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银川平原湿地典型沉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底泥的响应

    赵明涛王超群梁美琪何彤慧...
    1815-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沉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对于底泥氮磷营养水平的响应,可以明确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研究区域乃至类似地区湿地植被和环境的时空变化、生境修复、污染治理及规划管理等,都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银川平原湖泊和沟渠水域湿地为研究区,进行野外沉水植物群落调查,获取底泥环境养分.采用群落学分类法筛选出三种典型沉水植物群落,对底泥进行了氮磷营养水平等级评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典型沉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底泥氮磷营养水平等级各组分间的作用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银川平原湖泊和沟渠水域湿地常见沉水植物有8种.典型沉水植物群落为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群落、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群落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群落.菹草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物种贡献的复杂程度高,且物种分布均匀,篦齿眼子菜群落物种呈现集群化或斑块化分布.(2)银川平原湖泊和沟渠水域湿地底泥氮磷营养水平共存在三种等级(丰富、适量、贫乏),主要以适量和贫乏等级为主.(3)篦齿眼子菜群落和穗状狐尾藻群落主要生长分布在贫乏和适度的底泥营养水平上,菹草群落主要生长分布在贫乏、适度和丰富的底泥营养水平上.(4)底泥氮磷营养水平对三种典型沉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显著正效应,能够促进群落多样性指数增高.三种典型沉水植物群落多样性主要受到物种均匀度的影响.底泥氮磷营养水平主要受到P元素的影响.

    沉水植物群落底泥营养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响应

    青海湖流域NPP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吴雪晴张乐乐高黎明李炎坤...
    1824-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以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可以为流域生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估算了青海湖流域NPP值,通过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评估了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NPP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青海湖流域多年平均植被NPP为218.88 g C·m-2,年平均NPP的高值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南部,最高达到375.85 g C·m-2,低值分布在青海湖东岸,最低为0.11 g C·m-2.从时间变化看,2000-2018年流域年平均NPP表现为上升趋势,增幅为1.61 g C·m-2·a-1,2018年达最高值为247.30 g C·m-2.季节变化表明7月NPP最高,1月NPP最低.在NPP未来变化趋势上,Hurst指数小于0.5的区域占比为75.6%,说明青海湖流域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可能与现在相反.地理探测器的结果显示单因子探测中土地利用是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交互探测中最强主导交互因子是海拔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我们应加强对流域地形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关注.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CASA模型地理探测器青海湖流域

    2000-2020年黄土高原NEP时空格局与驱动力

    裴宏泽赵亚超张廷龙
    1833-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黄土高原的碳收支平衡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MOD17A3HGF数据,通过GSMSR模型、趋势分析、差异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黄土高原的碳源/汇特征,揭示2000-2020年该区域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同时,将研究区按经度方向划分为西、中、东三个子区域,比较不同区域内驱动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近20a黄土高原49.69%的区域从碳源向碳汇转变;NEP随时间波动上升,在东南部高于西北部,多年平均值为12 g C·m-2·a-1.(2)水分条件是影响NEP空间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而土地利用类型则是影响NEP空间分布的主要人为因素;不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NEP的影响普遍大于单个因子.(3)西、中、东三个子区域NEP的驱动因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西部地区受气候影响较多,以降水、湿度等水分条件为主;东部地区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代表的人为干扰最强.

    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格局黄土高原

    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及经济价值估算

    雷馨海新权
    1845-1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间接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分析了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应用InVEST模型估算了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合复利现值公式估算了各时期碳储量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草地和未利用地是祁连山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80%以上,且两者之间转换最为显著.因人类活动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祁连山地区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地类面积增加;(2)由于该地适宜的地理环境、植被保护力度的加强与人工管理的作用,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碳储量增加44.26×104 t,并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显著相关.其中,耕地、草地和水域碳储量增加73.1×104 t,林地和未利用地碳储量减少28.8×104 t;(3)2000-2020年祁连山地区碳储量经济价值由2325.9×106元增加至3908.8×106元,增量为1582.9×106元,增长率为68.1%.其中,草地碳储量经济价值20a间增加了851.8×106元,增长率为71.5%,成为该地区碳储量经济价值增加的主要驱动力.祁连山地区碳储量呈增加趋势,未来相关部门在延续先前管理方案的同时,也要警惕当前气候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制定优化土地利用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InVEST模型碳储量碳储量经济价值祁连山

    磁氮耦合对膜下滴灌加工番茄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马怡璠吕德生王振华李燕强...
    1855-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适合膜下滴灌加工番茄的磁化水施肥制度,本研究以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为目标,设置4个磁化水强度0 Gs(M0)、2000 Gs(M1)、3000 Gs(M2)、4000 Gs(M3)和3个施氮量水平200 kg N·hm-2(N1)、250 kg N·hm-2(N2)和300 kg N·hm-2(N3),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监测加工番茄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率、株高、茎粗及地上部生物量,并结合最终产量指标,探究各磁氮组合对加工番茄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水滴灌显著提高了加工番茄的土壤含水率,增加了土壤储水量,磁氮耦合显著提升了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磁化水强度在2270~3678 Gs,施氮量220~230 kg·hm-2时,可促进加工番茄生长,磁化强度大于4000 Gs且施氮量超过250 kg·hm-2时,不能进一步提高加工番茄的生长.随磁化强度的增加,加工番茄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施氮量的增加,会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会降低氮肥偏生产力.其中,M2N3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169.67 t·hm-2和35.61 kg·m-3,M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大,为822.54 kg·kg-1.运用回归分析并结合空间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得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三者取得较大值时的磁氮区间为2270~3678 Gs和220~230 kg N·hm-2.本研究可为新疆加工番茄科学应用磁化水和氮肥提供理论支撑,为优化磁氮组合配置以提升加工番茄产量提供科学指导.

    膜下滴灌磁氮耦合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空间分析加工番茄

    基于多植被指数组合的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

    阿热孜古力·肉孜买买提·沙吾提何旭刚冶晓文...
    1865-1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绿素含量是表征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利用高光谱技术快速,精确地监测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以新疆125个苗期棉花叶片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绿素含量与光谱数据,采用多种光谱预处理和多植被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WOA-RFR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反演模型,并与SVR和RFR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光谱变换方法中对数变换、分数阶微分和连续小波变换均能有效地提高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2)基于分数阶微分0.9阶变换的Vogelmann3、RVI、DVI、SR[675-700]、Mndvi705、ND、VOG1、NVI、TVI和VOG2植被指数组合的WOA-RFR模型反演效果最佳,其建模集和验证集模型R2分别为0.920和0.955,RMSE分别为0.987和0.986,MRE分别为0.013和0.014,与RFR和SVR模型相比,预测精度有所提高,WOA算法优化模型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反演提供决策依据.

    植被指数组合棉花叶绿素含量鲸鱼优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