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陕北高原史前人地关系变迁与石城兴衰

    周宏伟李庆鹏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分析了榆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史前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区域人口变化情形,探讨了陕北高原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变迁与史前石城兴衰的关系,揭示了陕北高原史前石城兴衰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史前石城集中兴建的龙山时期,气候总体较为冷干,而石城衰落、废弃的夏前期,气候却相对暖宜,陕北高原史前石城的兴衰与气候变化没有直接联系.2)陕北高原史前石城的兴衰与经济社会变迁存在明显联系.仰韶晚期粟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人口的增长,在冷干气候背景下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先民食物不足进而引发部落间的冲突,在易于防守的梁峁上修建坚固的石城作为战时的避难场所成为先民应对区域内外冲突的必然选择.同时,部落日益强大的社会组织力,使较大规模的石城工程建设成为可能.随着陕北高原人口外迁和气候变得暖宜,社会趋于安定,失去用途的石城逐渐走向废弃.3)陕北高原史前石城兴衰并不是气候变化的直接产物,而是气候变迁背景下区域人地关系发生变化的产物.

    人地关系石城史前陕北高原

    文化线路视角下山西沿黄渡口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岳娜李君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渡口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特色鲜明、真实完整的流域文化符号.扎根理论被誉为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与解决性特征.文中利用扎根理论,依托实地调研访谈,结合新闻政策文本、网络点评内容、现有文献资料,获取开放式语句文本资料,分析讨论山西沿黄渡口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研究发现,山西沿黄渡口文化遗呈"线性分布",具有"文化线路特征",且"遗产丰富"、"内涵多元",呈现出多重遗产价值,可以通过构建渡口文化线路实现整体跨区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具体实现还需要政府举措的保障与社会各阶层的参与.文中提出了渡口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构建了渡口文化遗产线路,可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山西黄河扎根理论渡口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文化线路构建

    衡阳盆地湘江第四纪河流阶地网纹红土物质组成及成因研究

    熊平生潘俊杰韦美刘亮...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cm为间距,采集衡阳市区松涛网纹红土剖面(112°37′31"E,26°57′50"N)90件样品进行了粒度和化学元素测试分析,以及1件样品的ESR测年分析.研究表明:松涛剖面网纹层底部ESR年龄为0.673Ma B.P.,表明网纹红土形成于中更新早期.剖面以粘粒组分为主,均值为64.56%,粉砂粒组分次之,均值为23.68%,砂粒组分最少,均值为11.74%.10-50μm"风尘的基本粒组"含量12.46%,远低于北方黄土、宣城、九江等典型风成沉积物,与江西赣州、泰和和福建永安网纹红土相近似.UCC标准曲线显示,Al、Fe元素表现为富集,K、Na、Mg元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亏损.松涛剖面CIA均值为90.61%,分布范围介于88.4%-91.95%之间,表明了松涛网纹红土剖面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综上推测,衡阳湘江河流阶地网纹红土系流水沉积而成,后期经历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和网纹化作用改造.衡阳湿热气候环境条件是红土网纹化的基本条件,气候干湿季交替变化是衡阳地区红土网纹化形成的关键因素.

    河流阶地网纹红土松涛剖面衡阳盆地粒度

    不同利用方式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关伟涛吕世海刁兆岩郑志荣...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天然草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于2022年生长季(6一9月)测定了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围封、刈割、轮牧和自由放牧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差异较小,月动态差异显著,前者基本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后者表现为7月最高,9月最低,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刈割(2.24 μmol·m-2·s-1)>围封(2.08 μmol·m-2·s-1)>轮牧(1.61 μmol·m-2.s-1)>自由放牧(1.58 μmol·m-2·s-1);2)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者的最优复合模型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82.7%~92.1%;3)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在围封、刈割和自由放牧样地,植被因素对土壤呼吸速率独立解释力最高;在轮牧样地,土壤环境对土壤呼吸速率独立解释力最高.虽然刈割利用下土壤呼吸碳排放量最大,但综合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被碳的吸收固定来看,刈割和轮牧更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固碳增汇.

    草甸草原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碳排放影响因素

    土壤pH与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土壤肥力分析——以内蒙古旺业甸林场为例

    张向宁王海燕崔雪赵晗...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内蒙古旺业甸实验林场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林分起源土壤pH与养分空间异质性和肥力特征,并结合环境因子对其进行解释,旨在了解该区的森林土壤质量,优化人工林结构,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改进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81块天然林和72块人工林样地0~10cm 土层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肥力水平.结果显示:1)天然林土壤pH均值为5.86,人工林均值为6.21,属弱变异;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值高于人工林,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2)天然林土壤速效钾表现出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其它土壤养分指标呈弱空间相关性;人工林土壤速效钾、全氮呈中等程度相关性,其它指标呈弱空间相关性.3)研究区土壤肥力水平高和中等的共占林场总面积的51.20%,没有肥力较差的区域,肥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天然林.4)海拔、坡向、坡位、郁闭度、枯落物厚度对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5)旺业甸实验林场土壤呈弱酸至中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高,但有效磷含量较低.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pH与养分整体表现为弱和中等空间相关性,肥力水平较好.

