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化服务、技术认知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基于河北省775份小麦-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永强王哲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农业技术信息渠道和农业技术供给主体的双重身份.文中分析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探究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在二者之间是否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揭示不同灌溉井深区农户之间的差异,并利用河北省775份小麦-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和可靠的技术供给主体可以提高农户技术认知,显著促进了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并对深井区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将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推广大田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载体,提高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促进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

    社会化服务技术认知节水灌溉技术采纳

    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梁敏王娅窦学诚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对居民主体跨生态空间的整体综合式移置,借以实现迁出地环境、迁入地社区及移置居民主体"三赢"的社区型生态经济转型对策.文中通过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得到2002-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领域的623篇文献,借助可视化图谱进行关键词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及知识进展.结果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探索、飞跃和平稳三个时间阶段,发文作者及机构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显著的科研合作关系.2)形成了以"搬迁效果评价"和"防返贫路径"为主题的两个研究热点.3)"社会融入"和"移民可持续生计"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4)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研究摸索期,"安置规划"和"移民适应水平"的广泛研究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到成熟期,"扶贫路经""可持续生计策略"和"移民后续扶持"研究热度提高,推动研究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后续研究应加强学科交流合作,致力于探讨路径创新和补偿制度体系的完善,为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中国生态搬迁提供研究范式.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社会融入可视化分析

    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空心化格局:华北平原典型村庄的微观尺度分析

    崔继昌郭贯成张辉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华北平原典型村庄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心化微观格局,对识别农户用地逻辑、乡村发展肌理,推动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综合体系评价山东德州钱屯村682宗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基于GIS分析微观空间格局特征,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究集约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以居民点几何中心、宗地重心作为空心格局的参考点,钱屯村宅基地集约度表现出由四周向中心降低的圈层式空心化特征,高低集约度单元呈现交通区位导向与空间不平衡性.2)宗地到村庄中心距离对宅基地集约利用存在促进作用,宗地到基本农田、建成区、公交站距离对宅基地集约利用存在抑制作用,宗地到公交站距离强化了宗地到建成区距离对集约水平的影响.研究建议,确立精明收缩的村庄规划理念,构建基于集约评价的整治方案,为改善微观农户宅基地集约利用创造条件.

    宅基地集约利用评价空心村华北平原德州市

    基于IRSEI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颉金凤赵军卿苗张佘淑...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绿度、湿度、热度、盐度、荒漠化程度五个指标,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提出了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2000-2020年为时间序列,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低,空间差异显著;近20年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绿洲边缘、上游林地和草地区域改善较显著;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海拔、土地利用类型是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因子,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土地利用类型和其他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

    石羊河流域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地理探测器

    塞罕坝地区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

    韩阳媚王锦于世涛程顺...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以塞罕坝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提取出对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区,并从中筛选出对维持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的15个斑块作为研究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有利于物种迁移与扩散的潜在廊道,并结合重力模型对潜在廊道进行分级从而构建形成生态网络,在对生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塞罕坝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源地面积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源地分布较为均匀,但内部连通性不强,景观呈现破碎化.2)基于MCR模型提取了潜在生态廊道105条,其中重要廊道44条,主要分布于三道河口和阴河林区内.3)将生态源地与结构性廊道相连接形成了一个闭合生态网络,中部千层板林区和西部三道河口林区网络结构较为复杂,稳定性强,生境状况更好,北部和南部地区结构简单且与其他区域连通性较差.4)结合塞罕坝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保护生态源地,划定源地保护红线,拓宽廊道宽度等生态网络优化策略.旨在为高原山地过渡带或特殊地理单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融入大尺度范围的生态网络提供一些方法与建议.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重要廊道生态网络

    内蒙古"牧光互补"开发适宜性及其与区域能源需求的耦合评价

    杨丽雯姜鲁光赵慧霞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牧光互补"是草原畜牧业与光伏产业复合发展的新模式.发展"牧光互补"模式,对于高效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综合利用气象数据、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数据,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了内蒙古自治区"牧光互补"模式开发的适宜性;通过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内蒙古电力需求与光伏发电潜力进行区域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牧光互补"模式开发潜力巨大,开发适宜区共47.97万km2,约占全区面积的40.65%,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中部与东部盟市.其中,"非常适宜区"面积为28.43万km2,"较适宜区"面积为10.28万km2,"一般适宜区"面积为9.26万km2.2)内蒙古电力需求呈现"中部高,东西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鄂尔多斯市东部、呼和浩特市与乌兰察布市南部、赤峰市与通辽市东部及呼伦贝尔市北部地区为高电力需求区,兴安盟与阿拉善盟两地为低电力需求区.3)内蒙古"牧光互补"模式开发适宜性与电力需求的区域耦合特征显著.高适宜性—高需求区约20.78万km2,高适宜性—低需求区约13.63万km2,低适宜性—高需求区约21.39万km2,低适宜性—低需求区约20.01万km2.

