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砒砂岩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王怡恩饶良懿
    1982-1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砒砂岩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植被生长状况对该区控制土壤侵蚀和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CASA模型和Rclimdex 1.0分别计算了2001-2021年砒砂岩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18个极端气候指数,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随机森林重要性排序、残差分析等研究了砒砂岩区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素的响应特征,并量化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砒砂岩区NPP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2001-2021年砒砂岩区NPP变化呈显著增加趋势,但未来82.5%的区域NPP将由增加趋势变为减少趋势.(2)年际尺度上,砒砂岩区NPP与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指数主要呈正相关,与冷夜日数TN10P、气温日较差DTR呈负相关.季节尺度上,春季均温以及暖夜日数增加有利于NPP增加,且存在滞后影响.夏季暖昼日数增加不利于植被生长,且NPP对夏季暖昼日数存在3个月的滞后响应.夏季极端强降水有利于NPP增加,而夏季干旱不利于植被生长,且NPP对持续干燥日数CDD存在3个月的滞后响应.(3)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促进了砒砂岩区NPP增加,裸露区和覆沙区气候贡献占主导地位,气候因素相对贡献为62.13%和60.06%,覆土区以人类活动贡献为主导,人类活动贡献率为60.40%.

    砒砂岩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极端气候人类活动残差分析

    琵琶柴和沙拐枣茎的木质部结构的差异性及空间变异特征

    沈辉张静彭兰陶冶...
    1996-2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质部结构性状是植物适应不同水分条件的基础,也是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核心属性之一.以西北荒漠区的典型灌木琵琶柴(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部结构和水力功能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了解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的差异性或相似性,以及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木质部结构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1)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沙拐枣平均导管直径、脆弱性指数显著高于琵琶柴,而导管密度、导管分组指数则相反.(2)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随气候变化的规律具有差异,随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的增加,沙拐枣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显著下降,而琵琶柴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与之无关,仅理论导水率与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琵琶柴木质部导水系统存在效率与安全的权衡,而沙拐枣中没有表现出效率和安全的权衡关系.(4)性状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琵琶柴和沙拐枣的中心性状均为平均导管直径,平均导管直径的变化介导了性状网络的变化.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沙拐枣,琵琶柴水分利用策略更加保守.

    优势灌木琵琶柴沙拐枣木质部结构植物性状网络气候因素生态适应策略

    四翅滨藜和多枝柽柳对土壤干旱的响应差异

    胡焕琼李利于军梁海连...
    2007-2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干旱区防护林建设中,选择抗逆性和适应力强的植物树种是关键.通过模拟不同干旱梯度的盆栽控水试验来比较塔里木盆地引种植物四翅滨藜和乡土植物多枝柽柳对干旱胁迫生态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程度增加,四翅滨藜和多枝柽柳叶片含水量均逐渐降低,保水力、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大.四翅滨藜和多枝柽柳的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分别在轻度、重度干旱下达最大值,多枝柽柳的增幅更大.(2)四翅滨藜和多枝柽柳POD活性逐渐增大,重度干旱下,多枝柽柳较对照增加的百分比约为四翅滨藜的3倍;在中度干旱下SOD活性最大,多枝柽柳较对照增加的百分比约为四翅滨藜的5倍.多枝柽柳2种酶活性变化均大于四翅滨藜.(3)四翅滨藜和多枝柽柳叶绿素含量均为:轻度干旱>对照>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多枝柽柳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逐渐降低,轻度干旱对四翅滨藜叶绿素和光合能力有略微促进作用.(4)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多枝柽柳各性状间的联系更紧密,四翅滨藜不易改变性状和性状之间的联系,相对保守.四翅滨藜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其干旱适应性略强于多枝柽柳.

    四翅滨藜多枝柽柳生理特征干旱适应性

    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共存区的地貌特征

    任孝宗王嵩松王亚梅罗进洪...
    2016-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对共存区地貌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对其形成原因的理解和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Esri历史影像服务,对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共存区3个时期(2008年1月15日、2011年6月4日和2016年9月20日)的沙丘形态参数进行了提取,并计算了沙丘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结果表明:典型新月形沙丘集中分布于沙地西部的15个与干湖盆有关的区域,雏形新月形沙丘和雏形抛物线沙丘则依次分布在干湖盆外围,干湖盆的出现是浑善达克沙地典型新月形沙丘发育的关键因素,对湖泊干涸引起的沙漠化应引起足够重视.对共存区最典型的5区分析发现,典型新月形沙丘和雏形新月形沙丘在涉及到两翼的形态参数分布模式上与雏形抛物线沙丘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对沙丘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从新月形沙丘向抛物线沙丘的转变过程中,迎风坡长、背风坡长和底面积的变化具有继承性,两翼在该过程中变化最大.此外,3类沙丘的移动方向在数值上差异不大并与合成输沙势方向(RDD)的变化一致,但三者的移动速度差异明显,且影响不同类型沙丘移动速度的因素也不相同.其中,植被对植被覆盖状况相对良好的雏形抛物线沙丘影响最明显,表现为其移动速度与同时期的沙地NDVI变化趋势一致;而风速对植被覆盖较低的典型新月形沙丘和雏形新月形沙丘影响更显著,表现为其移动速度与同时期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的变化趋势一致.此外,地形、沙源和人类活动对共存区沙丘的形态和移动均有影响.

    新月形沙丘抛物线沙丘共存形态和移动浑善达克沙地

    近20a河西地区绿洲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侯文兵李开明黄卓
    2031-2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洲效应在改善干旱区气候,支持绿洲系统自我维持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研究区,利用气象和遥感数据,选取绿洲效应强度指标,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近20a绿洲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绿洲效应强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研究区绿洲效应强度在春夏冬季均呈增大趋势,秋季呈减小趋势,白天与相应季节变化相似,但强度更大,最强为夏季,增加1.43℃;夜间春夏秋季变化与相应季节相似,但强度较低,2000年秋季和2010年冬季夜间出现微弱的绿洲暖岛效应;(2)强绿洲效应("冷岛")面积占比在夏季最大且变化较小,而绿洲"暖岛"效应面积占比冬季最大,呈逐年减小趋势;(3)夏季绿洲效应强度与绿洲的植被覆盖变化具有强负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17.气候和地表因素是河西地区绿洲效应强度的主控因素,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最弱,且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不容忽视.

    绿洲效应时空变化归因地理探测器河西地区

    山西省露天煤矿复垦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持水性能研究

    张建华张琨刘勇张红...
    2043-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煤矿排土场人工林凋落物持水性能对矿区水土保持及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山西省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4种典型人工林(小叶杨、榆树、油松和刺槐)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蓄积量、持水率、持水量、吸水速率等持水特性.结果表明:小叶杨和油松凋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刺槐和榆树(P<0.05);4种人工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持水率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均呈极显著对数关系(P<0.01);凋落物吸水速率呈现刺槐>榆树>小叶杨>油松,且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P<0.01).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4.59~8.94 t·hm-2和3.42~7.31 t·hm-2,顺序均为:小叶杨>油松>刺槐>榆树.小叶杨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强,而刺槐凋落物吸水速率最快.因此,优先栽植小叶杨,并与刺槐适当混交,对山西省露天煤矿复垦区水源涵养有积极作用.

    复垦区人工林凋落物持水性能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