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历史水灾时空分布变迁研究

    车录胜殷淑燕郭艺澍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整理清代(1644~1911 AD)历史水灾记录,利用等级赋权得到年受灾程度和县受灾程度,以此来研究清代水灾时空特征,同时根据气候变迁将清代分为冷期、变暖期Ⅰ、变冷期和变暖期Ⅱ,探究清代水灾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清代268年内共发生水灾2072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平均每年7.7次,水灾周期为92a、43a和16a;水灾频次和重度水灾之间存在较强的规律,在水灾高发之年出现重度水灾时,下一年水灾发生频次将变少;清代水灾分布特点呈现东多西少,主要聚集区域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成都平原,水灾重度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和山东半岛;清代水灾迁移与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变暖期,重度水灾增多,受灾范围在原基础上扩大,西部水灾风险增加,水灾重度县在四川省和山东省增多.

    气候变迁洪涝灾害历史时期清代

    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流域各环境介质中砷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探究

    李青山林光鑫谢腾蛟王丹...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西部的狮泉河是当地的主要水源,流域内各环境介质中高砷含量直接影响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和居民的生命健康.因此迫切需要查明流域砷含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通过系统地采集地表水、地下水、底泥、土壤及岩石样品,基于GIS空间分析、离子比例系数、Gibss图、NMDS分析、δ2H与δ18O同位素等研究方法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砷含量0.5-333μg/L之间;底泥在3.8-363μg/g之间;土壤在4.7-106μg/g之间;地下水在2.3-76.7μg/L之间;热泉在1160-8920μg/L之间;岩石在0.31-93.4μg/g之间;地表水和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主要受岩石矿物化学风化过程控制;热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 Cl-Na型,主要受深部地热影响;流域内的砷源主要来自于:1)含砷矿物的水-岩反应产物.2)汇入地表水的高砷热泉.

    狮泉河流域砷富集水化学特征水-岩反应青藏高原

    基于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

    刘惠秋李晓东杨清巢欣...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水生态健康状况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9年8月、11月和2020年5月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26个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的调查,基于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建立了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总体上处于"健康-亚健康"状态.总溶解固体、溶解氧、酸碱度和水温是影响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水生态健康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流健康评价水环境因子

    永定河补水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

    陈吉吉陶蕾刘保献席玥...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永定河补水地下水水样测试结果为基础,采用不同水质评价方法对补水期间永定河沿岸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根据补水期间各采样井参评指标的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降维处理结果,筛选最适评价方法,并进行研究区域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从参评指标关注度、水质类别分布连续性、评价结果与水质变化情况一致性等方面考虑,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取小取大算子能够更准确的反映补水期间永定河沿线地下水水质的优劣变化.短期内生态补水未对研究区域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影响.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的上游河段水质最好;下游河段次之,整体表现出Fe、Mn等背景指标浓度偏高的现象;中游河段水质较差,人为污染指标NO3--N浓度偏高.受扩散稀释作用的影响,随着补水工作的进行,研究区域V类井(NO3--N高值区)消失,水质整体向中间水质Ⅲ类水过渡.

    永定河补水地下水质量评价PCA降维水质时空变化

    英国洪涝风险治理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杨焱胡德胜郭云鹏严思聪...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上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且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本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加剧.建设科学合理的洪涝风险治理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路径,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英国对洪涝风险区的开发时间较早,在洪涝应对和适应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可供我国吸取的经验教训.运用文本分析、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洪涝风险防御、缓解、预防和准备4个方面梳理英国洪涝风险治理体系.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发现英国对我国的启示:英国在科学的洪涝风险治理理念、完善的洪涝风险治理法律规范体系、刚弹结合的洪涝风险管控机制和将气候变化纳入洪涝风险治理考量4个方面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在洪涝风险治理硬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短板、洪涝风险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存在缝隙、公众对洪涝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3个方面的教训需要我国吸取.

