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不同沙障组合措施的防风固沙效益评价

    石麟李红悦赵雨兴任余艳...
    268-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毛乌素沙地沙柳再生沙障、聚乳酸(PLA)沙袋沙障和草绳沙障配置固沙植物种组合措施下的防风固沙效益,通过对各类组合措施下不同高度处风速、近地表输沙量、障内蚀积形态的测定,对比分析了不同材料、坡位、规格下几种沙障组合措施的防风固沙效益.结果表明:(1)1 m×1 m规格沙柳再生沙障、草绳沙障组合措施下降低近地表风速效能最大,可达80.29%、78.49%,3 m×3 m规格的草绳、PLA沙障组合措施下防风效能仅为58.14%、57.88%;(2)输沙率降低率表现为:沙柳>草绳>PLA,且呈随规格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其中沙柳再生沙障组合措施阻沙效果较稳定,其他2种稳定性较差;(3)各类措施下障内微地形主要受NW~NNW风向控制,不同类沙障材料障内形态特征不同,整体以侵蚀为主,草绳沙障组合措施障内相对侵蚀深度最大,PLA沙障措施下次之,沙柳沙障措施下表现为以-10~5 cm区间侵蚀深度范围为主的弱蚀积状态,但相对侵蚀深度范围均呈随规格增大、坡位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沙柳再生沙障配以撒播固沙植物种的人工固沙植被体系最为稳定,防风固沙效益最优,为毛乌素沙地较为适宜的流动沙丘沙障促进植被恢复治理技术措施,其余组合措施可视沙障材料获取难易、运输条件以及流沙环境和治理目的适当采用.

    流动沙丘沙障组合措施防风固沙毛乌素沙地

    民勤绿洲外围新月形沙丘宽高比与移动速率变化特证

    何晨晨吴盈盈田永胜马瑞...
    280-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民勤绿洲外围新月形沙丘形态演变过程和移动规律的认识是当地防风固沙与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野外实地测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探讨民勤绿洲外围上风向边缘区域内新月形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及其与移动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丘宽高比16 a来保持常数值16.(2)高大沙丘年均移动距离小于3 m,属中等移动速度,形态基本保持不变,仅在迎风坡基线、脊线和翼角处变化明显.低矮沙丘移动较快,年均移动距离大于10 m,属极快速移动速度.(3)沙丘顺风向移动速率反比于宽度,比例常数为718.52 m2·a-1.该区域新月形沙丘以快速移动速度为主,移动速率大于5 m·a-1,占比为52.63%.(4)沙粒在迎风坡侵蚀并在背风坡沉积的过程中,大沙丘保持形态稳定,移动缓慢.小沙丘形态变化剧烈,移动快速,沙丘发育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民勤绿洲新月形沙丘几何参数移动规律

    藏北高原砾石粒径空间异质性研究

    徐涛于欢孔博邱霞...
    292-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砾石是各种水文和侵蚀等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草地和土壤退化、生态系统恶化的一个标志,反过来这些砾石也影响到侵蚀的各个过程.研究藏北高原地表砾石的空间分异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表砾石粒径大小和空间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Moran's I指数、空间变异函数、地理探测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Moran's I指数值为0.481,呈显著的正相关,局部Moran's I指数显示,研究区东部砾石聚集模式为高-高聚集,中部为低-低聚集,其余区域多呈随机分布.(2)砾石空间异质性由结构因素主导,但是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与特征参数值均存在一定差异性,即存在一定的各向异性特征.(3)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NDVI、土地利用类型为影响研究区砾石粒径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植被类型、年均降水为次要因素.(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优尺度回归为最佳回归模型,NDVI对砾石粒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植被类型.

    藏北高原砾石粒径空间异质性地理探测器回归分析

    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时空分异——以宁夏为例

    杨航侯景伟马彩虹杨晨...
    303-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生态脆弱区抗扰动和恢复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基于经济、社会、自然多维视角的复合生态系统韧性评估模型,利用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2010—2020年宁夏复合生态系统韧性进行时空差异性分析,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相关性分析和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生态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宁夏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呈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较低,经济韧性增速最快.高经济韧性北部密集分布,高社会韧性以市区为中心成片分布,高自然韧性主要连片分布在东、南、西、北四角,北部复合生态系统韧性高于中部和南部.(2)宁夏复合生态系统的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偏低,研究时段内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大部分区县仍处于严重失调和中等失调状态.(3)经济结构与经济潜力、基础设施、民生改善、自然环境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准则层中人口数量、环境压力、经济活力对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指标层中综合能源消耗量和交通仓储邮政人员数对大部分区县韧性提升有较大影响.今后需积极发挥各影响因素的正向协同效应,快速提升宁夏复合生态系统韧性,以有效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先行区建设.

    复合生态系统韧性耦合协调度相关性分析障碍度模型生态脆弱区黄河上游

    2000—2020年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水源涵养时空变化

    许丽婷刘海红黄丽洁王钰帆...
    313-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时空性、生态性和整体性原则,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5期研究数据,利用RSEI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汾河流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及水源涵养量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RSEI良好级面积增幅较大(23.6%),优级增加了1.9%,主要分布于汾河流域西部和东部地区.(2)202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228.9×108 mm,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23×108 mm,主要分布于上游水源地,中下游的中部地区水源涵养量较低.(3)RSEI和水源涵养量二者的正相关性区域面积占78.42%,负相关性区域面积占21.58%,总体呈现出正相关性.汾河流域20 a来生态环境持续变好,良好和优面积逐年增加,差和较差面积逐年下降,中等级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高,上游水源地的水源涵养量明显增加,中下游中部地区较低;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水源涵养正相关性区域面积比例最大,水源涵养能力提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也能促进当地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存在21.58%的区域二者关系呈现负相关,主要与二者的主导因素有关.

    生态环境水源涵养时空变化汾河流域

    1990—2021年内蒙古遥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趋势分析——以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为例

    张雨斯包玉海贺忠华
    326-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提取能够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4个关键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结合Mann-Kendall趋势显著性检验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199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RSEI能够全面反应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质量.30 a间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以改善为主,整体呈现每年0.0037的上升趋势(P<0.01),线性回归R2达0.39.通过M-K趋势显著性检验,RSEI在2012—2021年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遥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总体而言,研究区内RSEI的植被绿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最大,因此二者结果存在较高相似度;但生态环境质量的构成包括绿度、干度、湿度和热度等多要素,单一绿度难以完全表征区域生态质量情况.(3)RSEI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好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区西部牧业草原地区生态质量状况差于东部森林、农耕地区,RSEI空间呈现趋势与植被覆盖度相同.本研究丰富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可为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遥感生态指数Landsat时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