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基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

    周文慧钞小静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能,将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耦合协同的开放性系统,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了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局域Moran's I指数和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黄河流域沿线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经济韧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向好,其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锁定"效应,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但上下游间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弱,空间联系强度呈多核心集聚的态势,且辐射能力随着地理距离逐渐衰减.

    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黄河流域

    区域农业规模经营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以病虫害防治环节为例

    李成龙周宏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模农户与小农户并存的经营格局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的现状,推动小农户采纳绿色施药技术对于有效促进农业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江苏省565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区域内规模农户的发展对小农户病虫害防治环节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区域内规模农户的发展通过示范引领等可以有效提升周围小农户绿色技术采纳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2)区域内规模农户的发展对小农户病虫害服务外包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外包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影响小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影响.

    农业规模化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病虫害防治

    中国脱贫县"三生空间"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王淇刘学敏孙凡雅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脱贫攻坚期后,中国的脱贫县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地理和经济单元,是自然与社会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困难的复合地域系统,识别脱贫县"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有助于防范返贫和推进乡村振兴.文中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三角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识别脱贫县的"三生空间"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脱贫县的生产与生态空间面积缩减,生活空间面积扩张;"三生空间"高值区呈现大范围分散、小范围聚集的特征,在主导功能相对稳定的状况下,"三生"功能有均衡化趋势;"三生空间"格局在不断调整优化,受带有"运动式"脱贫攻坚战的影响,生态功能为主的地类降级趋势明显且转入转出量均较大,生活、生产空间转入转出频繁.

    "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化特征脱贫县

    关中平原城市群"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朔郑晓筝赵国平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算,多尺度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地区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性减少,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持续性扩张.2)2000年-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正向效应在空间上体现为中低周高,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正向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强度、耕地面积占比、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驱动力,剩余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塑造研究区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重视城市建成区绿化和生态建设;同时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已有耕地的生产效率以保护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效应"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地理探测器关中平原城市群

    秸秆还田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还是抑制?

    余志刚孙子烨金鑫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文中利用200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通过SBM-GML指数法测度了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整体上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技术效率渠道,秸秆还田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发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同时,不同地理区位表现出异质性,在华北和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在西南地区则具有负向影响,在东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当秸秆还田推广程度低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高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秸秆还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SBM-GML指数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

    社会网络数字化、信息能力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张青松郑少锋卫佳静李桦...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通讯技术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发展,农民社会网络受信息技术影响由现实互动向线上交流扩展,呈现出数字化新态势.基于冀晋两省1302份梨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Ordered 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并检验社会网络数字化、信息能力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分析框架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样本区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水平偏低,采纳一种以上技术农户仅占37.3%.2)社会网络数字化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采纳,且线下同质性网络强于线上异质性网络.3)社会网络数字化通过提升农户信息能力这一中介影响绿色防控技术采纳.4)社会网络数字化对绿色防控子技术采纳均有促进作用,影响大小因技术性质而异.因此,应推动农户社会网络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户信息能力,以推进绿色防控的实践,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社会网络数字化信息能力绿色防控技术绿色发展

    "气象灾害+新冠疫情"下黄土高原农户生计恢复力影响因素研究

    李颖超淮建军张欣茹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象灾害和新冠疫情给黄土高原农户生计带来了重大风险,分析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成为农户战胜灾害、抵御疫情、提升恢复力的关键.构建"气象灾害+新冠疫情"下的农户生计恢复力框架,基于黄土高原陕甘晋地区497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生计的主要风险,应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户风险认知和适应性行为影响生计恢复力的机制.结果表明:1)气象灾害和新冠疫情导致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健康风险对农户生计恢复力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往期的外部风险对农户风险认知有正向影响.2)在"气象灾害+新冠疫情"下,农户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农户适应性行为及其恢复力,农户适应性行为正向影响生计恢复力;适应性行为在农户风险认知影响生计恢复力的过程中有中介效应.

    气象灾害新冠疫情生计恢复力农户风险认知适应性行为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来自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牧户的经验分析

    黄绚冀昊徐苗苗宋玉翠...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自实施以来,对我国牧户生产生活形成重要影响.作为面向牧户生计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科学评价现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并探究如何实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牧户生计脆弱性之间的良性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文中基于OLS模型,使用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304户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以综合测度牧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渠道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这一影响的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不同生计脆弱性牧户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主要对低生计脆弱性牧户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中高脆弱性牧户影响不显著.3)渠道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生态冲击性、收入多样性和可持续动能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牧户生计脆弱性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未来有必要通过降低牧户生态冲击性、提升收入多样性和增强牧户可持续动能推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化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进行促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的发挥.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户生计脆弱性渠道效应政策效应

    生计资本如何影响农牧户的减畜行为?-—基于农牧交错禁牧区微观时序追踪数据的分析

    张瑞赵凯谢先雄周升强...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农牧交错禁牧区三期追踪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了两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内农牧户生计资本增量与存量对其减畜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过两轮政策的实施,农牧户减畜行为发生率与减畜率不升反降,减畜形势依然严峻.2)两轮政策期内农牧户生计资本值均呈现下降态势,但第二轮政策期下降幅度相较于第—轮略有收窄.3)金融资本存量与农牧户减畜行为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拐点尚未来临,当前金融资本增量与存量的增加均会抑制减畜行为的发生.4)社会资本增量与存量的增加将显著促进减畜行为的发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减畜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自然资本的积累有利于促进减畜行为的发生.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生态与生计并重的草原治理目标,应该合理运用金融信贷供给、拓宽农牧户生计渠道,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就业转移.

    生计资本减畜农牧户农牧交错禁牧区

    内蒙古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与碳储量预测分析

    曹鹏辉齐晓明杨雯佟宝全...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情景发展下预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以及评估区域各用地类型碳储量,为区域内协调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以内蒙古地区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PLUS模型以及InVEST模型结合16个影响土地利用类型驱动因子,预测2030年内蒙古地区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以及经济建设情景下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碳储量.结果如下:1)内蒙古地区2000-2020年草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相比较2020年,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建设用地面积增幅10.59%.3)内蒙古地区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9553.82 × 106t、9718.86 × 106t、9772.55 × 106t.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最高,为9867.25 × 106t.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会导致碳储量的变化,需限定各类用地类型转化率,优化城市格局,维持区域内碳储量平衡,为完成碳中和目标提供保障.

    碳储量预测PLUS模型土地利用类型内蒙古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