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炭对黄绵土水分吸渗特征及水力学参数的影响

    刘旭白一茹马娴王幼奇...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宁南山区黄绵土水分吸渗特征及水力学参数的变化,为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及促进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选取6种生物炭添加量(0、10、20、30、40和50g/kg),通过室内一维水平土柱试验,利用Philip模型拟合土壤吸渗过程并确定吸渗率(S),并推导出Van Genuchten模型中进气吸力倒数(a)、形状系数(n)及水吸力(h),利用上述水力学参数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非饱和导水率及比水容量.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大,各处理湿润锋运移距离及累积入渗量均逐渐减小.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相比各处理S分别降低了 7.83%、14.99%、16.90%、23.36%和39.50%;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a、n及饱和导水率(Ks)逐渐减小,饱和含水率(θs)、滞留含水率(θr)逐渐增大.相同土壤含水率下,生物炭添加量增加h增大,非饱和导水率减小且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相同h下,生物炭添加量越大比水容量越大,水分有效性越高.可以看出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强了宁南山区黄绵土持水性能及水分有效性.

    生物炭宁南山区黄绵土水平吸渗土壤水力学参数

    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草地蒸散量长期变化与适应性模型研究

    王云英裴薇薇王新文焱彬...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利用遥感数据潜热通量LE和气象数据年均气温T计算出2006-2021连续16年间青藏高原灌丛、荒漠、草甸和沼泽四种草地植被类型实际蒸散量的变化,并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Mahringer模型、Irmak-Alle模型、Dalton模型等5种常用模型计算出4种草地植被类型参考蒸散量的变化,选出4种植被类型拟合较高的模型.结果表明:连续16年间,4种草地植被类型蒸散量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且相对于其他植被类型,灌丛、沼泽和草甸蒸散量显著高于荒漠.气象因子中,相对湿度、温度、2m高风速和土壤热通量4种对蒸散量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且分别可解释71.21%、71.29%、71.37%和71.55%的灌丛、荒漠、草甸和沼泽蒸散量的变化.模型计算结果显示Mahringer和FAO 56 Penman-Monteith两种模型与实际蒸散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推荐适宜的蒸散量计算模型,精确模型研究,以期提供蒸散量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草地生态系统蒸散量植被类型模型遥感

    青海湖湖东沙区风季起沙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张乐春张登山汪海娇吴海倩...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向风速矢量统计、输沙势计算以及风况风能环境分类是研究沙区风沙地貌动力学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青海湖湖东沙区为研究对象,使用2006、2009、2012及2015年3、4、5月的逐时风速风向数据,计算起沙风、输沙势的数值及方向,分析评估风季研究区风沙活动特征及风能环境,结果表明:1)青海湖湖东沙区起沙风以西风组为主,东风组几乎没有起沙风.2)青海湖湖东沙区的输沙势以W、WNW、WSW、SW,4个方向为主,各月各方向输沙势值均在16.9VU以下,各月合成输沙势RDP低于30VU,4年风季输沙势值均低于65VU,年输沙势值小于200VU,属于低风能区.3)合成输沙方向RDD全部位于ENE、E、ESE这3个方向上,该沙区属于单峰或者窄双峰风况,潜在输沙方向比较单一.

    起沙风输沙势风况湖东沙区

    基于GPM的新疆降水聚集区域提取及特征分析

    程红霞林粤江王勇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降水聚集特征与旱涝事件密切相关.基于2001-2020年逐日全球降水测量数据,根据空间热点分析方法提取新疆降水聚集区域,利用信息熵和相关系数分析了聚集区域降水集中度和地表特征.结果表明:新疆降水高值聚集区域占21.45%,降水量在130mm以上,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北部,低值聚集区域占27.97%,降水量在72mm以下,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吐鲁番盆地和昆仑山中部山区;聚集区域降水量年内呈单峰变化,除显著冷点区域年降水量呈弱下降趋势外,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聚集区域降水集中度呈现从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低-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高值聚集区域降水集中度高于低值聚集区域,与降水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低值聚集区域荒地面积占比最大,高值聚集区域草原和农田面积较大;高值聚集区域海拔、地表粗糙度和地面起伏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低值聚集区域呈负相关,且聚集性越显著,相关性越大.研究结果可以为防灾减灾、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GPM降水聚集区域空间热点分析降水集中度地表特征

    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张颖樊鑫樊保国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方枣区是我国枣果主产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是枣树生育期影响产量品质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利用北方枣区53个站点1971-2019年果实成熟期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平均相对湿度四个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北方枣区枣果生产区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站次比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的年连阴雨累积次数、年连阴雨累积日数、年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年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轻微上升趋势;北方枣区枣果成熟期连阴雨各致灾因子年代际变化整体上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降低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在空间分布上,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值以新疆枣区最小,甘肃中西部枣区和宁夏枣区次之;在其东部,从北到南大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果实成熟期连阴雨致灾因子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玉米重金属影响因素探测及其污染特征分析