    林地土壤空间异质性土壤肥力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天然林人工林

    淋洗灌溉模式对不同质地盐碱土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王育强管瑶贺兴宏李会文...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土柱模拟试验,选取塔里木灌区粉砂质壤土和黏壤土两种重度盐碱土,以淡水灌溉为对照,按照咸淡水比例1:1,设置1种咸淡水混灌、2种咸淡水交替灌溉(咸淡、淡咸)模式,探究南疆地区不同质地盐碱土最优微咸水淋洗灌溉模式.结论如下:1)不同质地盐碱土在淡咸、咸淡两种交替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分布更均匀,粉砂质壤土的持水性能优于黏壤土.2)微咸水淋洗灌溉模式下不同质地土壤均表现为中上层脱盐,下层积盐,脱盐深度达均到60cm;由0-60cm深度内土壤脱盐率平均值可知,粉砂质壤土在咸淡交替灌溉模式下最高,达到65.70%,黏壤土在咸淡、淡咸两种交替灌溉模式下优异分别达到了 60.13%和56.78%.3)粉砂质壤土在咸淡交替灌溉模式下土壤脱"氯"、脱"钠"效果最佳,黏壤土在咸淡、淡咸两种交替灌溉模式下土壤脱"氯"、脱"钠"效果明显但两者差异不大;不同质地盐碱土 Cl-淋洗效果均优于Na*淋洗效果.综合灌水均匀度及脱盐率情况,推荐咸淡交替灌溉模式适用于粉砂质壤土,两种交替灌溉模式对黏壤土均适用.

    盐碱土微咸水淋洗灌溉水盐运移

    埋深对红壤透水砼渗灌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

    刘伟佳裴青宝单泳烨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为探索一种新型渗灌灌水器(多孔砼灌水器)在红壤内水分运动规律,研究灌水器不同埋深对入渗效果的影响情况.通过土箱试验研究不同埋深条件下透水砼渗灌入渗特性、湿润锋推移过程,并采用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透水砼渗灌入渗能力随着灌水器埋深的增加而增强,湿润体的形状也由径向转为垂向半椭球型,入渗体体积亦随埋深的增大而变大.结论证明,湿润锋的运移距离与灌水器埋深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NSE>0.98);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认为,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对累积入渗量的模拟精度均为较高水平,表证模型精度的NSE>0.99、RMSE和ME均低于1,且接近于0;HYDRUS-2D对湿润锋变化和湿润体内含水量模拟可靠性较好,模拟精度受到埋深和入渗时间的影响.

    透水砼渗灌红壤入渗数值模拟

    陶瓷空心微珠掺量对沙质土壤持水性的影响

    刘璐瑶王梅梅张凯贾林...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加之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导致部分地区土壤沙化趋于严重,沙质土壤因其特殊的质地,其持水能力急剧下降,干旱区植物难以生存,区域荒漠化加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为恢复沙质土壤地区的生态环境,引人新型保水性多孔材料-陶瓷空心微珠对沙质土壤持水能力进行提升.利用土壤高速离心机模拟含陶瓷空心微珠沙质土壤的脱湿过程,结合Van Genuchten模型定量分析陶瓷空心微珠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参数的影响.利用土壤三相仪测定陶瓷空心微珠掺量对土壤三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陶瓷空心微珠掺量增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斜率变化减缓,持水曲线减湿率降低,曲线形状参数n降低;随掺量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升高,提升效果随掺量增加逐渐减弱,随掺量增加土壤固相比降低,土壤液相与气相比升高,变化效果随掺量增加逐渐减弱.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土壤三相比测定结果表明沙质土壤持水性提升与陶瓷空心微珠掺量呈正相关,其提升效果随掺量增加而减弱.

    沙质土壤持水性陶瓷空心微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三相比

    大渡河干热河谷区本土优势灌草植物根系的抗拉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冯旭环周璐熊伟宗桦...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泸定大渡河干热河谷区6种优势本土灌草植物,包括2种灌木[假杜鹃(Barleria cristata)和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和 4 种草本[鬼针草(Bidens pilosa)、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艾草(Artemisia argyi)和两头毛(Incarvillea arguta),开展根系拉伸试验,测试其单根抗拉力学特性并分析其与根系特征的关联.结果显示:1)灌木单根的极限抗拉力高于草本.灌木和草本单根的极限抗拉强度差异不显著,具体表现为:黄茅>鬼针草>木蓝>假杜鹃>艾草>两头毛.灌木单根的弹性模量高于草本,具体表现为:假杜鹃>木蓝>鬼针草>黄茅>艾草>两头毛).2)根系特征(根长和根系直径)对6种优势植物抗拉力学特性有重要的影响,物种间差异较大.就极限抗拉力而言,6种植物单根的极限抗拉力均与其根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仅两头毛和木蓝的极限抗拉力还与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就极限抗拉强度而言,6种植物的极限抗拉强度均随根径的增大呈线性递减,仅假杜鹃的极限抗拉强度还与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就弹性模量而言,6种植物单根的弹性模量均随根径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但随根长的增大而显著增加.总体而言,草本黄茅、鬼针草和灌木假杜鹃植物根系的抗拉力学特性最优,可在当地优先搭配推广使用.

    干热河谷本土植物根系固土防滑抗拉特性

    新疆巴尔鲁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地衣区系的初步研究

    热汗古丽·买买提艾力卡合勒曼艾尼瓦尔·吐米尔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新疆巴尔鲁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地衣进行实地调查,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对该地区大型地衣进行分类和整理.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大型地衣38种,隶属于5目,8科,20属,其中梅衣科、地卷科和石蕊科为优势科,有13属29种,约占大型地衣总种数的76.3%,黄烛衣科和胶衣科均仅有1属1种.该保护区大型地衣区系被划分为以下7种地理成分: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温带成分、东亚成分、中亚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和中国特有种.保护区内大型地衣根据生境类型被分为树生地衣、藓丛生地衣、石生地衣和草地生地衣等4种,其中树生和藓丛生地衣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9.1%.研究结果表明,巴尔鲁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地衣区系与我国北方植物区系成分特征相似,生境类型以树生和藓丛生为主.

    大型地衣区系分析基物类型巴尔鲁克山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