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砂质壤土地表CO2通量变化特征——以清凉寺沟流域为例

    许志平邵天杰张连凯邵明玉...
    1000-1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清凉寺沟流域地表土壤CO2通量进行测量,探讨了 CO2通量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CO2通量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CO2通量的影响,对于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区地表土壤CO2通量的研究进行补充.结果表明:(1)CO2通量在生长季呈现单峰变化,于日出前后达单日最低值,在16:00-22:00达到单日最高值;在非生长季则呈现不规律变化.(2)农耕地的CO2通量相较于荒草地以及枣林地的CO2通量要低;不同季节的CO2通量关系为8月CO2通量最大,5月CO2通量次之,11月CO2通量最低.(3)地表土壤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土壤CO2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晋西北

    应用膜下灌排联动技术对提高土壤淋洗效果的影响

    王东旺王振华陈林李文昊...
    1010-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技术是一种复合型节水灌排技术,为了进一步研究在新疆的影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1团安集海地区通过设置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T1)、膜下滴灌无暗管排水(T2)和无膜下滴灌无暗管排水(T3)3个不同处理进行棉花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土层下T1、T2、T3处理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依次为6.32%、10.03%、14.32%,即:T1<T2<T3,表明T1处理较T2、T3处理能更好的保持土壤水分的稳定,不同处理下土壤的保水效果为T1>T2>T3;(2)T1处理在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均降低,20 cm、40 cm、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下降了 63.06%、60.62%、48.42%;在棉花生育后期,T2处理在20 cm、40 cm 土壤含盐量下降,60 cm 土壤含盐量增加,即表层土壤脱盐会造成深层土壤积盐;T3处理生育期末期出现表层返盐现象;(3)棉花生育末期,T1处理下20cm、40 cm、60 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增加,未铺设暗管的T2、T3处理有机质含量减少;(4)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技术0~60 cm以内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渗透性改善越好.(5)暗管排出水的pH、含盐量均大于灌溉水,说明暗管排水的同时带走了土壤中的盐分,有助于土壤盐碱的改良.

    棉花膜下滴灌暗管排水盐分淋洗新疆

    硫酸盐渍土表观电导率与水分、盐分及粒径关系研究

    周林虎王昊宇张秉来祁兆鑫...
    1020-1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宁盆地北山地区小西沟流域为研究区,以区内硫酸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筛分试验得到了6组不同粒径(<0.075 mm、0.075~0.1 mm、0.1~0.25 mm、0.25~0.5 mm、0.5~1 mm、1~2 mm)的土壤试样,测试了不同含水率、含盐量(Na2SO4)和粒径的土壤试样表观电导率(ECa),分析了ECa与含水率、含盐量和粒径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得到了ECa与含水率和含盐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1)ECa随着含水率、含盐量和粒径的增加均呈增大的变化规律,当粒径为0.075~0.1 mm,含盐量为0.64%,含水率由5%增加至25%时,ECa增大0.99 mS·cm-1,增幅为2475%;当粒径为0.075~0.1 mm,含水率为10%,含盐量由0.18%增加至12.18%时,ECa增大1.47 mS·cm-1,增幅为864.71%;当含盐量为6.18%,含水率为10%,粒径由<0.075 mm增加至1~2 mm时,ECa增大0.36 mS·cm-1,增幅为38.71%.(2)通过建立ECa、含水率和含盐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出在较高含水率(>15%)条件下,ECa与含盐量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显著于低含水率(≤15%)条件(P>0.05),即当含水率分别为10%和20%,含盐量由3.18%增加至12.18%时,ECa增幅分别为56.41%和128.91%,说明高含水率条件下盐分对ECa的灵敏度显著于低含水率.(3)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ECa与含水率之间平均灰色关联度为0.80,与含盐量之间平均灰色关联度为0.68,说明当含水率为5%~25%,含盐量为0.18%~12.18%时,ECa与含水率之间的发展态势一致性高于含盐量.该研究结果对于硫酸盐渍土导电特性和盐渍化程度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硫酸盐渍土表观电导率含水率含盐量粒径灰色关联度

    FY-2F云量产品在新疆区域的评估及检验

    李帅陈勇航侯小刚王军海...
    1031-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5-06-2016-05月新疆区域地面观测的总云量小时数据,对比分析了FY-2F/CTA与地面观测云量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开展了 FY-2F云量产品在新疆区域的分析检验.结果表明:(1)FY-2F/CTA与地面人工观测总云量的相关性较好,天山以北区域(含天山山区)冬季除外.(2)FY-2F/CTA与地面人工观测总云量的一致率为51.5%,南北疆差别不大,均是夏、秋季较高,但天山以北区域冬季较低,南疆春季较低;卫星反演总云量整体比地面观测值偏低,即呈高偏弱率低偏强率分布,南疆区域偏低最为明显.(3)不同云量等级下,一致率与总云量呈反比,即晴天、少云状况下的一致率较高,多云、阴天条件下的一致率较低.(4)沙尘会降低FY-2F/CTA判识的一致率,增大其偏弱率,但是对于有、无云的判识影响不大.本研究考虑了不同季节、不同云量等级以及有无沙尘影响,对FY-2F/CTA产品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为干旱区总云量的卫星反演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FY-2F不同云量等级沙尘影响总云量检验新疆

    近60a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陈晶郭晓宁白文娟文霞...
    1040-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柴达木盆地9个代表站58 a的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和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扬沙、浮尘、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8a来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整体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沙尘天气日数最多,21世纪初期沙尘天气日数最少;(2)扬沙日数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呈下降趋势;(3)沙尘暴日数存在10~15 a的长周期和5~7 a的短周期,扬沙日数也存在10~15 a的长周期,浮尘日数无明显周期性;(4)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以西南多东北少为主;(5)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与气压、大风日数和亚洲区极涡的面积、强度均呈正相关,与气温、西藏高原指数、印缅槽指数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洋暖池的面积和强度呈负相关.

