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计恢复力视角下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评估与因素识别

    李会琴潘婧妍侯林春黄珂...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防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利用恩施州5个典型旅游乡村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旅游地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其障碍因子,评价农户返贫风险,提出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应对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地农户整体生计恢复力较低,各维度中自组织能力最弱,应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不强,且普通户的返贫风险大于脱贫户;劳动力规模、社会连结度、信息获取能力是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降低返贫风险的关键因素;农户返贫风险感知集中在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对自组织能力重视不够.提出不同类型农户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实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基础.

    生计恢复力障碍因子返贫风险风险感知

    城市大遗址地区物质空间生产效能研究——以大明宫遗址地区为例

    范淑花车志晖郭晓柯唐大乾...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表达转译、构成要素、要素表征3个层级架构了城市大遗址地区物质空间生产效能框架;通过整合功效累加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从效率和公平2个维度对2007~2019年大明宫遗址地区的物质空间生产效能进行了识别、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07~2019年大明宫遗址地区的效能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效率效能是该时期物质空间生产的重点;与此同时,由于教育、医疗、安置、绿地、保护等方面物质资源配给不均衡和空间产品生产不协调,导致2019年末大明宫遗址地区效率效能与公平效能生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总体效能水平不高.

    城市大遗址地区物质空间生产效能评估大明宫

    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形态的组织机制与模拟演化研究——以陕北米脂县东沟为例

    田达睿徐嘉闻谭静斌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地方空间基因,散落其间的聚落在适应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漫长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人地关系.以米脂县东沟聚落为对象,从微观主体视角揭示了沟壑区聚落空间的组织机制,据此建立聚落形态衍生模型,模拟预测当地聚落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居民个体选址择优与聚落邻域互动牵引是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空间组织的主要动因与机制.一方面东沟居民在聚落选址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服务设施等因素具有较强的择优偏好;另一方面东沟聚落形态的演化还伴随着邻里聚合与分化、邻里吸引与互斥两种衍生逻辑.2)根据对2020年至2040年东沟聚落形态发展路径的预测,东沟中的聚落用地规模增长到30%之前,聚落仍将在沟口和中前段挖掘开发潜力;聚落用地规模增长幅度在30%~50%的过程中,新增聚落主要在沟谷中后段的沟谷交叉处呈团块状集聚;聚落用地规模增长幅度达到50%~60%时,聚落将在沟谷末梢和支毛沟内少量蔓延.

    黄土丘陵沟壑区元胞自动机聚落组织机制演化模拟

    山东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董之滔孙凤芝田菲菲贾衍菊...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宿作为旅游发展新业态,其空间利用方式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基于Airbnb民宿数据,综合采取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山东省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民宿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山东省民宿呈集聚不均衡分布态势.2)民宿空间集聚程度与集聚态势异质性显著,胶东民宿形成"三核集聚、沿海带状布局"的空间密度格局,内陆民宿形成"单核集聚、多核心组团"的空间密度格局.3)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山东省民宿分布的首要因素和主导因素,其次是旅游发展因素,最后是区位交通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其中,A级景区密度、酒店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山东省民宿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为优化民宿空间格局、促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民宿空间分布集聚特征山东省

    两种旅游扰动模式对荒漠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研究

    宁璐崔向新刘艳萍王雪超...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草原作为草原向荒漠过渡的脆弱生态系统,同样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但相比其他草原类型,其生态系统抗旅游干扰能力更弱,受损后也更难恢复.因此文中以希拉穆仁故乡缘旅游点周边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扰动模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干扰下,线性扰动模式的重度干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其群落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分别下降了 49.99%和79.26%,但生物多样性逐渐上升,土壤含水率下降了 27.2%,土壤容重上升了 15.66%,土壤紧实度则上升了 2.38倍,土壤机械组成也逐渐以砂砾为主;其次为点源扰动模式的重度干扰区,其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比对照分别下降39.06%和77.16%,土壤含水率下降27.2%,土壤容重上升了 14.46%,土壤紧实度上升了 2.11倍.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扰动对荒漠草原旅游点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几种模式中对线性扰动模式重度干扰区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提高旅游模式的利用和管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草原旅游扰动模式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

    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拜合提妮萨·依明艾尼瓦尔·吐米尔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拔是影响地衣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文中以地衣的盖度为指标计算天山一号冰川6个不同海拔梯度岩面生地衣的多样性和相似性指数,同时分析了生长型与海拔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海拔对岩面生地衣多样性的确定影响.结果显示:分布在天山一号冰川的岩面生地衣共有89种,隶属于15科31属.岩面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先随着海拔梯度增加而增高,到了 3700m高海拔后开始逐渐下降.地衣的生长型主要由壳状、鳞片状地衣为主的微小型地衣组成,叶状生长型3300m以上的地区均占一定比例;3600m以上的样点缺少枝状生长型,充分体现了岩面生地衣对高山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研究结果阐明了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将可作为该地区进一步研究地衣物种多样性及长期环境监测的基础数据.

