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生成模式研究 ——基于31个省市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鲁瑞丽徐自强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治理绩效差异化现象与不平衡问题.基于"政府行政层-政社互动层-村民自治层"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以我国31个省份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以揭示高治理绩效的生成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生成呈现出了一种超越"双轨式治理"传统的"复合型治理"逻辑:1)强有力的行政执行与高程度的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双轨式治理"仍为必要条件,发挥着普适性的作用.2)仅有"双轨式治理"并不构成农村人居环境高治理绩效的充分条件,资金投入、激励强化、协同互动与情感联结等四个条件变量相互作用,与"双轨式治理"一同形成了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生成的多样化组态,包括"双轨治理-情感激励"模式、"双轨治理-情感协同"模式、"双轨治理-财政激励"模式、"双轨治理-财政协同"模式与"混合型治理"模式.3)通过跨案例比较进一步发现,"双轨式治理"的超越逻辑是在政府工具介入属性(经济属性与情感属性)和治理主体关系面向(分立面向与合作面向)两大维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与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模式与路径,以弥合治理绩效的不平衡.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治理绩效生成模式模糊集定性比较双轨式治理情感治理

    温饱与环保:多维贫困如何影响农民绿色生产? ——基于湖北省1507份农户数据的检验

    张童朝李芬妮颜廷武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不得不面临着"温饱"与"环保"的权衡与取舍.基于农民绿色生产兼具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文中尝试构建了后脱贫时代背景下,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对农民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分析框架,并采用Binary Probit模型和Threshold Regression模型,以湖北省1507份农户的有机肥施用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农民各维度贫困发生率依次为:教育(55.08%)>信息(38.02%)>相对收入(24.02%)>生活(20.97%)>健康(16.59%).2)相对收入贫困对农民绿色生产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3)健康和生活贫困是低收入农民绿色生产的主要障碍,高收入农民则囿于教育和信息贫困而难以开展绿色生产.由此可见,由于农业绿色生产提供安全农产品并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日益被人们重视,而后脱贫时代的相对和多维贫困将继续存在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绿色生产决策,如何通过缩小收入差距、识别并应对多维贫困,并提升政策靶向性,是新发展阶段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不可忽视的问题.

    农民多维贫困相对贫困绿色生产脱贫攻坚

    共同富裕视角下西南石漠化地区相对贫困的治理路径与成效

    袁益万仞雪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H县2018-2020年2004户家庭相对贫困治理追踪数据,文中分析了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发展工具)和财政再分配(财政工具)在降低收入差距,改善相对贫困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工具带来的增长效应能够缓解相对贫困,但收入差距会恶化增长效应的积极作用.2)相对贫困治理推动了收入差距缩小,大大降低了相对贫困发生率.3)帮助家庭实现非农就业的"去农化"发展工具有助于抑制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相对贫困发生率;促进家庭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再农化"发展工具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贫困更加严重;财政工具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去农化再农化财政再分配相对贫困

    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基于内生驱动与外部情境双重视角

    马如意肖海峰高博乔光华...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景因素理论,在构建"外部情境因素-内生驱动因素-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635个农户作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内生驱动因素对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以及意愿向采纳行为转化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并识别外部情景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等内生驱动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并通过采纳意愿间接作用于采纳行为;就测量指标而言,水土资源保护认知、他人采用成功示范、自我效能实现、种植收入增长感知是主要驱动力.2)从总效应看,采纳意愿影响程度最大,但并不完全解释采纳行为;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效果相对较小.3)外部情境在内生驱动因素对采纳意愿影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采纳行为是内生驱动与外部情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促进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的对策建议.

    内生驱动外部情景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多功能视角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研究 ——兼论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

    张慧利夏显力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理解宅基地的多功能性是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权益需求的关键所在.文中基于451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重点探究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功能因素及其区位异质性,同时兼论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功能因素是生产功能和资产功能,生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抵押方式流转宅基地,资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入股方式流转宅基地,但抑制农户选择租赁方式流转宅基地.2)生产功能抑制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资产功能抑制近郊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但促进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3)市场环境可以削弱生产功能对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可以增强资产功能对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对近郊村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建议重视宅基地多功能性及区位差异,加强制度"松绑"与"创新"、完善宅基地流转市场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的权益需求.

