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草地流转的收入效应——来自青藏高原牧区的证据

    关士琪赵孟琳唐增李国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牧民的禀赋要素不同且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草地流转可以促进草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合理利用.基于青藏高原牧区560户牧户的微观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PSM)、工具变量法和分位数回归,探究草地流转的收入效应,测度不同的流转行为(转入和转出)对牧民总收入、牧业收入和非牧业收入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参与草地流转后牧民总收入显著提高;其中草地转入影响牧业收入,草地转出影响非牧业收入.2)内生性问题会影响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3)草地流转对中等偏低收入阶层的牧民有更显著的促进增收作用.结论表明草地流转可以促进草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牧民收入;且草地流转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重点关注中等偏低收入阶层的流转诉求,对促进牧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草地流转收入效应工具变量青藏高原牧区

    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与农民收入的影响——以新疆七地州为例

    木合塔尔·沙地克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刘国勇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确权是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强化地权经济激励、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文中试图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新疆七地州的10个县(市)40个村723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1)农地确权通过强化地权经济激励,提升农业产出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2)农地确权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基于此提出应持续切实巩固拓展农地确权的政策动态效果,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绩效,持续关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趋势以稳定农民收入等政策建议.

    农地确权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农地产出农户收入影响机理

    基于TAM框架的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5307份农户样本

    李惠敏郭青霞丁一康庆...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影响机理,可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完善流转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山西省欠发达地区5307份农户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的作用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其中经济感知有用性的作用效应最强.2)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土地环境通过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感知而间接影响其土地流转行为.3)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决策路径为:外部环境因素→感知有用性→ 土地流转行为;外部环境因素→ 感知易用性→土地流转行为;外部环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土地流转行为.由此可见,基于特定环境所形成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对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应当立足当地实际,重点提增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提升流转交易的便捷度.

    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技术接受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欠发达地区

    内蒙古西部农业企业绿色发展测度与制约因素分析

    张昊张倩张旭光孙志宏...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企业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基于2015-2021年内蒙古西部实地调查数据与官方资料,应用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治理、风险控制4个子系统层和24个指标层,构建内蒙古西部农业企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制约因素识别.结果表明:1)2015-2021年内蒙古西部农业企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2020年明显回落.2)总体上看,内蒙古西部农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鄂尔多斯地区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较高,阿拉善地区综合水平较低.3)农业人均GDP、单位耕地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农业固定资产投入额、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幅度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地区应以经济发展和风险控制为核心,制定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强区域间联系,发挥鄂尔多斯地区辐射效应,从而促进农业企业绿色协调发展.

    内蒙古西部农业企业绿色发展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制约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黔东南州533个农户调研数据

    张会吉薛桂霞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夙愿的现实需要.文中通过构建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测量维度,围绕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利用黔东南州533个农户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村生活时间对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学历越低、家庭年收入越少、需求程度越低和信息公开越少反而农户参与行为发生概率越高.3)农户身体越健康、家庭离村委会越近、家中耕地面积越多、对治理项目了解程度越高、越认可人居环境治理和社会关系网络越好,则农户参与行为发生概率越高.综合看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治理需同农村文化习俗、经济水平和地理条件相协调,同农户实际需求相适应.

    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黔东南州

    草原补奖是否促进了牧户增收与收入多样化?——基于青海省微观调研数据

    刘利娟陈海滨邵砾群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补奖政策兼具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与促进牧民增收双重目标.文中以青海省共和县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评估草原补奖政策参与对牧户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有效促进了牧户增收,且该促进作用随着牧户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补奖政策参与反而抑制了牧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拥有较大承包草地面积的牧户获得更多的补奖,继而将其用于扩大畜牧业生产,降低了牧户选择多样化生计策略的积极性,与该补偿政策实施初衷相悖.

    牧户收入水平收入结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计安全

    基于环境规制视角下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范文杰崔冀娜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牧户亲环境行为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中以三江源地区牧户为调研对象,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时引入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在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2)环境规制对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约束型、引导型和激励型规制均能正向调节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据此,文中从提升风险感知水平和健全环境规制制度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亲环境行为风险感知环境规制牧户

    基于CT扫描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入渗能力研究

    于皓董智杨建英刘瑞超...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大孔隙是土壤优先流的主要通道,其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运移及污染物迁移,量化大孔隙三维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水分运移机理.因此,文中结合CT扫描及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对比了林地、草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大孔隙三维结构特征及其土壤入渗能力,并分析了大孔隙结构特征与土壤水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大孔隙特征影响显著,林地大孔隙发育程度相对更好,其土壤大孔隙度,大孔隙数量均大于草地,同种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种植物的根系特征对大孔隙的结构和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2)植物根系能显著改变土壤入渗能力,林地土壤初始入渗能力较草地更强,大孔隙度在入渗初期会对渗透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入渗后,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能力较入渗初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3)大孔隙度与穿透时间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迂曲度、累计入渗量、累计节点数与各入渗指标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

    CT扫描土壤大孔隙土柱水分穿透优先流

    露天煤矿复垦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归因解析

    何庆张风宝李潼亮罗佳茹...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SOC)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关键指标,辨析煤矿复垦区SOC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对指导矿区复垦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复垦平盘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序列替代时间序列,定量解析复垦SOC及剖面分布对复垦年限和复垦方式的响应.结果显示:复垦平盘SOC含量在0.82~16.11g·kg-1之间,均值为3.53 g·kg-1,变异系数为77.55%,其含量及变异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复垦年限增加,SOC含量增加,不同复垦方式下SOC含量的分布特征依次为林地(5.31g·kg-1)>耕地(2.98g·kg-1)>未利用地(2.29g·kg-1),而且林地SOC剖面分布差异最大,耕地SOC含量主要受复垦年限影响.变差分解显示,复垦年限、土层深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可解释SOC含量变化的15.0%、10.3%和2.4%,复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共同解释11.2%的变化.复垦年限和复垦方式对20cm以下SOC的影响减弱,但复垦年限延长则增强了土层深度和复垦方式对SOC变化的解释度.不同阶段的复垦方式对SOC含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但复垦过程及工艺的复杂性导致复垦区SOC含量变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土壤有机碳露天煤矿复垦土壤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基底波动力分析的干碎屑流有效摩擦系数试验研究

    于潇罗钰韬刘诗婷陈会娟...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底有效摩擦系数对于认知碎屑流灾害的运动特性至关重要,而波动力是碎屑流与基底相互作用的有效反馈,可能对基底摩擦起到控制作用.为此,通过开展碎屑流物理模型试验,直接测量基底切向力和法向力获取有效摩擦系数,进一步讨论两向波动力与有效摩擦系数的相关性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颗粒与基底碰撞产生的两向波动力均受到平均粒径控制,平均粒径越大,基底波动力越强;同时,增大倾角也可增强两向波动力强度;两向波动力与有效摩擦系数均呈负相关,表明较高强度的波动力削弱了碎屑流与基底的摩擦作用,增强了碎屑流流动性.对波动力归一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切向波动力强度总是大于法向波动力,表明延流动方向的切向波动力主导了对碎屑流流动性的影响.上述研究将为进一步揭示碎屑流的运移机制和防灾减灾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碎屑流颗粒粒径有效摩擦系数基底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