    海拔梯度相关性分析物种分布生长型冰川

    运城市夹马口引黄灌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姚瑶罗朋李京玲薛恬鑫...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西省运城市夹马口引黄灌区为研究区域,在灌区进行田间取样,结合地统计学与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灌区农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有效磷呈斑块状分布,存在局部富集或缺失情况;有机质含量在灌区西南部平坦地区、中部引黄灌区干渠中下游冲积区相对较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具有相似分布.灌区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养分等级较高,土壤碱解氮养分等级中等,土壤有机质、全氮养分等级较低.交叉验证表明,普通克里格插值能较准确地预测灌区的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化,其相关系数较高、稳定性较好,为灌区精准施肥提供建议.

    土壤养分半方差函数空间变异引黄灌区夹马口

    干热河谷陷穴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徐婷杨丹舒成强冯建平...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陷穴是干热河谷常见潜蚀地貌的类型之一,对侵蚀沟发育及工程建设均具有重要影响.为刻画干热河谷区陷穴的形态特征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文中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在建立陷穴形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陷穴的平面及剖面形态特征,同时综合分析了土层性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对陷穴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热河谷典型陷穴平面形态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平面面积相对较小,但其形态复杂程度差异较大.2)陷穴主要以侧蚀为主,下蚀为辅,且剖面形态大都为U型,其中长轴剖面以上倾型为主,短轴剖面以右倾型为主.3)地层的层间差异,土壤的强崩性以及强分散性相似,为干热河谷以及黄土高原上陷穴的下伏的潜蚀管道提供了条件,使得两地陷穴的发育过程相似,从而导致平面形态相似;而影响两地陷穴发育的节理裂隙的主要类型不同,使得其发育规模有所差异;此外,干热河谷的地形和气候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陷穴剖面形态的变化.文中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干热河谷陷穴的形态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为陷穴治理提供科学基础.

    陷穴形态特征成因分析干热河谷

    忻州市古树资源分布及文化价值研究

    赵鹏宇任泽瑶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忻州市古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树资源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忻州散生古树以油松、国槐、侧柏、榆树、旱柳和楸树为主,占总株数的81.94%,树种之间的数量差异悬殊,松槐柏榆为优势树种.散生单株古树及古树群总体上呈东多西少特征,主要生长于传统村落四旁和寺庙中,居住民俗影响着树种在微生境的分布.忻州散生树种树龄结构,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占27.8%、28.6%和43.6%.油松、国槐、侧柏、楸树和枣树等树种高龄古树和超高龄古树占比较高,成为古树管理保护的重点.古树承载着重要社会文化价值,其分布与保护与宗教文化、传统信仰和农耕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实践中触发了居民长期保护古树的实践行为,基于此提出古树景观保护策略.

    古树资源分布文化价值忻州市

    氮磷钾配施对藜麦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赵志伟赵博谢岷盛阳阳...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氮(N)、磷(P)、钾(K)配方施肥对藜麦产量、肥料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藜麦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建立藜麦高产高效施肥制度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除干物质量外,其余农艺性状指标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较对照相比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其中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增幅最大,增产效应表现为N>P>K,籽粒产量与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均呈抛物线关系,且N、P、K三种肥料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高氮中磷中钾处理(N3P2K2)处理的吸氮量最高,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的吸磷量和吸钾量最高,氮、磷、钾素表观利用效率以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最高,藜麦植株的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较对照相比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其中中氮中磷中钾(N2P2K2)处理下的成本投入适中,纯收益最高达28897.6元·hm-2.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阴山丘陵区藜麦实现高产高效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93.0~111.9 kg·hm-2、100.5~117.2 kg·hm-2、41.2~44.7 kg·hm-2.

    藜麦产量肥料利用氮磷钾配施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