    韩晋仙李二玲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山西省旱作农业区玉米中重金属(Cu、Zn、Pb、Cd、Cr、Ni、Hg和As)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对寿阳县玉米籽粒样品进行采样调查,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玉米籽粒中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采用地理探测器对玉米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玉米籽粒中单个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标,但有7.81%的样点中Pb超标,应给予关注;各乡镇玉米重金属平均含量总体处于清洁安全水平,玉米质量良好,但北部乡镇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较中、南部大.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显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工业企业密度是造成当地玉米中Pb污染和各乡镇玉米重金属累积的主要影响因子,次要影响因子为人口密度和路网密度.交互探测显示,当地玉米中Pb污染和各乡镇玉米重金属累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工业企业密度、土壤重金属含量和人口密度及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路网密度这三对组合的影响最大.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当地玉米重金属累积的主要原因,后续应从工业、交通、能源消费、农户等多角度构建绿色农业生产环境.

    重金属地理探测器污染特征影响因素玉米籽粒

    小桃家沟流域混交林空间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张佳鹏贾志清李清雪何凌仙子...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冬奥会场馆(崇礼赛区)周边小桃家沟流域上、中、下游樟子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25个20m ×20m样方,并测量林木的胸径、树高,分析样地内林分空间结构指标特征及其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一元分布中,流域上、中、下游平均角尺度值均在0.475-0.517之间,均为随机分布;流域下游混交林平均大小比数最小,其次为中游,上游平均大小比数最大,流域下游混交林平均混交度最高,平均混交度值为0.41.二元分布中,流域下游混交林的大小比数(U)在0-0.25且为随机分布(W=0.5)状态、混交度(M)在0.75-1.00且为随机分布(W=0.5)状态、混交度(M)在0.75-1.00且大小比数(U)在0-0.25的林木所占比例相较于流域上、中游均最高,分别为34.99%、20.37%和10.11%;最优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表明,流域上游混交林林分状态为极差,流域中游和下游林分状态均较差,与流域上游和中游相比,下游混交林整体稳定性最好.

    森林群落稳定性π值法则空间结构樟子松混交林崇礼赛区

    干旱锻炼对南方红豆杉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文杨李向阳刘秀青周成博...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珍贵濒危树种红豆杉对逆境环境的适应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栽培种植红豆杉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南方红豆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环境设置干旱锻炼和未经干旱锻炼两种处理,以正常水分管理的南方红豆杉为对照(CK),测定南方红豆杉的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探讨干旱锻炼对南方红豆杉耐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明显降低了南方红豆杉新稍生长的长度、直径;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新稍生长长度与未经干旱锻炼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增加了49.88%,新稍直径增加了5.26%.干旱胁迫36d,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总含量均比未经干旱锻炼处理高;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其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CK相比显著增加,与未经干旱锻炼处理相比显著降低.干旱锻炼通过调节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提高南方红豆杉的耐旱性.

    南方红豆杉干旱胁迫干旱锻炼生理特性

    林芝云杉林粗木质残体持水特性研究

    李垚盛基峰叶彦辉韩艳英...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土保育、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是藏东南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为了解藏东南亚高山森林中粗木质残体的持水特性,以岗乡自然保护区原始林芝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泡模拟法研究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程度、密度与持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CWD密度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减小;吸水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加,可用方程y=clnx-d拟合;吸水速率随分解等级加深而减小,可用方程y=ax-b进行拟合;标准地内CWD最大持水量为41.25t·hm-2,相当于降雨4.12mm,有效持水为33.93t·hm-2,相当于降雨3.39mm.林芝云杉林内不同分解等级粗木质残体持水性能差异明显,其中V级密度最小,持水量最高,证实了 CWD分解程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储水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影响,该研究有利于后续开展林芝云杉粗木质残体的生态功能研究.

    持水特征分解等级粗木质残体森林生态系统

    印度梨形孢提高烤烟抗旱能力的机理初探

    李震邵晨阳田仁进罗富方...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干旱胁迫下印度梨形孢提高烤烟抗旱能力的机理,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自然干旱7d,分析了生理生化指标及干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能够定殖于烤烟根部,促进烤烟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且干旱胁迫后叶片褪绿不明显,干旱症状轻微.在干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接种印度梨形孢烤烟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降低缓慢,可溶性蛋白和Pro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降低.随干旱处理时间延长,接种印度梨形孢烤烟叶片SOD和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干旱相关基因NT-NAC1和NAC4的表达上调,且显著高于对照植株.文中研究初步明确了印度梨形孢提高烤烟抗旱能力的机理,为深入研究印度梨形孢的抗逆性和烤烟在干旱地区的种植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印度梨形孢烤烟干旱胁迫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