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的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基于"无废社区"建设的多案例视角

    靳敏于钟涵武照亮苏明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无废城市"、"无废社区"建设试点是我国当前环境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坚持多方共治是实现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以"无废社区"的建设实践为例,深入研究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的内容、主体与运行机制,并对开展"无废"实践的三个典型社区进行详细的案例剖析.对比分析表明:"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促进"无废社区"的发展演进,利益相关者协同优化环境社会治理,多种垃圾分类回收举措共促环境社会治理,环保金制度激励居民参与环境社会治理;并据此为"无废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提出优化路径.

    社区参与环境社会治理机制实现路径"无废社区"

    基于"工具—目标—效力"的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量化研究

    熊亚超张长立祁慧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在引领城市转型方向、规模及进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工具—目标—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及PMC指数模型,对2007-2022年间37项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文件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呈现出波动发展的趋势,且强制性政策使用频率较高;政策工具的选取总体上呈现出"重环境、轻供需"的特征;政策目标在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率及保障民生方面的宏观引用作用有待加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效力整体表现良好,但在发布机构、政策时效等指标上的得分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应从多元化配置政策工具、完善政策目标体系及优化政策效力机制三方面提高政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增量效应.

    资源型城市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量化

    碳达峰目标下考虑碳转移的中国电力行业省域碳配额分配研究

    魏咏梅王心雨丁毅宏郑锦...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双碳目标下中国各省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额度以支撑省级电力规划的制定,文中以碳达峰为总量目标对电力行业开展自上而下的省域碳配额分配研究.在考虑电力流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熵权法-三阶段DEA与ZSG-DEA相结合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模型,并以2030年碳达峰为例研究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结果.配额分配结果显示:1)人口、碳强度、火力发电量和累积碳排放量四个指标适合作为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的衡量指标.2)三阶段DEA模型效率评价的结果显示考虑碳转移的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不仅更具公平性而且分配效率更高.3)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分配的碳配额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逐渐减少.

    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省域电力流动碳达峰三阶段DEA模型

    内蒙古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协调关系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雪敏李同宁李道政马文琪...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对于实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分析了 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水平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小范围内波动,居民福祉水平持续提高,两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中度失调占比逐年下降、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占比增加显著;耦合协调度空间上呈现"从东向西,由北至南"逐渐递减的趋势,耦合协调关系在研究期的前10年间变化尤为显著.2)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在研究期的前10年空间聚集现象加强,总体变化趋势上,低耦合协调值相比于高耦合协调值更易发生扩散,并对周围县(旗、区)产生消极影响.3)工业水平、经济结构、投资力度、城市进程和自然基底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经济效益提升能够有效促进中部、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社会效益提升对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促进作用明显,生态效益提升对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起关键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耦合协调驱动因素内蒙古

    河西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雪红张学斌姚礼堂李意霞...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视角,从脆弱性和应对能力两个维度及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构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其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2000-2020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呈波动上升态势,整体处于较低和中等恢复力阶段.其中,社会系统恢复力呈"下降—上升"态势,处于较低和中等恢复力阶段;经济系统恢复力亦呈"下降—上升"态势,处于中等恢复力阶段;生态系统恢复力呈"上升—下降"态势,处于较低恢复力阶段.2)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空间变化不大.其中,社会系统恢复力高值区分布在市辖区和资源型城市,空间变化显著;经济系统恢复力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变化县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中东部县区基本不变;生态系统恢复力高值区分布在祁连山沿线,变化县区分布在西部,不变县区分布于中东部.3)区域内部各研究单元恢复力障碍因子差异性显著.城市供水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是制约河西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影响因素河西地区

    生态旅游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研究——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段雪岩黄志强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态旅游持续推进的影响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发生转变,影响社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推动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发展.基于此,探讨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的影响机制.对研究区域内18个乡村,506户农户开展调研.结果表明:农户旅游收益认知、管理认知及政策环境认知正向影响其选择生态旅游作为生计策略的意愿,且管理认知的影响程度更大;同时农户成本认知负向影响其选择生态旅游作为生计策略的意愿.因此,管理部门应引导农户树立积极参与理念;各部门通力合作,逐步完善农户参与决策与解决问题的制度体系,提高管理信任度;多样化组织开展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户专业技能水平,可有效提高农户选择生态旅游作为生计策略的意愿.

    生态旅游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

    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修复项目经济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许丁张卫民管晓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修复是生态破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有效评价生态修复项目的效益情况,对分析生态修复项目成效以及量化生态修复对区域发展的外部效应有着重大意义.文中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视角,以江阴市滨江公园体系生态修复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公益性生态效益、项目成本三个评价层面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区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效益组成情况运用净现值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若仅维持原经济发展模式,其环境管制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显著且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环境负外部性.2)处于城市的生态修复对周边地区的正外部性影响较大,环境的改善能够带动周边产业转型.3)生态修复项目具有较强公共性与社会性,公益性生态效益占比较大.该评价体系可为生态修复项目效益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

    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评价

    价值感知、风险规避对粮食种植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来自黑豫湘3省1145份农户调研的证据

    谷满仓Hsiaoping Chien吴文超赵敏娟...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发生频度和强度,对粮食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农户采纳气候适应性行为势在必行.基于黑豫湘3省1145份粮食种植户调研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价值感知、风险规避对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的影响.研究表明:价值感知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利益感知促进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风险感知抑制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风险规避能强化利益感知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加剧风险感知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的抑制作用;价值感知、风险规避对农户适应性行为采纳的影响存在显著规模差异,其中大规模农户更易受到风险规避对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的抑制作用,小农户更易受到利益感知对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的积极作用.因此,为确保粮食种植户气候适应性行为采纳,需提升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利益感知,降低农户气候适应性行为的风险感知,针对不同规模农户精准制定气候适应性行为推广方式.

    气候变化气候适应性行为价值感知风险规避经营规模

    农业保险促进保护性耕作了吗?——以三大粮食主产区为例

    齐甜畅倩姚柳杨赵敏娟...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保险不仅可以保障农户收入,还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文中基于黑龙江、湖南、河南3个省9个市1173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究,在不同收入结构和风险态度下,农业保险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购买农业保险显著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尤其更倾向于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组合.2)种植规模在农业保险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发挥中介作用.3)农业保险对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激励效应受到收入结构和风险态度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农地流转市场体系,拓宽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丰富保险条款,制定差异性保险保障水平,分散农户技术采纳风险,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助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农业保险保护性耕作技术中介效应粮食主产区

    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及熵变分析

    刘树鹏张君宇许熙巍董菁...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地区是地缘相接、历史相融、文脉贯通的区域.运用信息熵等分析方法,基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20522处文化遗产,讨论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空间的时空分布格局与熵变趋势.研究发现:1)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空间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脉东南麓的浅山区和沿海地区,呈西南-东北方向的"灵芝形"分布;2)在时间维度上,历史文化空间核心区由周边地区向京津聚集,由山地向平原转移,由内陆向海洋靠拢,具有单极化的集聚趋势;3)在类型特征上,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古建筑与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集聚程度最强,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冀北地区;4)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空间的形成是非线性的累积过程,呈现熵增逐渐降低的趋势,隋唐五代前呈"累时层积"的特性,辽宋元代后的"跃时变迁"特性更明显,对进一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性空间体系、京津冀地区文化一体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空间时空分布格局信息熵累积性京津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