    宅基地功能宅基地流转区位差异市场环境

    基于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预测的碳储量评估及其脆弱性分析

    马勇洁仲俊涛米文宝石建丽...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对碳储量影响,分析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对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借助FLUS模型对2030年流域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模拟,基于预测结果评估碳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脆弱性.结果显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各情景生态用地均呈上升趋势,经济用地则不断下降,草地、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显著;各情景碳储量均有所增加,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经济优先情景,综合发展情景碳储量分别为233.67 × 106t;240.07 × 106t;232.18 × 106t;236.72 × 106t;碳储水平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整体表现为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西北部受气候暖湿化影响草地持续扩张,固碳能力增加最为显著;湖东沙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换使碳储量有所增加,而青海湖周边建设用地增加则导致碳储量呈点状退化;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经济优先情景,综合发展情景潜在影响指数(PI)分别为1.67;1.90;0.36;1.66,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流域碳储量均表现为正向潜在影响,表明未来不论以哪种情景发展,青海湖流域碳汇均在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脆弱性均保持下降.

    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InVEST模型碳储量脆弱性青海湖流域

    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境质量变化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肖欢员学锋杨悦马超群...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文中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InVEST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栅格尺度对西安市2000-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特点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20年,西安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综合指数先持续增强后减弱,扩张形态偏离圆形,扩张模式以蔓延式为主,有向"东北-西南"方向扩张的趋势.2)西安市整体生境质量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有"北部低、南部高"的特点,且生境质量在等级上有分别向两极转化的趋势.3)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但多年均值为0.269,为中度失调状态.根据研究结果,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协调还处于相互拮抗期,未来在制定规划策略时,应将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两头抓,加快实现区域动态协调发展.

    建设用地扩张生境质量InVEST模型耦合协调模型西安市

    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张燕梁进一韦玲霞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基于GEE云平台计算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兰州市近4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兰州市RSEI在0.28~0.46之间波动上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8年、1999-2012年和2013-2021年,各阶段RSEI的年增长率分别为0.25%、0.78%和0.18%,表明近40年来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阶段性改善状态.2)空间上,2013-2021年兰州市南部的山地森林带和自然保护地RSEI明显增加,而北部兰州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黄土丘陵地带的裸地和草地有所退化,1986-2012年与之相反.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RSEI变化趋势不一致,但耕地RSEI持续变好,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RSEI变化的贡献率为90%,其中绿化覆盖面积是主要贡献因子.综上,人类活动对近40年来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生态指数土地利用类型GEE兰州市

    基于NSGA-Ⅱ算法的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

    陈青王文明马明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形体尺度不合理导致的建筑能耗过高、室内自然采光环境及热舒适性较差的问题.从建筑形体尺度与功能空间需求方面对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进行调研,提取乡村居住建筑原型.利用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平台对建筑原型几何参数进行界定并实现动态控制,借助Ladybug Tools工具集对不同设计变量组合方案进行建筑能耗、室内自然采光环境及室内热舒适性模拟并输出各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值.将所得评价指标值作为优化数据与NSGA-Ⅱ算法耦合,建立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流程,得出均优建筑设计方案.经过迭代计算,从1800组设计变量组合中选取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相比基准建筑,优化方案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可降低19.9%,室内全天然采光达标面积百分比可提高16.9%,有效天然采光照度百分比可提高2.2%,室内适应性热不舒适时间百分比可降低9.4%.

    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居住建筑NSGA-Ⅱ算法多目标优化

    基于ADINA的河套灌区预制混凝土渠道保温防冻胀效果数值模拟

    郭富强李钢铁霍轶珍曹志富...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内蒙古河套灌区在渠道防冻胀方面取得了大量试验研究成果,但采用有限元模型模拟渠道保温防冻胀效果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特别是对于河套灌区预制混凝土渠道适宜的保温模式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文中在原位渠道试验的基础上依托ADINA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渠道模型,对铺设不同厚度聚苯板渠道温度场和冻胀量进行了模拟,提出了预制混凝土渠道适宜保温模式.研究得出,预制混凝土渠道各处理渠段均阴坡温度梯度>渠底温度梯度>阳坡温度梯度,并且随着保温板铺设厚度的增加,阴坡和阳坡渠基地温的温度梯度逐渐减小,渠基最大冻胀部位位于渠道下坡1/5~1/3处;铺设6~12cm以上聚苯板对渠基冻量减小幅度最为明显,将最大冻胀量控制在3cm以内;河套灌区6cm预制混凝土板衬砌渠道适宜铺设的聚苯板厚度为6~8cm.

    ADINA聚苯乙烯板渠道防冻胀技术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