    扬沙日数浮尘日数沙尘暴日数时空变化柴达木盆地

    祁连山南麓夏季不同降水云系雨滴谱特征及其Z-R关系

    张玉欣韩辉邦郭世钰田建兵...
    1048-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9年8-9月激光雨滴谱仪观测数据,对祁连山南麓夏季不同降水云系(层状云和对流云)雨滴微物理特征、雨滴谱分布、粒子下落速度及Z-R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南麓夏季对流云降水雨滴各微物理参量均大于层状云降水,山区对流云发展不同阶段对雨强及雨滴微物理参量的影响较大;(2)Gamma分布更加接近祁连山区夏季实际雨滴谱分布,但M-P分布和Gamma分布均会造成雨滴数浓度的高估;(3)不同尺度雨滴粒子下落速度不同,对流云降水粒子落速范围略大于相同尺度上的层状云降水,传统粒子下落速度拟合在祁连山区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4)祁连山南麓夏季层状云降水Z-R关系为Z=445R1.50,对流云降水Z-R关系为Z=427R1.88,使用传统的雷达估测降水方法会造成该地区降水的低估.

    雨滴谱对流云降水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祁连山

    玛曲高寒草甸风沙环境与沙化类型研究

    安志山史博源谭立海张凯...
    1058-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曲县高寒草甸沙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发生沙化的典型案例,其成因、趋势和治理一直受到极大关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结合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区域风沙环境,结合区域沉积物粒度与形态特征,依据沙物质来源复杂程度将沙化类型划分为风蚀坑沙化类型和复杂沙化类型.结果表明:区域全年输沙势为164.34 VU,合成输沙势为91.57 VU,合成输沙方向132.37°,风向变率0.56,属于中比率低风能环境.综合风蚀坑沙化类型周边风蚀坑与积沙区的长度比、体积比、长轴线、与区域主风向吻合程度及沉积物粒度特征,可知风蚀坑是该沙化类型区域积沙的主要贡献者.在现代沙化过程中,复杂沙化类型除周边风蚀区、活化沙丘以及沙化草地等为区域积沙贡献沙物质外,黄河河道也为区域积沙提供一定量的沙物质.

    玛曲高寒草甸三维激光扫描仪沙化过程形态参数

    秦岭森林植被物候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杨琪李书恒李家豪王嘉川...
    1065-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山地过渡带植被物候格局以及植被物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双Logistic曲线拟合法提取2000-2018年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参数,结合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秦岭山地不同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秦岭山地物候始期集中于60~102d,物候末期主要集中在315~345d,生长季长度集中在225~255d,空间上看,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物候始期、末期、生长期长度分别呈延迟、提前和缩短趋势.(2)从植被物候的年际变化来看,物候始期62.25%的区域呈现提前趋势,53.42%的区域物候末期呈现推迟趋势,其中59.18%的区域植被生长期长度延长,仅有5.12%位于中东部中高海拔区的部分区域显著延长.(3)植被物候始期大部分区域与2-5月平均气温和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分别占总面积的50.29%和65.24%;物候末期与8-11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主要呈正相关关系,分别占总区域的66.63%和59.77%;(4)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受当季和前期气象因子的共同影响,春季物候受物候发生期的影响大于上年冬季,物候末期前期的气温和降水对秋季物候的影响强度大于秋季,不同坡向物候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有所差异.

    物候变化气象因子冗余分析秦岭

    近28a克孜河流域天然植被需水满足程度研究

    李骊张青青李宏王雅梅...
    1075-1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克孜河流域天然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流域统计年鉴,分析了 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8年流域天然植被的动态变化,采用潜水蒸散法计算了 4个时期流域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量,研究了现状年流域天然植被潜水蒸发的极限埋深及恢复需水量.结果表明:(1)克孜河流域天然植被面积在28 a年间减少了 1612.48 km2,减少幅度18.99%,总覆盖度减少22.26%;(2)克孜河流域天然植被在4个时期内的需水量分别为7.69×108m3、7.49×108m3、6.65×108m3及5.84×108m3;(3)克孜河流域4个时期内流域来水均无法完全满足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量,分别缺水6.65×108m3、7.49×108m3、6.11×108m3和5.84×108m3,流域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为保证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确定5.5 m为潜水蒸发极限地下水位埋深,所需水量为9.73×108m3.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克孜河流域满足程度

    基于BP-SVM模型的植被变化模拟研究

    贾松涛黄生志王浩李紫妍...
    1085-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是连接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重要纽带,对流域生态环境和水热状态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研究大多聚焦于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少数研究预测NDVI时忽视了考虑滞后性以及增加预报因子对提高模型精确度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比较多元线性回归(MLR)、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优选出精度较高的模型.在常规因子(降雨和气温)基础上增加了对植被生长有影响的土壤湿度和日照因子,并考虑了不同因子与NDVI之间的滞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的拟合能力最强,NDVI预测精度最高,泾河、北洛河流域均方根误差均减少1.8%以上.(2)加入土壤湿度、日照等因子,泾河流域模型预测精度提高,泾河流域均方根误差减少8.8%.(3)考虑滞时后,泾河、北洛河流域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15%、11%,NDVI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增加了模型的可靠性.预测结果可对未来制定生态保护策略,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支持向量机预测精度预测模型滞时效应植被覆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