    内蒙古牧光互补适宜性需求—潜力

    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潜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王继华于福荣田鹏州潘登...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地下水分带性明显,区域内人类活动频繁导致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复杂.为明确位于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取了潜水水样109组以及44组氢氧同位素样品.通过水化学特征分析、离子比例系数法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手段,明确潜水在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地区水化学类型表现为HCO3·Cl·SO4-Ca·Na及Cl·SO4·HCO3-Ca·Na,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转变为HCO3·Cl·SO4-Ca·Na;研究区内主要受控因素有水岩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离子交换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沿地下水流向,平原区内方解石、白云石及石膏等矿物均溶解,浅层漏斗区内方解石过饱和沉淀,白云石和石膏溶解程度增强,同时浅层漏斗区具有强烈的Ca2+与Na+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平原区主要受控因素为蒸发浓缩作用,浅层漏斗区内受控因素主要以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其中部分地区受控于工业化活动影响.该研究对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区域潜水资源合理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冲积平原区潜水水文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冻融循环下黄土温度及变形特性研究

    张志成雷乐乐白瑞强靳潇...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冻土工程的建设与服役过程中,地基土通常会经历反复有压冻融循环,使其物理状态与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文中以黄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埋深土层对应土压力确定4个试验压力值(0kPa、20kPa、50kPa和100kPa),开展有压冻融循环试验,研究有压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温度变化及变形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压力会对沿着试样深度的温度分布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相同深度位置处温度分布会随压力的增大而有所升高,但冻融循环对其影响较小.土体的冻结深度和冻结速率会随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在冻结前期(0~3h内),压力对冻结速率的影响会比较明显,但随冻结时长持续增加,压力对冻结速率的影响程度会有所削弱.在冻融过程中压力会加速黄土的变形发展,且压力越大,经历冻融循环后黄土累积变形量越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在不同压力作用下黄土的融沉率和冻胀率均会呈三个阶段变化:快速变化、缓慢变化、稳定变化.在有压条件下,冻融稳定系数K会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干密度ρd会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最后两者均会趋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无压条件下,黄土稳定系数K值和干密度ρd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值K=1和ρd0=1.60g·cm-3.且压力越大,曲线变化会越加地明显,说明随着反复冻融循环的发生,黄土的冻胀和融沉变化量将逐渐趋于同一个稳定值.文中研究有助于揭示季节冻土区工程冻融破坏机制.

    黄土有压冻融循环单向冻结冻结特性累积变形

    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的二元边界与治理逻辑

    叶堃晖毛家雪向鹏成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交通工程对周边环境产生元素异质、结构耗散的多重影响,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基于环境影响规律,提出有效的治理手段.为此,文中收集全国30个大型交通工程案例,从中萃取17种环境影响要素,借助复杂系统与网络理论建构环境影响系统的二元边界和交互机理.研究表明:1)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系统的二元边界由元素与元素叠加而成,具有种类多元性和程度非匀质性.2)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项目类型异质性和程度异质性.3)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的序变因元素与元素交互而生,环境影响系统存在强弱网络联系圈层.更进一步地,环境影响的多元集合、异质性与网络联系是实现大型交通工程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大型交通工程环境影响复杂系统二元边界治理逻辑

    风沙区高速公路波形梁护栏附属设施影响下的气流变化及蚀积特征

    王翠李生宇朱丽戚跃...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风沙地区高速公路波形梁护栏对气流的影响,探究护栏影响下的高速公路路面积沙原因,文中采用Realizable k-ε方程结合增强壁面函数模型对路面波形梁护栏作用下的气流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波形梁护栏影响下的三维气流场.结果表明:气流通过波形梁护栏时,在护栏底部和顶部受压加速,护栏正后方受到加速气流的分离填补,在护栏后侧形成对称涡,近地表气流向y+方向扩散形成上升流,地表剪切力增大,涡耗散消失后,地表气流动能最小.随着来流气流速度增加,护栏后方的涡呈现作用范围增大且涡周期脱落趋势.对照波形梁护栏影响下的气流特征和野外护栏影响下的积沙堆积部位有很好的映证关系,即风速在6-7m/s时,积沙部位在护栏后方2.5H处,即涡流耗散的边界.针对于三维风速和湍流难以直观测量的困难,该模拟计算为认识下空上密型构造物对流体的影响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气流特征波形梁护栏下空上密结构风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