    洪涝风险治理体系经验教训英国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研究

    刘雅娜李袁凯王金莲樊明寿...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文中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材料,Bacillus sp.188菌剂(T1)、Pseudomonas sp.BP16菌剂(T2)和Streptomyces rochei.D74菌剂(T3)为研究对象,通过马铃薯产量和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内源激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等生理特性指标的综合评价,阐明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施加的微生物菌剂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根系活力,且提高了马铃薯生育后期根、茎、叶和块茎的生物量.T2、T3处理提高了第30d~50d马铃薯叶片IAA、GA、ZT含量,降低了 ABA含量.T2处理提高了马铃薯叶绿素含量,T3处理提高了马铃薯第40d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T1、T2、T3处理第40d时总根体积、表面积、根长均显著高于CK处理.总体而言,T2、T3处理促生作用效果最显著.

    马铃薯微生物菌剂促生作用生理特性

    科尔沁沙地南缘典型林分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王旭贾国栋岳永杰孟君...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林枯落物层与土壤层对该地区水文效应的影响,为该地区之后人工林的经营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配置模式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对不同配置模式的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估.对于不同配置模式中的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以及土壤入渗时间与入渗速率进行拟合,均呈现出显著的函数关系;针阔混交林模式在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效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中均为最大,灌木纯林最小,其它的配置模式在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过程中表现有所差异;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林地涵养水源指标进行分析和因子筛选,最终筛选出9个指标对6种不同的配置模式进行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水源涵养能力最强的针阔混交林模式,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中混交林在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的整体表现都优于纯林.

    人工林枯落物层土壤层水文效应

    不同类型保水剂对旱作谷子水分利用的影响

    高齐盛阳阳赵志伟王砚涵...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内蒙古黄土高原区干旱缺水导致的谷子出苗难、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低而不稳等一系列问题,以金苗K1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智动载体、聚丙烯酰胺(PAM)、高分子吸水性聚合物(SAP)、膨润土、华申农林保水剂5种保水剂,每种保水剂设置3个施用量处理,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CK),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在谷子生育期内研究不同保水剂及用量对谷子出苗率、土壤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5种保水剂均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量,提高了谷子成熟期的生物量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智动载体和PAM施用量分别为37.5kg/hm2和75kg/hm2时,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对照分别减少25.31%和26.40%;谷子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 28.47%和19.92%;籽粒产量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20.54%、20.42%和25.0%、25.5%;经济效益均表现最高,减蒸增效作用均强于膨润土、华申农林保水剂和 SAP.

    谷子保水剂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蒙古莸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马茹暄于笑纪若璇夏新莉...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荒漠灌木蒙古莸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40个天然种群的蒙古莸,进行5个生长性状和11个叶片性状的多样性、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蒙古莸的16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在0.102-0.507之间,株高变异系数最大,叶形状系数的变异系数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625-2.086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型性状与种源地环境因子间也有较强的相关性.按株型和叶片性状聚类将蒙古莸种群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种群株型大,叶片也较大;第Ⅱ类种群株型大,但叶片相对较小;第Ⅲ类种群株型小,叶片也小;第Ⅳ类种群株型小,但叶片大;聚类种群表型性状表现出与种源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文中结果表明蒙古莸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多样性水平高,且表型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为蒙古莸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蒙古莸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表型多样性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地质地貌资源及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李陟宇康艾王磊王海兵...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现场调查与资料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地质地貌资源,评判了这些资源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可能性,分析了乌拉特后旗发展旅游业的利弊条件及可能前景.结果认为,乌拉特后旗面积广大的中生代地层,不但含有恐龙化石,还发育了形态独特颜色艳丽的丹霞地貌;狼山古老岩层和复杂又清晰的地质构造堪称地质遗迹博物馆;海里沙带的沙波纹及新月形沙丘链极具特色;遍布各地的风棱石,戈壁玛瑙及类玛瑙石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探寻价值,均可以发展为重要旅游景点.但是,乌拉特后旗相对偏僻,作为游客主要来源的依托城市几乎都在1000km左右,预测发展休闲游观光游的难度较大,而发展专业旅游得天独厚.文中提出了发展乌拉特旅游业的几条建议,希冀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专业旅游学习考察游地质地貌资源恐龙化石乌拉特后旗