAR透射率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中层干物质积累量要低于上、下层干物质积累量,且上层干物质随着产量水平的升高增幅要大于中层和下层,干物质上、中、下层均与PAR截获率呈极显著相关,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0、0.78.可见花后维持较高LAI,提高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是实现小麦增产,缩小产量差的途径.

    冬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光截获干物质产量新疆

    机械沙障抗拉力学特性研究——以临策铁路沿线高立式和平铺式沙障为例

    贾光普左合君闫敏韩雪莹...
    283-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机械沙障抗拉力学特性,优选合适的阻沙固沙材料,利用TY8000系列伺服控制机对试验对象进行纵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当孔隙度为均一型(全疏型或全密型)时,不同材料沙障的试样宽度与抗拉力均呈幂函数正相关,与抗拉强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其抗拉力与伸长量变化曲线均为单峰曲线;当材料相同时,不同孔隙度沙障的试样宽度与抗拉力均呈幂函数正相关,与抗拉强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其抗拉力与伸长量变化曲线类型不同,即均一型沙障的抗拉力均为单峰曲线,而混合型(上疏下密型)沙障则为双峰曲线;当试样宽度大于4 cm时,上疏下密伸长量>全密型伸长量>全疏型伸长量,其大小分别为(141.23±2.56)、(103.46±3.20)mm和(63.50±1.20)mm;在测定过程中,试样宽度大的实测值小于试样宽度小的实测值,由于实际过程中局部丝网受力不均所致,出现了"颈缩"现象.建议在野外布设时多使用上疏下密型沙障,并根据当地的实际风况,首先应对沙障材料进行室内抗拉力学特性的预实验,避免由经验化引起的铺设问题,以达到防风固沙效益的最大化.

    临策铁路抗拉力抗拉强度孔隙度颈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