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河套灌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李鑫磊李瑞平王秀青王思楠...
    623-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19年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河套灌区近20 a的林草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各驱动因子对林草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 a河套灌区林草地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减少量为966.15 km2,林草植被覆盖度等级整体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林草植被覆盖度为28.3%,空间尺度上,河套灌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空间变化特征;(2)近20 a低林草植被覆盖度、中林草植被覆盖度等重心主要位于永济灌域东北侧和义长灌域西南侧,各级林草植被覆盖重心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并均呈现出向西南方向迁移的态势,各时段迁移距离介于0.71~15.46 km;(3)距水域距离、地下水埋深、气温、降水是影响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度的主导环境因子,且解释力分别为0.427、0.439、0.318、0.368;距水域距离、地下水埋深、年平均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普遍较高,区域含水量的大小是影响河套灌区林草地生长状况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灌区自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河套灌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驱动因子地理探测器

    近35a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程度评价

    赵剑邓成军李文利赵金...
    636-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指标作为评价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已有较多研究,各单一评价指标互相独立难以对不同草原退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以新疆天山中部巴音布鲁克草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化处理分指标耦合的草原退化遥感评估方法.选取草原植被覆盖度、草层平均高度、总产草量3个分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分指标权重,并引入Min-Max标准化方法处理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草地退化指数(Grassland Degradation Index,GDI),最终通过Landsat影像反演以及草地退化指数变化率的合理分级评估了 1986-2021年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的退化程度.结果表明:(1)GDIg与NDVI的相关性最好.(2)2021年巴音布鲁克草原未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60.51%;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地退化程度有明显差异;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盆地向山地退化加重的趋势.(3)通过辐射配准方法可以将GDIrs模型应用于其他年份,2000-2009年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程度明显改善,2009-2021年草原退化程度轻微波动.研究结果将为指导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程度的评价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草原退化Landsat影像Min-Max标准化草地退化指数回归模型巴音布鲁克草原

    基于5种植被指数的荒漠区植被生物量提取研究

    梁博明刘新郝媛媛楚彬...
    647-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是土地荒漠化监测和荒漠植被遥感信息提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甘肃民勤县为试验区,以哨兵2号(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构建了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及优化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5种植被指数与植被实测地上生物量的估算模型(一元线性、指数、对数和二项式模型),并利用所选的最优模型,估算了研究区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SAVI相较于RVI、NDVI、DVI和OSAVI指数同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79),基于SAVI指数的二项式模型是研究区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最优模型(R2=0.76),且精度较高(R2=0.73,RMSE=0.12).民勤县的植被相对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四大灌区(红崖山、环河、昌宁、南湖)、青土湖周边以及红沙岗镇西北区域,其他地域植被较为稀疏,无植被区[<0.005 kg·(100m2)-1]、低植被区[0.005~0.2 kg·(100m2)-1]、中植被区[0.2~0.5 kg·(100m2)-1]和高植被区[>0.5 kg·(100m2)-1]的占比分别为66%、21%、5%和8%.

    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植被指数信息提取Sentinel数据

    松叶猪毛菜叶片原生质体的制备及优化

    席昱欣张玉慧闻志彬
    65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植物组织中释放出高质量的原生质体是建立其他技术体系如蛋白亚细胞定位、瞬时表达分析、蛋白质间互作的前提.为了快速挖掘C3-C4中间型植物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的特殊功能基因,建立一个简单高效的叶片原生体的制备方法必不可少.本研究以松叶猪毛菜无菌组培苗的真叶为材料,分析不同纤维素酶和离析酶的浓度配比、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5 d龄的无菌组培苗真叶,在2%纤维素酶+0.5%离析酶+0.6 mol·L-1甘露醇的酶解液中25℃酶解2 h,使用W5溶液在800 rpm·min-1的转速下纯化,原生质体产量可达1.21×106个,活力为85%.并且利用得到的松叶猪毛菜原生质体作为受体,用PEG转化法成功转化pBI121-SaNADP-ME4-GFP质粒载体,检测到SaNADP-ME4定位于叶绿体中.本项研究建立了松叶猪毛菜叶片原生质体高效制备体系,为松叶猪毛菜特殊基因功能的挖掘奠定了基础.

    松叶猪毛菜(Salsolalaricifolia)叶片原生质体C3-C4中间型植物

    西北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估及时空分布特征

    李菲菲周霞周玉玺
    663-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地区是重要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研究其农业干旱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是有效应对干旱气候的关键.基于IPCC评估框架,考虑蒸散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将多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纳入指标体系,研究西北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0年该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呈现下降态势,其中2010-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但区域均衡性减弱,出现"两极"现象;2015-2020年脆弱重心逐渐向南部地区转移,形成"辐射"效应.该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冷热点区域变化显著,2010年热点区域集中在新疆西南部,冷点区域分布在新疆北部和宁夏;2020年热点区域转移至甘肃和青海南部,且呈现向外辐射现象,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地区.

    西北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IPCC评估框架熵权法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干旱指数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张丽娟杜瀚贠丰泽马应辉...
    670-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积雪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采集该区域2021年春季(4月)海拔3549 m处(TSX1)以及夏季(6月)海拔3770 m处(TSX2)和海拔3800 m处(TSX3)表层雪样,针对细菌16S rDNA V3-V4区、古菌16SrDNA V4-V5区和真菌ITS2区分别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雪样中细菌、古菌和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乌源1号冰川表层雪微生物多样性具有季节性差异,细菌多样性春季较高夏季较低,而真菌多样性则相反.(2)在物种组成上,细菌优势门为Proteobacteria(58.13%~89.10%)和Bacte-roidetes(4.24%~40.74%),优势属为 Flavobacterium(2.32%~33.64%)和Polaromonas(0.01%~24.72%);古菌优势门为Thaumarchaeota(38.10%~97.55%),其次为 Nanoarchaeaeota(0%~61.90%)和Euryarchaeota(0%~2.82%);真菌优势门为 Ascomycota(7.06%~88.43%)和 Monoblepharidomycota(36.21%~40.78%),优势属为 Aspergillus(0.16%~81.04%)和Rhodotorula(0.02%~8.05%).(3)网络互作分析表明,微生物网络互作以正相关连接为主(97.3%),负相关连接仅占2.7%,互作关系趋于合作关系.(4)乌源1号冰川表层雪中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反映了微生物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的响应.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天山表层雪微生物多样性网络互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